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2022-06-02朱伟徐旦孙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0期
关键词:技能型学段资源共享

朱伟 徐旦 孙雪

[摘           要]  建设技能型社会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方向指明了方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使命。技能型社会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纵向衔接、职普融通和学科贯通三方面的特征,拓宽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顶层设计缺位、内涵建设缺失、资源共享缺乏和协同联动缺力的现实困境。从构建机制、创建课程、搭建平台和培养队伍四个维度,探索技能型社会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关    鍵   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技能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19-03

一、背景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即“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1]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这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技能社会作为‘能力社会的一种形态,是相对学历社会而言的,是一种不同于学历社会的教育理念和社会教育体系(或人才培养、成长体系)的重要转变。”[2]如何破除多年来人们心中“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新引力?如何确立社会崇尚技能的价值取向?这是建设技能型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德技兼修人才的重要使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为构建技能型社会而破除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些藩篱的应有之义。

二、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特征

一般意义上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为形成全程育人合力,基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把大中小学思政课整合成一个紧密衔接、有机联系的整体”。[3]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时代使命拓宽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不仅包括不同学段的纵向衔接,也包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横向贯通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同向同行。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纵向衔接

按照我国目前学段划分,主要划分为中小学学段、高中学段和高校学段三个阶段。各学段形成育人的合力,小学阶段侧重情感启蒙学习,中学阶段侧重常识性和思想性理论学习,本科阶段侧重责任和担当探究性学习,职业院校更加强调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注重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同学段探索符合构建技能型社会的育人途径。

(二)职普融通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构建一体化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不仅包括中小学学段、高中学段和高校学段三个阶段的思政课一体化,还包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职普融通立德树人范畴。

(三)学科贯通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始终承担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不仅包括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关键课程,专业课和通识课也具有育人元素,应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协同育人是切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趋势,不但从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也是根植于精神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体现,更是着眼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应对。

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目前,一些省市区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了实践和探索,山东省、安徽省、甘肃省、四川省、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也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探索活动,主要开展的活动有共建基地、开设研讨会及论坛、思政联盟等,对推进课程理念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课程设计一体化、课程评价一体化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然面临一些困境。

(一)学术研究与实践推进不同步,顶层设计缺位

当前,国家对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术界给予了广泛研究,在实践推进层面,整体上顶层设计层面还不够完善、不够落地、不够深入。目前,有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关文件,如,2020年12月,贵州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了目标任务,包括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科研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部分教育主管部门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如泉州市教育局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作机制,在全市初步成立6个“1+1+N”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天津职业大学与天津市11所中小学开展合作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基地,开设大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项目。这些省市的探索对于推动思政课内涵建设、形成教育教学合力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当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教师等各方面提高认识、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有一个从探索到实践的过程。DD504334-15EC-45E6-879B-FC3D9000587D

(二)纵向衔接与横向融通失衡,内涵建设缺失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不仅包括不同学段的纵向衔接,还包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横向贯通。但目前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存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横向贯通内涵建设相对缺失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涉及面广、难度大、范围广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当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的种种误区、办学主体和师生本人方面的主观原因。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理念,注重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自由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横向贯通。

(三)课程建设与平台管理脱节,资源共享缺乏

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各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不仅有利于缓解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然而,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课程资源共享不够的问题。一是建立并完善资源共享制度难度大。各学段学科情况不同,各学段各有自己的在线课程,存在重复建设和内容雷同等问题,应用范围不够,应用效果一般,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形成跨地区和跨学段的交流机制;二是资源共享观念和意识不强,资源库建设流于形式,存在共享的信息资源量不足、信息更新不及时、共享模式单一、范围较小等问题。

(四)师资建设与标准化培训不足,协同联动缺力

教师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感染者和熏陶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要”好老师标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建设大中小学各学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类型、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各学科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一体化师资的培训仍然存在培训体系不完善、学习共同体建设流于形式、教师自我效能激发不够等协同联动缺力问题,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存在授课内容重复、目标断层、过程割裂等问题。一体化师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订专业标准,对政治素质、理论素养、教学能力水平等进行综合培训。

