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22-06-02史丽楠
史丽楠
[摘 要] 英语是国际间进行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学术探讨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语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贸易更加频繁,使得英语成为很多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构建了我国完整的教育体系,两者的教育任务各有不同,但同样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培育高级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对于我国未来的人才储备至关重要。英语课程是高职教育中的主要课程之一,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对高职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做到与时俱进,是全面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交际功能为切入点,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文化交际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110-03
语言既是交流沟通的工具,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特征,也是母语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这是语言具有人文性的特征。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接触到所代表文化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对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学习字、词、句,更要学习它们的思维习惯和独特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精髓。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果只单纯教授学生记忆英语语法和英语词汇,不了解语言背后代表的文化内涵,那么这种学习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刻理解其精髓,也就难以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同时,缺乏跨文化意识,无法正确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人际交往。所以,要加强英语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得体地运用。
一、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实用知识,了解西方文化
从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其主要目的就是应对考试和检查,忽视了学生英语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语文技能和书面知识的教学,忽视了文化渗透和文化教学,进而导致学生产生错误认知,觉得学英语就是学语法和词汇。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僵硬化教学,导致分数成为学生英语能力判别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没有充分掌握英语知识,而且不理解不同语境下英语知识的运用,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弱。由于不同英语的运用方法和规则,进而语法规则显得无所适从。像“Do you like a cup of milk”虽然符合英语语境,但是在西方国家一般不会这样说,因为表现出特别强硬的口气,不礼貌,所以在进行交际时可以换为“Would you want a cup of milk”。此外,鉴于文化差异,英语母语者会宽容对待其出现的语法和语音错误,但是如果违反了语言规则,则不会被谅解,反而会觉得不够礼貌。在语言交际中,语言规则是为了达成特定目的,说话双方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且共同遵循“合作原则”[1]。所以,学习英语语言,必须充分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实用知识,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然而,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西方背景文化教学,这使得很多高职学生缺乏对文化学习的重视。比如,对于“White elephant(白象)”,在中国人眼中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但是在英语中意思是华而不实、昂贵无用。这是来源于一个文化典故,在亚洲,白象是古代泰国王室的象征,由于白象十分稀少,进而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珍惜。一般的大象帮助人们劳动获取食物,从而存活下来。而如果大象不用来劳作,只是单纯地养着,则对普遍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即使是泰国的贵族也不会随意饲养大象。因此,如果哪位大臣得到了泰国国王赏赐的白象,那就说明他令国王不满了,而赏赐大象是一种惩罚。因为白象本身就被视为宝物,而且又是国王赏赐之物,任何人都只能全心全意进行供奉。而白象又不能劳作,又需较大的开支,进而大臣家道很快就会衰落。这样国王的目的达到的同时也不会受人诟病。对此,后来英语中对White elephant的解释就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只有充分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有效掌握西方交际文化。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掌握其语言用法和实用用法,进而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加强中西方文化的对比,避免“文化休克”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为含蓄。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好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避免“文化休克”。具体而言,文化休克指一个人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转移到陌生的文化环境,在一段时间内会因失去社交符号和手段而产生排斥、不安甚至恐惧心理。因为某个原因,学生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中,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带来相当大的交际困难。因此,学生要加强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把握两者差异,避免产生“文化休克”。此外,由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进而文化差異较为明显。中国人偏向于感性,西方人偏向于理性;且西方人喜欢冒险创新,中国人喜欢平稳安定;西方个体主义鲜明,中国则崇尚集体主义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着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尤其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做好比较、总结和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意识。
(一)赞美之词EFDF10DE-EE9D-4797-B41F-7B222586C564
人际交往中,赞美最能快速增强一个人的好感。而中西方对赞美的反应各不相同,也体现了其中的文化差异。从“诚实”和“谦虚”这两个词中可以充分体现。西方人对于赞美会诚实地接受,而中国人对于赞美,则是谦虚的推脱。而人作为社会的产物,自然会根据社会文化制定的标准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所以,从赞美态度上就能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西方国家常常用赞美作为谈话开场白或友好的信号。比如,“You are a good boy. Your eyes are beautiful ...”对此的应答一般都是“Thank you”。
(二)文化禁忌
每个国家都有文化禁忌,如果触碰到这些禁忌,会出现一些尴尬场面。比如,当和外国人进行交谈时,应避免询问对方年龄、身高、体重、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同样也不应按照本国文化习惯,询问外国人“吃了吗”等,很容易让外国人误解为你在邀约,要请对方吃饭,从而引发不必要的交际负担。一般来说,非英语母语学习者出现语法或语言错误,都可以被谅解,但是文化禁忌所造成的错误,则会直接导致交际失败。因此,要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禁忌内容,避免交际失误。
(三)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常用的话题开端是谈论天气,从而打破交际僵局,将双方拉入交际场景中。比如“Its a nice day,isnt it?”“Yes,it is.”此外,在吃饭的时候,如果已经吃饱了则可以直接拒绝,如果没有吃饱则可以再继续添饭,若是只回答一句“Thank you”,则对方会认为你已经吃饱,那么你可能会饿肚子,正确来说分为“No,thank you./Yes,please.”
