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芍药甘草汤的古籍文献研究*

2022-06-02惠晨阳李晓东李恒飞肖明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伤寒论芍药甘草

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之一

,首次记载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29条,是临床上治疗平滑肌痉挛的常用方。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管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简称《规定》)

。《规定》要求“经典名方制剂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制备方法、剂型、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日用饮片剂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功能主治应当采用中医术语表述,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以“芍药甘草汤”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得到有关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文献941篇,其中涉及最多的疾病为肌肉痉挛、面肌痉挛、子宫腺肌病、不安腿综合征等,也有用于脑卒中、三叉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便秘、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实验相关的文献共有161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解痉、抗炎镇痛、止咳平喘、保肝、抗HBV、抗纤维化、保护胃黏膜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

。本文基于古代文献,梳理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药味炮制、剂量及临床主治等信息,以期为芍药甘草汤进一步研发提供古籍文献证据支持。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由于环境的致敏原,并作用于遗传感性个体而出现的免疫自发出现异常所致。临床上,患者常常表现出哮喘、过敏性鼻炎、血清中IgE增高、血液EOS增多等症状。虽然在研究中发现,孟鲁司特具有一定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但是在具体应用的临床应用中,许多学者并不推崇单纯应用的方式进行药物治疗,而必须要与抗组胺药、外用药等常规药物进行联合用药,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并且对于其作用机制等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与数据来源 以“芍药甘草汤”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同时以芍药甘草汤的异名、别名、简称等进行检索,如“白芍甘草汤”、“戊己汤”、“去杖汤”等。数据来源包括:①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医典藏);②中医古籍数字图书馆:③“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规划项目的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光盘第5版)。

水位/流量反推法也是一种理论方法。该法主要思路和算法如下:①选取控制断面,确定断面历史最高水位和预警水位等指标,计算水位流量关系;②绘出各频率不同时段下(1 h、3 h、6 h)降雨的暴雨频率曲线图;③确定各暴雨频率下 1 h、3 h、6 h降雨形成的断面洪水过程线;④绘制各频率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频率关系的曲线;⑤根据特征流量,从各频率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频率关系图中查出该值对应的频率值;⑥根据该频率值,从暴雨频率曲线上确定降雨量,该降雨量即可作为临界雨量值。这种方法对资料的要求较高,并且假定洪水与暴雨同频率。

1.2 古籍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纳入有明确关于芍药甘草汤相关记载的文献;②纳入涉及芍药甘草汤的药物组成、主治、剂量、用法、用量、炮制方法等信息的文献;③纳入关于芍药、甘草道地药材的历代沿革和生产工艺的文献。排除标准:排除只检索到方名,而无其他可用信息的文献。

后世医家对芍药甘草汤注解、应用及发挥诸多,所撰医籍上及西晋,下抵明清,多直接以药味命名,即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汤。白芍甘草汤方名首次见于清代唐宗海所著《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上>辨太阳病脉证篇)

:“(正曰)此小便难,是膀胱之水寒结也,与五苓散之水结相似,故五苓用桂以温之……下文两胫拘急,是阴液不养其筋,故用白芍甘草汤。观下文证象阳旦者为阴液竭,即知此节是阳气亡,非阴液竭也,互勘自明,注家幸勿牵混”。少量也有其他以功用或治法等寓意命名,如去杖汤、戊己汤、六半汤以及中岳汤,该方源远流长,自有记载以来,流传应用甚广,传承至今,又因其虽药味单薄,却深含仲景“酸甘化阴”之妙法,不乏此基础上加减化裁者,以延伸其应用,如“黄芩芍药甘草汤”“防风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见表1。

2 结果

2.1 古籍文献搜集情况 中医古籍数字图书馆共搜集芍药甘草汤相关文献121条,古籍数据库国医典藏共搜集芍药甘草汤相关文献357条;中华医典数据库共搜集芍药甘草汤相关文献422条,将3个数据库搜集获得资料进行合并,筛选去重,最终得到有关芍药甘草汤有效记载的古籍书目共237本。在所有记录中,最早记载芍药甘草汤的文献为公元219年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其后西晋1条,唐朝1条,宋朝12条,金2条,元朝7条,明朝56条,清朝129条,民国时期7条,此外日本及朝鲜也有21条文献记载。按《中国医籍大辞典》分类,共有15类,其中伤寒金匮类79本,综合性著作类35本,临证综合类33本,方书类33本,医案医话类15本,儿科类13本,本草类12本,内科类3本,外科类3本,养生类3本,基础理论类2本,诊法类2本,亡秩类2本,内难经类1本,针灸类1本。可以发现芍药甘草汤古籍文献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时间主要集中在17、18和19世纪,以伤寒金匮注解论述类书籍最多,其次是综合性著作类与临证各科类。

