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疏导研究
2022-06-02陈佳妮
陈佳妮
[摘 要] 解决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是依法治校的核心诉求和重要支撑,追求以法律适度介入引导,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推进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依法治校水平和维护校园稳定安全的必然选择。加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协调组织的政策引导,建立全面的疏导机制是有效基础。围绕“育人”根本核心,培育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理念;高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疏导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89-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变革的新时期,立德树人依然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使命。建立高职院校应急网络舆情管理模型,既是解决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我国互联网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判断网络舆情及时、正确指导突发事件在不同网络主体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进一步保持校园的和谐稳定。大数据可视化是网络舆情预警信息的关键保证,网络舆情数据信息能从不同层面被解读,进而为危机处理环节争取应对网络舆情的机会,并提供决策依据。根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扩散和减弱的机理做好细分,提高预判能力,识别不同结果,从而采取相应疏导措施。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困境
网络舆情按内容规范,分成政治意识网络舆情、合理性网络舆情、观念性网络舆情、社会认知网络舆情和综合网络舆情。按产生全过程分类,分为自发性网络舆情、主动网络舆情、事实性信息网络舆情和建议性信息网络舆情。按地理位置分类,分为境内网络舆情和境外网络舆情。传统媒体时期,“舆情”形成与散播受到传播媒体种类的限定。突发事件一般分为早期、中期、后期,每个阶段的网络舆情都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总体来说,在不同阶段主要表现在突发性、隐匿性、多元性及群体影响性等特征。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通常出现开放式、交互性、突发性等特点,由于可运用的资源比较有限,无法根据传统式应对风险方法来完成详细的网络舆情搜集、监管、解决等工作。
如何实现对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日常开展舆情管理工作时,通常会遇到一些关键因素需要思考:一是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和疏导工作通常存在的问题和困境,高职院校如何完善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处置预案、管理组织建设、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疏导队伍组建是整个课题的立足点。二是要考虑到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和疏导,应对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法律介入,围绕“育人”这一核心,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和尺度。三是要考虑到适度的综合考量是提高高职院校依法治校水平和维护校园稳定安全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如何应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与培养。四是要考虑到如何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如何让高职院校的自媒体平台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发挥正能量的作用。这些都是整个课题未来研究价值的核心所在。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及传播规律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表达对突发事件的情绪、意见及态度等,就形成了网络舆情,它的不同阶段主要特征表现为突发性、隐匿性、多元性及群体影响性等。紧急情况的主要特征是突发性、可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知名危机管理专家斯蒂芬·芬克在1986年提出了四段论,即把危机过程划分为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和危机解决期四个阶段。参考这个基本理论可以将网络舆情分为四个环节:萌芽期、爆发期、传播和解决期、事后期。每个环节在管理方法上都有不同的特征和困境。
随着传递的逐渐消除,新的网络舆论将再次引起关注。新的传播形式从理论上消除了通信科学中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客观性,所有信息内容都固定在网络媒体的服务平台上,互联网通信具有“固定时间范围”,一旦有了新的突破信息内容将继续发生。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的措施和事后公关,导致不少管理者主观地认为当紧急事件结束并且网络舆论的注意力减弱时,公共舆论的管理已经结束,没有重视紧急事件事后的影响。
三、网络舆情的判断和监管体系
(一)网络舆情的判断
在回应网络舆情时,如果不能立即掌握网络舆情的规律性和特征,收集和解决的方法不合理,则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度就会不高,网络舆情的判断就会不精确,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继续上升和传播。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管理工作报告中强调:没有网络信息安全就没有国防安全,就没有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这就要求必须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安全观,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平臺,提高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指挥系统能力,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链。
(二)关注干预体系
建立减少网络舆论突发性并在发生之前进行预防的舆论处理标准,在校级、院级、系部均建立校园网网络舆情监测和应急响应系统,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判别,将网络舆情控制在萌芽期。有必要对校园网络舆论的成因、发展趋势、演变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规律以采取预防措施。在稳定的网络舆情中有必要利用监督平台和各种专题教育方法传播正能量,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互联网上的舆论对校园紧急情况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师、学生和媒体的关注。虚假信息将通过媒体传播而无休止地扩大,这将给处理事故带来困难。高职院校应灵活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权威信息发布,纠正在线舆论并阻止谣言流传。
