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陕西中药材产业品牌影响力的路径探索

2022-06-02段杨

现代企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药材陕西省中医药

段杨

中医药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复兴中华文化的有力武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治愈有效率达93%以上,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中药材(中草药、中药饮片)产业是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药新药研发及生产的源头,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

一、基本情况

陕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目前主产猪苓、杜仲、柴胡、黄精、林麝、附子、厚朴、元胡、丹参、连翘、五味子、桔梗等药材。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品种有618种,陕西具有其中的473个品种,约占75%。陕西系中药资源大省,中药材年产量近百万吨,为中药工业、大健康产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全省现有医药企业217个,拥有中药材品种3291种(植物药),道地药材32种,GMP认证基地7个,规范化种植面积60万亩,动物矿物药311种,中药材交易市场1个。近年来,陕西中医药产业经济效益日益突显,涌现出了以步长制药集团为龙头的中药产业集群,陕南有盘龙、汉王、安康正大制药等,陕北有常泰、天宁制药等,关中更是聚集了许多优秀中药企业,如西安金花、西安正大、西安碑林、西安世纪盛康、陕西康惠制药等。其中,步长制药、盘龙药业、康惠制药等企业已成功登陆主板、中小板等资本市场。

二、存在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一是目前陕西省没有明确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牵头管理机构,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中药的管理涉及工信、发改、科技、农业、市场、卫计等诸多部门,可谓“九龙治药”,难免出现权责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等问题。二是体制不畅,县(区)均没有专职机构,一些县(区)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急于求成,盲目种植,对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够,制约了陕西省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2.品牌带动不足。陕西省中药材品种虽然较全,但有影响的大品种少,缺乏在中药企业发挥全国有影响的带动作用。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拳头产品、特色产品、名牌产品虽多,但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同一产品,有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同时生产。产品以仿制药为主,独家品种较少,缺少市场认知度高的单品种产品,有影响的大品种少。

3.规模优势不明显。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陕西省药材种植面积虽大,但存在种植分散,品种混乱和老化,种植、加工技术不规范,化肥、农残重金属超标,甚至存在硫磺熏蒸、染色增亮等问题,管理较为粗放,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种植品种盲目跟风问题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4.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家层面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药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但陕西省一直没有出台相应的落地政策,政策扶持力度也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短板。加之市、县(区)财政困难,扶持资金始终难以落实。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与康养、文化、旅游等关联产业融合度不够,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5.人才力量不足。中药材种植对选种用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环节的技术要求较高。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虽然健全,但从事中药材栽培和加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奇缺,缺乏及时规范的专业技术指导服务。科学种植,加工和管理技术能显著提升中药材的经济价值,而专业人员是促进中药材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陕西部分地区条件较差,中药材种植区大都处于荒凉偏僻之地,条件艰苦,难以吸收人才和留住人才,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现行人才培养体系下的技术人员队伍在质和量等方面都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步伐。

三、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从体制机制、硬件建设、能力建设、中药材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一是高起点谋划。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药”的原则,将中药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范畴中去思考和定位,抓紧研究制定全省中药材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品种及保护措施。通过科学布局、试点先行,推进“树品牌、扩规模、提质量、强科技”的发展理念,形成道地药材核心示范区,从而带动陕西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明确省级层面中药产业发展的管理部门或牵头部门,在市、县(区)单列中药产业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经费和责任,做到有人办事、有人管理,形成“统一领导、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宜区而种”的中药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企业成立中药材协会,围绕生产、加工、流通和科研等环节,实行统一服务、行业自治。三是加强协调配合。理清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部门联动、乡镇推动、市场主导、药农参与的产业发展互动共建格局。大力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工作,按GAP要求规范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认真研究市场,研判中药材价格方向和趋势,引导群众发展,规避市场风险,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效益。推进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进一步完善中药材种子种苗和种养标准,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生态种养的中药材特色基地。进一步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中药材“订单式”种养,提升种植户的收入。四是争取纳入农业保险范畴。探索开展药材种植保险业务,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担一点、经营主体筹一点的办法,为规模化药材种植基地购买保险,最大限度地保障药农利益,调动药农种药积极性。

2.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土地流转、用地供应、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金融扶持、税费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广泛吸引外地药企来陕建基地、搞加工,深度开发中药产业。二是加大品牌扶持。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品牌建设,依托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专业市场(全国17家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进一步做大做强,起到辐射、带动示范效用,推动陕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如医疗保健、物流、金融、旅游等)发展。以县域为主体,培育地方传统特色品种,启动地理标志申报保护和商标注冊保护,力争把最具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大宗品种做成品牌,增强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陕药品牌的影响力。

3.实施品牌战略。把陕西省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变成产业优势,就必须要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可探索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和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优先支持本省药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重视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工作,积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中药品种保护、中药材原生地保护、道地药材认证等工作, 围绕“秦药”品牌打造一批优质地标产品,把培育“名牌”产品当做一項长期战略任务抓,共同开发“秦药”资源,打造“秦药”品牌,壮大“秦药”产业,使“秦药”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为人民健康事业和陕西医药经济贡献应有的力量。建设陕西中医药产业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通过举办各种节会,广泛宣传陕西优质道地中药材,扩大品牌效应,不断提高陕西中药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强化产业融合。一是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中医药发展项目,构建专业园区承载、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在陕西省建立中药材进出口检测中心、中药材进出口物流中心、中医药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西部中医药贸易集散地。强化药食同源产品深加工,利用研究开发系列功能食品和大健康产品,实现中药材的加工增值,拓展中药材应用领域,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企业、高校、医院以及中医药研究机构,促进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组建国家和省级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中药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质量追溯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加强互联网+中药材在产业上的应用,为药材种植户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服务,引导种药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避免药农盲目生产。三是推广中药材养生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康养小镇、药膳、中药养生田园综合体、鼓励公立中医院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合作等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中医药康养技术与产品研发新突破。进一步拓展中药材开发领域,完善中药产业链条,提高陕西省中药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5.加大技术培训。人才问题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应高度重视。要打破惯性思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爱惜人才和培养人才。把引进和培养人才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长期任务,才能逐步克服目前企业普遍面临的人才缺乏窘境。加大向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力度,完善高级职称晋升政策,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长效激励机制。有计划地开展中药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培训工作,为农村培育中药材专业实用技术人才,为中药材生产服务;实现对中药材种植户种植技术、仓储管理、产地初加工等知识技能培训全覆盖;对新型经营主体每 2~3 年轮训 1 次,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头人。依托陕西省科研机构、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技术人员加强种植技术、中药材加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引进和示范推广;根据中药材种苗繁育、栽培管理、采摘收获、加工储存等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适时开展指导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技术审评中心)

猜你喜欢

中药材陕西省中医药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