2.5 芍药甘草汤的用药剂量分析 芍药甘草汤在发展过程中基本都是以芍药、甘草两味药。《医垒元戎》云:“芍药甘草汤,白芍药(酒炒)甘草(炙),腹痛脉弦伤气,用本药;脉洪伤金,加黄芩;脉缓伤水,加桂枝;脉涩伤血,加当归;脉迟伤寒,加干姜”

。此属随脉证加减应用,故不作统计。在药物剂量上,《伤寒论》原方记载有“芍药四两,甘草四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后世则多沿用古方,以芍药甘草等分者居多(94条),芍药倍用者次之(16条);伤寒注解、释义类古籍多与原记载相同,即用芍药、甘草均为四两,综合类著作、临证各科类古籍则会在用量上微有调整(见表2)。

1.3 数据录入与规范 ①按照预先设定格式将检索到的“芍药甘草汤”相关信息进行表格录入,所提取的字段包括序号、来源库、出处(卷)、作者、成书年、全文等信息;②对所提取文献进行信息辑录,辑录内容包括主治病证、药物组成、药味数、产地、用量、炮制方法、方剂制法、服法等信息;③以经典古籍优先,同一古籍的不同版本,以较早版本为准,不做重复录入;④将检索到的古籍文献按中国医籍大辞典文献分类方法进行划分,主要类型包括有内难经类、基础理论类、伤寒金匮类、诊法类、本草类、方书类、临证综合类、温病类、内科类、妇科类、儿科类、外科类、伤科类、眼科类、针灸类、推拿类、养生类、医案医话类、医史类、综合性著作、其他类和亡佚类;⑤按规范格式录入,不同类词和术语之间采用固定分隔符隔开;⑥录入过程对古籍文本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审校;⑦信息辑录以原文记载为准,原则上不做修改,以保证文献记录的准确性;⑧药物名称、剂量等以原始记载为准,辑录过程中暂不予转换;⑨通过人工阅读全文方式,对“芍药甘草汤”相关加减方进行酌情录入、分析;⑩对于涉及“芍药甘草汤”的医案、医话等类文献另作归类分析。

2.4 芍药甘草汤的主治病证分析 逐条阅读后,将检索到的古籍中所有关于芍药甘草汤的主治病证分为4类(见图1)。一是伤寒金匮注解、释义类古籍,多遵循伤寒条文之义,用以伤寒误治伤阴后的脚挛急、自汗、小便数,此类皆是取芍药甘草汤柔肝舒筋之用,归为伤寒类。如《类证活人书》:“太阳病自汗,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桂枝汤内加附子服之

;(正方六)若小便数者,慎不可与桂枝附子汤,宜服芍药甘草汤……缘芍药甘草汤主脉浮自汗,小便数者,寸口脉浮为风,大为温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宜服芍药甘草补虚退风热通治”。二是用以治疗腹痛,多是阴虚、血虚及肝木克土之腹痛,取芍药缓肝木之急,甘草建中州之虚,芍草酸甘合用、以补阴血之义,可归为腹痛类,且方名常见于戊己汤。《丹台玉案》曰:“凡痛宜用芍药甘草,乃腹痛要用之药,盖芍药味酸,能于土中克木;甘草味甘,甘先入脾,而能缓痛。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稼穑作甘,甘者己也,甲己化土,此仲景之妙法也。故芍药甘草,名曰戊己汤,统治诸腹痛,而血虚腹痛者犹效为甚也”。三是治疗小肠咳,《素问·咳论》曰:“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元代朱丹溪则提出“小肠咳,咳而失气,宜芍药甘草汤”。后世也有诸多应用,归为小肠咳类,其他类则有用于脚弱无力、湿热脚气等,且方名多见于“去杖汤”“中岳汤”等。

2.3 芍药甘草汤的组成分析 经过剔除同一本古籍中多次记载以及同书异名的情况后,得到共有141本古籍详细记载有关芍药甘草汤的药味组成,其方从古至今,基本遵循《伤寒论》原条文,即芍药与甘草,少数有在其基础上加减应用者,皆有明确注明,而在芍药的赤白之分上却颇有争议,仲景时代芍药本无赤白之别,后世医家多认为芍药甘草汤之芍药即为白芍药,系从其“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推断而来。《伤寒论集成》曰:“芍药甘草汤方中,创加白字,论中止此一项,他所皆无,予以为此后人之所加也。何者,既书芍药甘草汤,而不书白芍药甘草汤,惟药名,添白字,则为一剩字也甚明矣

