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1455”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6-02徐飞跃冯曦涓
徐飞跃 冯曦涓
[摘 要]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是有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基于现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各个地区的经验和基础不同,仍存在政校行企联动不深、培养目标模糊、教学标准不一等问题。为此,以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从强强联合筑牢基础、四大平台协同发力、五段递进双境育人、五育贯通一体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合该专业的“1455”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1455”中高职一体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77-03
一、引言
深化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对建设与完善教育体系现代化、培养与锻造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化产教融合能够有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关联性。《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衔接贯通。探索“岗课赛证”相互融合,引导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行业龙头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成熟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充实改造提升相应课程和專业。
二、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与实践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涌现了依托职教联盟,联合“共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共管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有依托“中高企产教研”共同体,以“三耦合、三融合、三结合”为导向的中高职长学制培养模式;有基于“1+X”证书的中高职培养模式;也有依托校校企“双衔接”的现代学徒制、中高职一体化的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与培养模式,为各地各校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但由于各地各校各专业(群)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基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政校行企联动不深、培养目标模糊、教学标准不一、课程内容重复、管理机制不畅”等问题,与国家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需求变化等仍存在差距。
三、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一体化培养背景
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中职市场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商品经营等相关教学标准,指明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与要求、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建设与保障等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策略。教学标准突出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目标定位、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倡导工学交替等弹性学制、注重引入行业企业考核与评价标准等要素,为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梳理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安排等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依托互联网,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作为辅助手段,“人、货、场”作为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要素,线上线下与物流深度融合为特色的新零售业态快速发展,促使传统连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变革。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品类管理、连锁特许经营管理、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门店数字化运营与管理、社交电商运营、供应链数据运营、网络直播运营”等一大批连锁类专业相关的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高职院校积极申报第四批1+X证书试点项目,这为连锁类专业探索制定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标准,构建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培养与管理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合作条件。
四、“1455”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强强联合筑牢基础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紧贴浙江及周边地区新零售业态发展需求,以本省商业类三校生为主要生源,并与本省两所中职学校合作开办五年制一体化培养班。专业自开办以来,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不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先后与联华华商、永辉超市、物美集团、一鸣集团、丝芙兰等连锁双百强企业合作共建市级“新零售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共同开展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业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打造‘新零售研究中心、协同育人基地、零售新人创业学院、新零售教培基地’等四大平台,构建‘中—企—高—企—创’五段递进、校企双境交替育人模式,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贯通一体化培养”的“1455”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二)四大平台协同发力
联合市商务局、新零售企业联盟、知名连锁企业及中高职院校,共建新零售研究中心,充分调研分析国际国内零售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通过专题论坛、一体化培养座谈等活动,将零售新业态、新技术和经营管理新理念有效融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校企双元主体办学,中高职企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基地,组建企业冠名协同育人班,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依托1+X项目全面开展培养方案共研、课程体系共商、教学任务共抓、育人质量共评、人才资源共享。顺应新零售发展浪潮,强化消费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高职企合作共建零售新人创业学院,企业入校设立创业基金,结合企业真实商业扩张需求,精准开展两创教育培训、创业实践指导与创业项目孵化。政、校、行、企合作共建新零售教育培训基地,组织专家团队入企开展员工技术技能培训与咨询服务,入校开展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
(三)五段递进双境育人
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新零售研究中心、协同育人基地、零售新人创业学院、新零售教培基地”四大平台在产业行业研究、协同育人工作研究、两创教育研究和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功能与职责,结合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科学规划专业中高职不同阶段一体化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依托中高职企校内、校外两类共建型实训实习基地,构建校企双境交替育人环境;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将学校的师资力量与课程资源转向实训实习基地,打造新型的教学工作和活动,使高校师生快速融入工作第一线,共建基地,打造一体化培养环境;通过‘中—企—高—企—创’五段递进、校企双境交替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养,顺利完成学业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达到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五段递进构建一体化培养路径。
(四)五育贯通一体培养
零售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良好的道德品质、服务意识一直是行业竞争的关键点和零售企业选才的底线。随着零售新业态、新技术的不断呈现,提出了打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中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采购员等多个岗位从业人员均需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及人格,体能训练必须一以贯之。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品类管理、商品陈列、商品营销与店庆活动组织等工作中必须具有较好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连锁从业人员还必须能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结合专业人才五育需求,在中高职企多轮座谈研讨基础上,对照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企业现实需求,在常开课程基础上,设计了“五育贯通”一体化特色课程体系(见表1)。
高校是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重要主体。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发现并弥补自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脱节以及软件和硬件等配置不足的问题。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模式,高校能够获得优越的学习环境,为生产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教师也可以在项目的实践训练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把自身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提升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提前熟悉并掌握对应专业的最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发展以及工具的使用等,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提升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能够更快地融入未来工作中。
对于第三方企业而言,高校是一个丰富的人才资源库。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可以招聘到最需要的人才。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以及市场导向,修改现有的教学大纲,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后备资源;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经过大量的實践训练后已经对企业文化、文化品牌以及未来的工作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融合,节省了企业培训员工的成本,学生更快地融入未来工作;学生在实践训练阶段可以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有效降低人员流动的可能性。
五、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现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提出了“1455”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得出如下结论。
1.基于现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其仍存在政校行企联动不深、培养目标模糊、教学标准不一、课程内容重复等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结合强强联合筑牢基础、四大平台协同发力、五段递进双境育人和五育贯通一体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1455”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验证了该培养模式在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合理性。
3.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院校和专业的特征以及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相结合,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多方合作,有效改善“1455”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养,顺利获得学历并考取对应专业的专业资格证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邢顺峰.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2-18.
[2]姚波.“一平台、四共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0(21):53-56.
[3]吕原君,陈琼,丁长涛.以“三耦合、三融合、三结合”为导向的中高职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5):33-39.
[4]方晓莹.基于“1+X证书”的中高职2+3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10):28-29,34.
[5]李宏远.校校企“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为例[J].中国市场,2020(18):180-181.
编辑 郑晓燕
①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德育过程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策略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20180903);第二期全国高职外语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德育过程论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8ZJ0015A);2018年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资助课题“基于德育过程论的高校课程思政多维互动育人体系行动研究”(课题编号:GCCKY2018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飞跃(1978—),男,汉族,浙江绍兴人,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英语教学研究。
冯曦涓(1983—),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