四、不同网络主体阶段应对策略
(一)及时调查并完善舆论响应系统
发现舆情后应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信息内容,并寻求校党团学生工作部门、党团宣传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协助,联系事件当事人并陈述积极解决问题的观点。高度重视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相关调查以降低舆情初期带来的影响。学校的一线工作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应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对在线舆论的敏感性,及时处理潜在的敏感信息,扩大对互联网紧急情况和更敏感内容的检测范围,并在日常管理中加强积极和正能量的思想引导。
(三)提高学生网络道德和安全素质
互联网民意事件应按照早期发现和早期处理的标准解决。谣言止于真相,早期发现和早期处理可以抵制潜在的舆论事件,并防止事件大规模传播。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干部的警觉性,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桥梁功能,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第一时间了解基本信息。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文化教育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客观地使用网络媒体,客观对待媒体传播的内容,塑造学生识别信息内容的能力。
五、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疏导
(一)围绕“育人”根本核心,培育学生网络道德素养
第一,塑造学生科学自律的道德素养与网络文明。针对学生因本身实践经验和媒介素养能力欠缺,导致对突发事件难以客观判断,易受偏执消沉的社会舆论煽动。高职院校在构建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时,可以寻找政府部门、诚信媒体等加强线上线下合作。通常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主客体关系由单一结构会转变为复合交叉结构。
第二,采用浸润式育人方法,利用法律普及网络信息传播程度,尤其是对危害扰乱社会秩序、有意伪造虚假事实、恶意传播不实谣言等不当行为将面临的后果及其对应的惩罚予以宣传,以警示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也务必自觉谨言慎行。在“全国网络诚信宣传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期间,开展有关互联网法律法规专题讲座,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正面指明网络道德自律的方向,提高学生互联网人格独立行为素养,疏导学生正确通过合理合法途径表达个人的正当诉求,同时也应保护学生应有的权利。
(二)强化舆论监督管理队伍,掌控网络舆情应对格局
构建以学校主管统筹、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共同协作的组织架构及工作制度,用以保障发生突发事件时,明确应对网络舆情采取应急措施的责任分工。从学校的信息化中心网络管理员群组、计算机网络专任教师团队、宣传部舆情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优选代表参与培训学习,融入网络舆情的信息化管理知识,建立终身学习意识。引入先进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开展网络舆情数据统计分析,根据获取、梳理、归纳生成网络舆情总结报表开展研究判断,制订网络舆情管理具体工作手册,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网络舆情治理规律,及时进行策略调整。
(三)优化校园信息公开环境,创建网络舆情引导服务
第一,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和网络舆情管理能力。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学校要建立教育大数据分析模型,为教育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推进教育督导和监管信息化,建立扁平化的教育社会监督平台”,“实现智能化投诉举报受理、分发和处置,构建多元共治的监管格局”,“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教科网作用”,“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等。
第二,通畅学生民主化发声渠道,创建官方媒体渠道,加强互动交流。创建学生一站式服务架构交流中心,类似校园小广播或官方自媒体微服务站,开展互联网舆论引导,发布官方对外信息公开等,多平台联动服务,项目内容涵盖政策宣讲、信息交流、培训导航、生活服务、安全防范等,致力于打造合乎学生基本诉求、社交习惯、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等特点的便捷高效率网络舆情引导综合服务平台。
第三,构建高职院校突發事件网络舆情预警与疏导机制,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对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作用。突发事件内容基本反映高职院校学习生活中的师生关系或者其他典型事件,是基于师生对当下热点问题的一种自我表达,反映师生的思想动态。
辅导员、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应以教育、感化为主,辅以法律手段,切不可一概以法律论事。作为高职院校的舆情管理部门,如校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信息化中心等,都应各自履行相应的职责,通过多方联合共同构建网上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吴国毅,刘晶.网络舆情治理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8):109-112.
[2]张晓清.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控制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8,568(12):90.
[3]成涛,乔泓瑞,黄敏.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8):104-108.
[4]教育部.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
[5]梁爽,贺山峰,吴晓涛,等.“微时代”网络突发舆情下政府应急管理研究:基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再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94(2):53-60.
[6]黄萍,强劲,刘倩.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疏导对策研究[J].今传媒,2020,28(12):14-16.
[7]安春元,武宇坤.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法律适度介入[J].高校教育管理,2016,60(6):51-55.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