四、技能型社会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思路

大中小學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思维去整体规划,既要抓住整体,又要抓住要害,探索共建、共享、共用、共育的思政大格局。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可以由地方教育部门、地方高校等牵头,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制订3~5年发展规划,对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等进行整体性统筹研究。协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各学段、各区域、各课程的共同发展,推动各项举措集中落实、率先突破,打通一体化建设中的堵点、断点和散点,整体谋划,形成合力。同时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资金保障、沟通交流、培训、激励等相关制度。虽然思政教育在全国大中小学各学段、职业教育等得到了普及,但是思政课教师之间“互动缺失”、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各自为战”、专业课和思政课“孤岛”教育,导致彼此对各自的授课内容、目标、方式、理念等没有层层深入、有机衔接,严重阻碍了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从制度层面解决不同层面的割裂和错位情况是破解难题的良药。

(二)创建课程,深化思政一体化内涵建设

课程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和主要战场。首先,完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要“构建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关联、类别互通的立体化教材体系”。[4]在科学的课程规范下,明确教学目标和加强内容统筹规划,同时开发富有地方特色和个性特点的校本课程。其次,加强线上课程建设。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慕课、智慧课堂等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已经出现在课堂中。建设一批示范性“金课”,加强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实现“纵向上有机衔接、横向上相互融通”的“一体化建设”目标。最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学情特点,通过共建共享实践基地,设置“自选菜单式”社会实践课堂模式,如志愿者服务、知识竞赛、现场教学、社会调查、榜样寻访、生产劳动等,彰显“区域+校本+实践”的特色,提高育人实效性。

(三)搭建平台,整合共建、共通、共享思政一体化资源

资源共建共享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助力完善一体化育人体系,搭建立德树人的立交桥,推动大中小学协同发展。基于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衔接存在育人目标不明确、育人过程脱节、育人内容重复等问题,按照“整合资源、协同育人、系统推进、有机衔接”的原则,搭建平台,构建“学段共连、 教学相长、研训相通、资源共享、职普融通”的一体化基地建设模式。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共同开展师资培训、集体备课、教学实践、课题调研、现场教学、网络思政等。同时,积极将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为资源,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在体制机制上成立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通过开发一体化课程资源包来协调推进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高校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扩大课程资源共享的规模,共同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资源。

(四)培养队伍,凝聚思政一体化育人合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对师资队伍培养进行规划,按级制订培训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对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师德师风建设等进行规范业务指导,“依据专业标准,设置思政课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思政课教师全员轮训以及思政课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系列培训,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5]其次,要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派生物。思政课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了解实际,通过讲好故事、举好案例、做好互动,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分享给学生,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打造学生真心、真懂、真爱的思政课。最后,发挥高校传统优势,发挥专业素养培训师作用,逐步完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专业标准培训包。高校具有精准的育人目标、齐全的师资配置、齐全的设施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等优势,可以开展“专题研讨”“实践研训”“信息化提升”“朋辈教学”等项目,建立完善的教师研训体系、开发挖掘教学资源、建立学习共同体、激发教师自我效能,推动区域特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好“政治关+师德关+培养关”三关形成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培训包,成为地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N].光明日报,2021-05-01(1).

[2]雷世平,乐乐,谢盈盈.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略论[J].职教论坛,2022(1):51-55.

[3]王存喜,田仁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40-42.

[4]陈淑清.“大思政”观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刊,2020(12):98-101.

[5]李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河南社会科学,2020(8):119-124.

编辑 张 慧DD504334-15EC-45E6-879B-FC3D9000587D

猜你喜欢

技能型学段资源共享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长三角加快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工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角色定位及其路径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贵州铜仁万山区:探索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Wi-Fi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