三、创造语言环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就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只有处于全英语氛围中,才能有效培养英语语言交流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師应最大限度地创造各种英语语言环境,如模拟交际情景或真实对话训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营造浓郁的英语语言氛围。比如,在“Education”的discussion中“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Bill Gates such as his life and his educational background?”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设备,下载比尔·盖茨的相关视频,并制作好课件。接着创设讨论方式为采访形式,一个人采访另一个人对比尔·盖茨进行了解。“Welcome to The Celebrity Interview. Im Aisha. Today were talking about Bill Gates.Hello,Mr. Bill Gates. First,lets talk about your education.What level of education have you received?What life experiences do you remember?”每个学生化身比尔·盖茨,用流利的英语口语介绍比尔·盖茨早年的教育经历和难忘的人生事件。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比尔·盖茨的短视频,让学生对其进一步了解。等到下课后,引导学生课下搜集更多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并加强句型、词汇的训练,从而实现知识内化和灵活运用。[2]
此外,为了增添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材内容表演。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教材内容开展设计,调整语音、语调,丰富体态、表情,进而呈现良好的表演效果。在大家积极参与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且调动了班上不愿意开口说英语同学的积极性,使其大胆开口练习,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表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学英语的乐趣。通过模拟情景,营造浓郁的语言氛围,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四、注重中西文化渗透,增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除了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同样重要。非语言指除语言外的形体交流、眼神交流以及说话双方的距离、服装、体味等。这些非语言方式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传递信息或交流情感必不可少。且很大一部分信息和情感都是通过非语言手段进行传递的。比如,初次见面向来宾伸手表示欢迎,点头表示同意,打哈欠表示无聊,紧闭嘴巴表示不满等[3]。简单的形体语言全世界都通用,可以代替语言进行交际。但是,不同文化背景国家,所使用的非语言手段不同。比如,表示对说话内容感兴趣时,英国人会认真地注视说话人,并时不时眨眼睛表明听得很认真,而美国人则会不停地附和点头,中国人倾听时,一般会保持安静,眼睛看着对方,以示尊重。因此,国家之间非语言手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非语言手段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时采用对比法,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经常使用的非语言手段对比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要人过来时,中国人会将手张开,手心朝下,将所有手指弯曲,挥动弯曲的手指,召唤别人到自己这里来;而英国人则手心朝上,食指进行前后移动,从而召唤别人过来。又如,美国人会喜欢拍一拍别人的头,以示鼓励或同情;而中国人则认为这并不礼貌,带有一定的羞辱性,一般用拥抱表示鼓励。再则中国文化中“龙”是权力的象征,认为其是至高的神明;而西方文化中,“龙”被看作邪恶的化身,代表不好的事物。此外,用手摸一下鼻子,中国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含义,也不出格;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手势,传递着谎言或者不好的想法。对此,教师要做好文化渗透工作,增强学生的非语言交际意识。并将其和实际交际情景相连,锻炼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这样能逐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跨文化交际场景,从而适应社会挑战和工作挑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文化教学。除了语言知识教学外,还应注重实用知识的教学和运用,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并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让学生充分明白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出现“文化休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中西方文化渗透,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非语言文化手段,掌握更多交际潜规则,进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增强自身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孟琳.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索[J].现代交际,2019(22):26-27.
[2]丁丽娟.探究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英语广场,2020(21):36-38.
[3]尹梅.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33):115-116.
编辑 王亚青EFDF10DE-EE9D-4797-B41F-7B222586C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