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研究

2022-06-02樊凌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0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教学内容

樊凌云

[摘           要]  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增强亲和力建设应当成为今后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对增进思政课师生关系,活跃思政课课堂氛围,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改善思政课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既要充实教学内容,又要优化教学方法,还要创新教学话语,更要提高教师自身的魅力。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143-03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

要想理解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可以从理解“亲”“和”的含义入手。无论是“亲”还是“和”,都可以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亲”“和”连用时,又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亲和”意为“亲近和睦以及亲切和蔼”。而“亲和力”最早诞生于生物和化学领域,用以表示两种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一种状态。此后,它又不断地被引申到其他一些领域,如心理学、传播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对亲和力的关注也不断提高。对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解,可以通过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感”“三力”,“三感”是指“信任感”“认同感”和“纳悦感”,“三力”则是指“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会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会让学生对其产生认同,最终会让学生发自内心愉悦地接受它。同时,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一定是能够说服人的、充满感染力的、对学生充满吸引力的。一般认为,思政课亲和力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所具有的一种让学生感到亲近和善、亲切和谐的力量,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程关注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热情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对课程接受认可的说服力和推动力。

二、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理应将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作为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思政课亲和力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提升,对增进思政课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改善育人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进思政课师生关系

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存在的师生之间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师生关系。如何协调好这些关系,既是高校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又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和必须妥善处理的一个问题。这一对关系由居于教学过程两端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构成,对教学活动能否顺利推进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理想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非常积极、融洽的,对教学的开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不是不起作用甚至是起反作用。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的师生关系并没有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思政课缺乏亲和力。缺乏亲和力的课堂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很显然,这样的师生关系对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没有任何裨益。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则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有用武之地,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觉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他们是有帮助的。教学语言的运用也是照顾到学生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也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以往学生眼中所认为的那样高不可攀。由此可见,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对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活跃思政课课堂氛围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往往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表达欲强烈。特别是在网络世界,他们的这种表达欲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正常来说,有这些学生在的课堂,氛围应该是很活跃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纵观当前的大学课堂,往往是非常沉闷的,思政课课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归根结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思政课的亲和力不足。亲和力不足就会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得不到保障,他们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同时也会导致学生有意识地和教师疏离,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最终也很难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产生认同。反之,富有亲和力的课堂往往能够给学生留出足够多供他们发挥的空间。充满魅力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充足的亲切感,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满足的获得感,开放的教学环境会让学生产生急切的参与感。而以上所有种种都能极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打破以往参与度不高的尴尬局面,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充当着指挥棒的作用。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有赖于课程亲和力的提升。因为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方面。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相互配合、协同发力。而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同样需要在这些要素上下功夫。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时代性、生活性和人文性的内容往往更能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在教学语言上,平白朴实、幽默风趣以及真诚热情的语言往往更加具有感染力。在教学方法上,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方法往往更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育者方面,具备良好形象、功底扎实、关爱学生的教师往往更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应该做出的努力,同时,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四)有利于改善思政课育人效果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因此,学生独立个性的健全、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则主要落在思政课的肩上。可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最终旨归。思政课对弥补专业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毫无疑问能够有效促进这种推动作用的发挥和育人效果的改善。一方面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学生地位,特别是个性得到尊重的基础上,因此,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亲和力本身就包含着对生命的关切,思政课更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在无形中会帮助学生养成包容、平和的心态,帮助他们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底气迎接面临的挑战,更好地承担起自己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学过程多方面要素参与进来。只有加强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促成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到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高职院校所要培育的人才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所要培育的对象,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身上承担着时代所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思政课教学内容只有做到回应时代课题,与时俱进,才能解答学生面临的时代困惑,从而才能更好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政课的科学性、说服力。其次,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生活性。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思政课内容本身是比较偏理论性的,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思政课的一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要改善这一现状,就要特别注意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其中有用的部分融入教学内容中。最后,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解惑性。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大学生,面对时代的急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思想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困惑。作为一门兼具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思政课理应为学生解答他们出现的困惑。只有困扰学生的思想困惑得到了满意的解答,他们才会产生获得感。唯有如此,也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思政课的互动性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服务的,对思政教师来说,如果方法选用得当,所产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单纯的教师讲授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的本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两者之间缺少互动性,势必会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同理,也会造成学生和思政课之间的距离感。反之,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能够极大程度地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例如,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案例,在选择案例时尽可能选择一些为学生所熟悉的人或者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这样的案例往往更具有真实性,从而也更容易被学生信服。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选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作为案例。这样不仅可以使案例具有说服力,还能够很好地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多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是和讲授法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打破了讲授法中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局外人。如此一来,学生与教师、思政课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当然,如果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几种方法能够灵活交替使用,这种效果则会更加明显。

(三)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

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除了通过自身的形象表现出来之外,自身的语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语言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对思政课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的使用,有意识地优化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所教课程的感染力。要达到这种语言效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思政课教师的语言要平白朴实。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思政课在他们看来是一门高大上的课。由此,就无形中拉开了思政课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就是要拉近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的语言不妨接点地气,平白朴实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第二,思政课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由于思政课本身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对理论水平不是太高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就不可避免地会感觉到一定的枯燥性。思政课教师在讲课时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一点。适当的幽默性,可以很好地化解理论的枯燥性。第三,思政课教师的语言要真诚、热情。往往真情最能打动人,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能够打动学生的除了真理本身的魅力之外,还有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所承载的情感。教师热情浓烈,使学生能够放下心中的戒备,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情境中。

(四)提高教师魅力,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

“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具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时,他们才会对教师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进而才会信服教师所传授的道理。教师是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教学的主导者。当然,教学亲和力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重视自身魅力特别是人格魅力的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合适得体的着装、温和有礼的言谈、大方自然的举止,这些对教师来说都是教学的加分项。同样,这些对教师获得学生的好感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走近学生,从而获得学生对自身的亲近感。其次,教师要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真理本身是具有魅力的,特别是对于思政课来说,它是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这就对承担这一任务的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理论功底扎实、博闻强识,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能夠信手拈来,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很好的课堂体验感,进而也会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可。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大爱是一种胸怀,具有大爱的教师会由内而外地散发一种魅力。只有深爱着学生的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来说,教师课堂上一句温暖的鼓励、课后一声善意的关心,都能够有效地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马奔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20.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杜艳艳.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41-43.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教学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