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班课平台的高等数学多元化学习评价探索与实践
2022-06-02崔艳丽
崔艳丽
[摘 要] 针对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依据教学规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经验,融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提出基于云班课的高等数学学习形成性评价方案,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探索高职高等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改革,为同类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云班课平台;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53-03
科学、高效的学习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双向促进作用,一直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目前普遍认可的评价方式有两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易于量化但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后者可对学习情况进行多元化、多形式的交互式评价,已被视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3,6]。
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局面,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交流,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与之匹配的学习评价模式必须顺应教学改革需求,适应新的教育形态。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2]”,为高职混合式教育学习评价改革提供纲领和方向。
一、高职高等数学学习评价现状
1.侧重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学习动机、情感的考评。目前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考核指标占比较大,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教学参与度、学习习惯、学习情感等方面的考查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真正被激发出来。
2.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督促。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采用“总成绩=平时成绩 × 30%+期末成绩 × 70%”的模式进行,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含考勤、作业、测验等指标。评价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得不到准确记录,造成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错误认识,普遍存在作业抄袭、考前突击刷题应付等不良行为。
3.阶段检测相对滞后,评价反馈不够及时。传统评价模式中阶段检测批阅反馈周期较长,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亦无法及时根据评价反馈调整后续教学设计;学生体会不到被关注的情感,容易产生得过且过、滥竽充数的投机心态,最终使评价结果流于形式,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高水平的促进作用。
4.评价反馈渠道有限,学生学习情感无法有效预测、交流和反馈。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反馈多数在课堂中进行,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交流深度、广度均不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无法及时得到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基于云班课平台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育学习评价改革思路
笔者于2018年开始进行基于云班课平台的高等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对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基本思路如下。
1.关注学习全过程,体现过程参与的價值。学习评价贯穿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引导、督促自主学习,记录学生教学参与度和学习习惯、学习情感的变化,认可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激发学习积极性。
2.统筹设计,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实施平台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元化评价方式,将学生、教学平台纳入评价主体,将学生自评与互评、交流互动纳入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能力变化。
3.拓宽交流渠道,提升教学反馈的时效性。借助云班课平台多途径拓宽师生、生生互动渠道,快速形成评价反馈,帮助学生自诊自查,客观反思;亦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并关注重点人群,分类指导,使人人有所得,人人有进步。
4.丰富教学活动,完善评价指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设置轻直播、问卷调查、小组任务、作业批阅、单元检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量化考核指标,规范评价标准,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借助云平台强大的后台数据统计能力,将各项学习评价指标量化,明确评价细则,使学习评价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亦使学习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可操作。
三、基于云班课平台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育学习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改革思路,形成了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为一体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具体模型如下:
学习评价总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 × 60%+终结性评价成绩 × 40%。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资源学习、课前检测、课堂考勤、课堂综合表现、头脑风暴、小组任务、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八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态度情感能力的提升情况;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测试、专题报告、调查问卷三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拓展应用和学习收获反思等增值情况。具体评价指标及其比重分布如文末表1。
四、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学习评价过程中呈现出如下问题。
1.学生的评价行为不够客观。个别学生参与评价时态度过于随意,无视评价标准,仅仅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评价,使互评结果失真。
2.学习压力增强,心理负担加大。评价主体和指标的多元化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个别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压力感增强,心理负担较重。
3.学生互评和自评实施不够充分。评价方式和依据多数时间主观性较强,量化不充分,依据不足,学生参与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学习评价有效激励学习的功能。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讨,采取如下应对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常态化开展评价,规范评价标准,引导客观评价。将学生评价常态化,让学生适应评价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严格把握评价标准,认真对待主体责任,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逐步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2.完善评价体系,师生共定考核标准。教师与学生共同修订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明晰评价目标;教学中将各项评价活动自然融入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学习评价体系的满意度,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3.丰富活动方式,量化评价细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探索小组合作探究、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组间合作形式,丰富评价方法,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和比重,量化评价细则,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基于云班课平台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育学习评价改革成效
经过三轮教学改革实践,采用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的方式对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在形成性评价考核机制下,教学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和参与度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随之提高。全过程参与学习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自信心被有效激发,课堂表现比以前更积极,抬头率更高,课堂气氛活跃程度得以提升。同时,各项教学任务的自主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机会更多,关系更融洽。学习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拓宽了师生交互渠道,师生交流频率得到了有效提升,深度、广度随之提升,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学生整体满意度也大幅提高。
3.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活动效率大幅提升。各项评价指标的量化,考核标准明确、清晰,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标达成;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也使教学过程中收集学习评价量化的数据更加快捷、准确,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4.教学反馈更及时高效,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职能发挥得更好。平台的多渠道交互、智能数据统计和预警功能使教学反馈更及时,教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并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醒、督促,在课后作业、拓展任务的布置上区别要求,重点关注,真正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学生随时对标反思,自查自省,及时查漏补缺,实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
5.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结果与学习实际情况更加一致。从课程考核成绩来看,将前后成绩进行比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形成性考核,弥补了终结性考核的不足,考核结果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能力,成绩分布更趋于正态分布,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得到了有效提高。
基于云班课平台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将学生参与教学行为的所有过程信息量化为经验值,更加客观、及时、全面地反映学生在高等数学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情感、态度和成果情况,为教师对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价,积极反馈创造条件。但二者所占比重分配、各评价指标赋值情况是否为最佳,还有待进一步对比考证研究。
同时,有效利用诊断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深度融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调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获得感,体现自我价值;也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施加压力,强化巩固学习成果,实现人人能进步、人人有发展的良性运行状态,也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彩霞.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状况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2-02-0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 1013_494381.html.
[3]杨振芳.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考试,2021(4):90-96.
[4]邵朝友.论有效的学习反馈:指向四个基本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2(2):20-24,50.
[5]王旭东.学校学科考试评价改革的“五个转向”[J].教学与管理,2021(28):78-80.
[6]焦健,陈敬艳,石浩辰,等.大学物理课程过程性评价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8):149-152.
[7]刘颖华.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等数学课程形成性评价[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0(4):69-71,88.
[8]郭竹梅.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应用型高校高等数学考核方式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8,30(3):120-124.
[9]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10]郭建東.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成人教育,2020,40(12):19-25.
[11]杨浩.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69-75.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