APP下载

“点赞”和“跟帖” 成全了《三国演义》

2022-06-02广东刘黎平

金秋 2022年2期
关键词:空城计鸡肋三国志

文/广东·刘黎平

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文章的发布者未必是最权威者,如果离开下面的跟帖和点赞,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打开帖子或微文的时候,往往有一半的动机是看评论和跟帖。

网络时代如此,其实古代纸质书时代也如此,网民喜欢点赞和评论,古代的学者也有类似行为,而且,对于文化的升华,对于史料的补充和纠正,几乎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跟帖”中完成。这种方式在古代叫“注”,为古书作注,其实就是现在的跟帖和点赞。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方式,也许就没有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史学神帖《三国志》太简略

喜欢跟帖作注解,一向是我国学者的嗜好,从孔子开始就有苗头。孔子说过:“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换成潮一点的话就是:我孔丘膜拜古代的“大咖”,自己不开帖子写文,就喜欢给大神们的帖子点赞,能在后面跟跟帖子,也觉得蛮有成就感的。因此,他一生的主要工作,除了教育,就是整理上古“大咖”们的“神帖”,例如整理《诗经》,偶尔在后面来个“点赞”,说声“思无邪”。

接下来我们进入主题。三国史成为我们国人最熟悉的历史之一,这要感谢《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怎么来的呢?其直接的源头就是名列二十四史的《三国志》。

不过,如果你打开《三国志》,可能要失望了,《三国演义》里很多有趣的故事,在这里压根儿找不到。《三国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略传神,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历史嘛,也是故事,把故事给砍了,谁有兴趣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算是三国史的见证者,他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同事,亲眼见到蜀国是如何灭亡的,而且他父亲还参加过街亭之战,因为失职,马谡被斩,陈寿老爸被剃头。因此,陈寿记录的三国史应该是可靠的,他本人也被誉为“良史”,也就是史学界的“大咖”。

《三国志》记录得很简略,这在当时是没问题的,因为还有其他一些史书作为参照,有些史料在《三国志》里看不到,或者语焉不详,不要紧,你可以看“链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三国志》有关的一些“链接”逐渐失传。陈寿死后一百三十多年,是南北朝时期,有个三国史的粉丝,名叫裴松之,特有责任感,他对南朝宋的皇帝说:我们得赶紧把关于《三国志》的那些“点赞”和“跟帖”搜集起来,免得子孙看到的是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史。宋文帝说:行,我拨款,给人给场地,你尽管去做。

于是,《三国志》的“跟帖点赞搜集小组”成立,组长自然是裴松之,他们的工作就像蜜蜂一样,搜罗材料,然后一条条粘贴到《三国志》的后面,裴组长也是以蜜蜂比喻自己的工作:“蜜蜂以兼采为味。”

三国史因“跟帖”而生动起来

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记录,因为记录者的不同,会有很大差别,换个角度去看,可能会有想象不到的趣味,因为记录者多了,角度多了,材料也就多了,故事自然就多了。

《三国志》记载的“官渡之战”,当然也是生动详实、惊心动魄的,其中老曹如何亲自充当敢死队队长,冒着危险前往乌巢烧粮仓,陈寿的“帖子”里记录得毫不含糊。不过,在主文的下面,还粘着一条“跟帖”,这条跟帖透露了一个八卦:当初老曹有个哥儿们叫许攸,本来是袁绍的员工,因为和老板闹翻了,半夜三更跳槽去投奔曹操,老曹鞋子都没穿就出来迎接。老许要考验老曹的诚心,就问老曹还有多少粮食,老曹不老实,先说能支撑一年,接着说还能支撑半年,最后说只能支撑一个月。还是许同学戳破老底:“粮谷已尽。”这条八卦“跟帖”是谁发的?是东吴人发的,叫“曹瞒传”。裴松之赶紧将它贴到曹操传记的下面。

公元219年,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争战不利,于是撤军,《三国志》的记载很简单:“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然而,下面浮出一则帖子,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知道老曹撤军的意图是怎么促发的吗?那是某天用餐的时候,老曹拿着个鸡肋反复念叨“鸡肋、鸡肋……”主簿杨修智商高,就说赶紧撤军吧,曹丞相说鸡肋,就是说汉中这地方可要可不要,如同鸡肋一般,“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这条“跟帖”,是西晋时期的司马彪发上来的,“跟帖”的题目叫“九州春秋”。司马彪是司马懿的侄孙,消息应该不会离谱。

这两件趣事,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根本就没有记载,想一想真是冒冷汗,如果没有裴松之那不厌其烦的整理工作,《三国演义》得缺了多少生动曲折的情节啊!在这里,我们要给裴松之老师“点赞”。

再说赵子龙,谁不知道子龙大哥的威名啊,一身是胆,威慑曹军百万。然而,如果只看陈寿的《三国志》,赵云大哥的一生恐怕就黯淡无光了。陈寿笔下的《赵云传》,分明就是一份简历,一份履历表,既没有水分也没有养分,似乎什么业绩也没有,仅仅给了一个评语:“强挚壮猛。”感谢裴松之吧,他找到了子龙帅哥的相关链接,发现赵子龙长得威猛,“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而且还英勇善战,汉水一战,单枪匹马守住营寨,让十万曹军不敢近前,史上掷地有声的“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就是从这个“跟帖”里面来的。感谢这条名为《赵云别传》的“跟帖”,没有让一位英雄的光彩被掩盖。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过,没有有心者的发掘,那光芒也不会让人看到。这条“跟帖”是可信的,司马光也把它复制粘贴到《资治通鉴》里。

“跟帖”里的“空城计”靠谱吗?

稍微了解三国史的人都晓得诸葛亮的“空城计”可能不真实,只能当小说看。不过,别以为这个故事不靠谱,它还是有一定依据的。“空城计”不是罗贯中的虚构,它也是从“跟帖”和“点赞”里提炼出来的。

在诸葛亮传记的后面,有条“跟帖”叫《郭冲三事》,里边有这样的记载:“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司马懿惊疑不定,不敢贸然进兵,犹豫稍许,于是撤军,“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被趣山”。

对于这条“跟帖”,裴松之本人立即“跟帖”辟谣,说这事荒唐不靠谱,不符合军事常识。而且郭冲的这条“帖子”,还转发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懿的儿子看自己的老爸这么被诸葛亮逗着玩,难道不会生气吗?

不管靠谱与否,还是得感谢郭冲,感谢裴松之,为以后的演义保留了这么珍贵的故事素材。

再换个角度而言,裴松之和三国相去一百三十多年,而郭冲还是三国末期的人,亲自见过司马懿的儿子,他或许能得到更权威的消息,谁能保证司马懿偶尔泄露自己的糗事不被记载呢?或许“空城计”未必完全是空穴来风。

猜你喜欢

空城计鸡肋三国志
如是灭度鸡肋型员工
称象
爷孙合唱《空城计》
大话三国志
空城计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退可守”没错,但也别忘了“进可攻”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