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散文创作中人物形象刻画的三种技巧

2022-06-02徐东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藤野神态散文

徐东

“文学即人学”,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人”不仅对戏剧和小说具有非凡的意义,而且也是赏析散文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捕捉是理解散文主题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散文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无论作者是在写家庭关系、社会变革、个人成长,还是在写江河湖海、山川草木,都要将散文作为展现“人”的舞台来看待。为了有效解读,学生需以凝望人的灵魂在事物之上的游走为要点,而所谓的人的灵魂即是作者在文本中表现的人物精神品质,是一切事件因果形成的原始驱动力。因此,教师可将散文阅读看作是关于“人物”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理解作者对人物灵魂的刻画,进而感知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从更深层次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从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切入进行散文教学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一些回忆性散文而言极其重要,但由于散文篇幅有限,而所回忆的事情又比较零散,这就考验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如果把握得好,人物形象會从比较散落的事件中脱颖而出;如果把握得不好,人物形象势必要淹没在琐碎的叙述中。那么散文作者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呢?人物的外貌神态如同一张递到别人手中的名片,因此作者往往会通过外貌神态的描写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并由此探究人物具备的精神内涵。

以《藤野先生》为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时如果不够专注,就很可能拎不清讲述了哪些事,甚至还要重新返回阅读方能理清文脉。为了使作者笔下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凝聚而不随作者的漫笔游离,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人物塑造的第一块碎片,即人物神态刻画的碎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写在东京的见闻;第二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三部分写回到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由于文章标题为“藤野先生”,所以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进而由表及里探究藤野先生的精神面貌。例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之法,借助两个留级学生的讲演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不修边幅,有时忘记带领结。实际上,鲁迅是要利用两个学生的讥笑反衬藤野先生不注重外表、一心专注治学的精神。当学生了解鲁迅擅长利用反衬手法,透过人物的神态外貌折射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后,也就会运用同样的思路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作者拿回讲义,表情为什么有些吃惊?”学生回答:“吃惊是因为没想到藤野先生会非常认真地添改讲义。作者通过描写自己拿回讲义的神态写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歧视,对弱国学生深切同情的高尚品质。”在这里,学生结合文章相关语段,由分析他人的神态来剖析重要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从人物动作的描写切入进行散文教学

富有经验的作者会通过动作描写塑造活灵活现的人物,我们总能发现写人的散文作品都毫无例外地会涉及动作描写。读者可以从这部分切入,探究作者笔下人物稳固化的态度和习惯,以及在事件中表现出的动态情感。不过,动作描写并非指单一的外部动作描写,内部的心理活动时常隐藏在外部动作之中,它们彼此契合,使得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与心理活动相互统一。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对人物动作的细腻刻画,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人物外部动作与内部心理活动的配合来画魂的。

教师可要求学生阅读《藤野先生》之后,画出其中表现人物动作的语句。如藤野先生进到课堂时“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些书是从最初到现在关于骨学的著作,一个“挟”字说明这是藤野先生的习惯性动作,表现他教学很认真。面对学生的讥笑藤野先生不理会,“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藤野先生旁若无人地继续“讲”,表现他为人大度,将所有专注力放在讲学上。过了一星期,藤野先生把鲁迅叫到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实正在研究头骨”。一个“坐”字刻画出了一位将全部心思放在医学研究上的学者形象。这些动作描写都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初识印象。不仅这些,作者为了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还回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些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中摘取表现藤野先生人格的动作,如藤野先生收下鲁迅交出的讲义,并且二三天便归还了,还从头到尾用红笔添改讲义。通过“添改”这个动作细节,灯下聚精会神浏览“我”讲义的藤野先生宛若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在阅读散文时,学生遵照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原则,借助对外部动作的分析透析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从人物语言的描写切入进行散文教学

作者可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但保证人物的自然、真实则是首要且必须的。这种真实和自然的状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正如易卜生在给露西·沃尔夫信中所说的那句“实际生活中所讲的地道的、平易的语言”,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具有很大的贡献,几乎可被认为是“性格”的化身。所以,有写作经验的作者会极力避免用诗意虚假的语言,始终让语言反映出人物的灵魂色泽。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时候也要从语言描写切入。语言描写艺术不仅在人物语言对话中施展,一些潜对话也在隐晦地传递情感,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会人物的言外之意或某个表情中的“言语”。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涉及很多语言描写,学生完全可以凭借对这些语言描写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藤野先生这一形象。例如,文章几次强调藤野先生声调是抑扬顿挫的,教师可以提问:“抑扬顿挫是什么样的声调?大家可以演示‘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句话吗?”课堂上,学生纷纷学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说出这句话,并从语言声调出发感受藤野先生铿锵有韵的人格。另外,作者在叙述藤野先生纠正解剖图的时候,也有对藤野先生的语言描写。比如“你看”这一词汇的运用刻画出藤野先生的和蔼可亲。“的确”一词则表示对作者这样画解剖图的理解,“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然而”作为转折,藤野先生又指出画解剖图要以事物为依据的原则,作者用一句话准确地表现出藤野先生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同时不忘严格要求。另外,文中也涉及很多潜对话。例如当作者告诉藤野先生要放弃学医并且要离开仙台的时候,藤野先生脸色悲哀,想说话又未说。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藤野先生的潜台词是什么。学生根据藤野先生的性格回答:“放弃很可惜,但我尊重你的选择。”

从阅读经验来看,人物塑造的成败几乎决定一篇文章的可读性,甚至影响到文学文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否深刻。基于人物塑造的重要性,教师不妨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从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切入,通过对外貌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的解读来分析作者笔下的人物品质。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藤野神态散文
神态描写有妙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