。正珍曰,玉函无白字”。自南北朝陶弘景首次提出芍药“赤白”之别,后世渐有白芍与赤芍的分化,如元代《医垒元戎》:“白芍药四两,甘草,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同补阴血,右二味呋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又如《绛雪园古方选注》中提到:“芍药甘草汤,芍药(四两)甘草(四两,炙)上二味,叹咀……观其去姜枣,恐生姜散表,大枣泄营,是用白芍无疑”

。在经查阅文献与考量其处方功能主治后,可得知《伤寒论》原条文中芍药即白芍,功效以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为主

2.2 芍药甘草汤历史源流分析 芍药甘草汤首次出现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第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以及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第30条)

中对前者进行了阐释:“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二)开展生活化问题教学,以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由于初中数学这门课程中涉及到较多的定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还会促使其学会构建新的知识。

2.6 芍药甘草汤的用药炮制和制法服法分析 有关芍药甘草汤详细用药记载共130条,经逐条阅读后发现,在炮制方法上因两者皆为草药,药味单薄,性味非大寒大热,用法又皆取其本义,故除芍药少数有酒炒(8条),甘草常以炙用外,并无他法。其中有关芍药甘草汤的制法服法的记载共107条,基本与《伤寒论》中“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相同;其中有46条记载了该方的制法,具体为呋咀(25条)、剉(11条)、煨(7条)以及切(3条)等,可以看出,为了方便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常在煎煮前将药物制成更小的饮片。煎法有水煎、姜水煎、姜枣同煎以及入无灰酒等。服法则以温服为主。

The plastic data of the bumper is shown in Figure 5.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记载芍药甘草汤的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确认芍药甘草汤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主治伤寒误汗伤阴后的自汗、小便数、脚挛急,同时对于腹痛之血虚、阴虚有很好的疗效,后世医家对芍药甘草汤的应用、论述多是对《伤寒论》中所载原方的继承与发挥。在所搜集到的文献记载中,凡是方名为芍药甘草汤、戊己汤、去杖汤、六半汤、中岳汤、白芍甘草汤的,药味均为芍药与甘草两味,虽有防风芍药甘草汤者,主治小儿痘疹,有黄芩芍药甘草汤者治下痢,但与芍药甘草汤有明确区别,故皆未纳入统计。说明芍药甘草汤本方从首次出现以来,一直是历代各医家所推崇的经典名方,后世沿用芍药甘草汤主治伤寒自汗、小便数、脚挛急,记载明确,得到广泛认可,今常以此为依据,用于治疗肢体痉挛。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的功效,在应用于阴血亏虚之腹痛、胃痛、胁痛等痛证时,配伍甘草缓急止痛,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此外自元代朱丹溪提出用芍药甘草汤主治小肠咳后,后世也应用发挥诸多,现代临床常应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

。可以看出芍药甘草汤对消化道病症的疗效受到一致认可。本文主要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故存在一定的不足:①依据古籍原始数据如实录入,没有转换统一药物计量单位(原因是历代计量衡的不统一);②关于药物炮制的相关信息记载较少,这可能与该方药味组成过少有关,须进一步查阅和研究有关的著作;③没有对病证和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④没有对道地药材进行分析;⑤对于涉及芍药甘草汤的医案医话类古籍没有做系统地梳理。所以在下一步研究中,拟对古今医案中芍药甘草汤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取证候与药对的关系,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找到其关键主治证候,为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及其现代中成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通知[EB/OL].(2018-04-16)[2019-05-20].http://kj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18-04-16/7017.html.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EB/OL].(2018-06-01)[2019-05-20].http://www.nmpa.gov.cn/WS04/CL2138/228247.html.

[3] 曲缘章, 马生军, 朱广伟, 等.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26(6):216-225.

[4]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7-8.

[5] 唐宗海.伤寒论浅注补正[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64.

[6] 山田宗俊.伤寒论集成[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51.

[7]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

[8] 严玉平, 宋晓宇.“白芍”与“赤芍”的分化与应用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 2008,19(7):1775-1776.

[9] 赵佳琛, 翁倩倩, 张悦, 等.经典名方中芍药类药材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4):5496-5502.

[10] 朱肱.类证活人书[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9.

[11] 王好古.医垒元戎[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9.

[12] 钱浩良,凌哲宇, 顾亚萍.分析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及方剂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20, 12(21):131-132.

猜你喜欢

伤寒论芍药甘草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甘草,多种药物的“调味品”
四月,是你的谎言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新疆赤芍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芍药摇晚风
甘草
甘草混合蜂蜜可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