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真正看见儿童”的美育在生活课程中的作用

2022-06-02王美菊

教育界·A 2022年9期
关键词:美育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核心目标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让幼儿能够主动欣赏与理解美的事物,并尝试创造美。文章通过阐述“真正看见儿童”的美育这一教育理论,分析其实践操作要素,展示其在幼儿生活课程中的实践运用案例,以期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真正看见儿童;美育;生活课程

作者简介:王美菊(1971—),女,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

美育,重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对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起到促进作用,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美育,让幼儿感受与发现世界的美好,不仅能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也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索“真正看见儿童”的美育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尝试将“真正看见儿童”的美育这一理论运用到幼儿日常生活课程中,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美育实践活动,提高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促进幼儿的

发展。

一、“真正看见儿童”的美育概念解释

“真正看见儿童”来源于德国伯特·海灵格的文章《真爱的发生》,提出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透过行为看懂幼儿的内心需要,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是指广义的美育,即通过对自然、艺术、生活等的审美实践活动,培育个体的审美态度,提升其审美趣味,陶冶其审美人格,涵育审美化的生命。

“真正看见儿童”的美育即表现为通过美育实践活动,了解幼儿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教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支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美、创造美、表现美。幼儿审美水平的发展影响着幼儿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水平,教师要以美助德(德育)、以美启智(智育)、以美健体(体育),重视幼儿美育,从小给孩子种下真善美的种子,以助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真正看见儿童”的美育实践操作要素

对于幼儿来说,实际的感官体验更能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幼儿看见美,比如带幼儿去大自然,看看美丽的田野,闻闻花草的香味,听听虫儿的鸣叫,在感官刺激中获得美好体验,从而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

1.体验审美,展开想象

在美育教育过程中,让幼儿进行审美体验应贯穿始终,让幼儿在实践中发现身边的美,升起表达美的积极情绪。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重要的是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体验生活中的美,让幼儿逐渐对生活中的美感兴趣,进而养成善于观察与发现美的好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散步,看看路旁的笔直整齐的水杉树,让幼儿感受整齐美。教师可以带孩子去春游,提醒幼儿看看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田,用色彩美感染幼儿。山坡上雏菊星星点点地开放,红的、黄的,一朵朵绽开笑脸,在绿色草地的映衬下分外美丽,幼儿可以从中感受到大自然中色彩的美丽。在校园走廊里,孩子们观赏各个班的主题墙,美术区角,看大班哥哥姐姐用花生壳制作的小鸡,欣赏小班弟弟妹妹用手指点画的“一串红”,从而体验到图案美、线条美。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完整而充分的审美体验时,应使幼儿获得愉悦的感受,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审美的能力。

2.体验参与,情感共鸣

幼儿只有在体验中才能获得真情实感。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美育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营造适合学习的环境,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美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主动探寻、领悟,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幼儿体验参与的过程。比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虾》后,孩子们对“虾”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会问“虾在水里是怎样游的”“它吃什么”“为什么虾煮熟了就变红了”等问题。教师引导孩子自主探究与实践,孩子们不仅从家里带来了许多虾,还带来了用虾做成的食物。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喂养虾,在喂养过程中加深对虾的认知。在了解虾的基础上,孩子们尝试进行“虾”的美术创作,他们用粗细两种记号笔表现虾粗细不同的腿,并在虾的背景图上画上各种各样的水草、贝类,使得以“虾”为主题的画作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富有情趣。幼儿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在进行创作时他们会将日常观察体验到的内容,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表现出来的美术作品更生动有趣。

3.体验快乐,提高审美

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要培养幼儿浓厚的美育学习兴趣,离不开美育体验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富有趣味、艺术性的美育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美育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主动学”转变,让幼儿体验快乐,强化主观能动性。比如在画“我的幼儿园”时,教师给孩子们播放幼儿日常在园游戏的画面,孩子们看到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日常,有了真实的感受,在表现画面时他们各展其才,有的用线条勾勒校園美景,有的用水粉画表现花开的样子,有的用油画表现自己和同伴开心游戏的场景。这能让幼儿记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将之表现出来,在体验快乐中,提高审美情趣。

4.体验创新,求异思维

教师要创设情境,鼓励并启发幼儿主动探究、质疑、思考,充分利用他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经验去发现新知识,在求异思维中获取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想象基础上的,它需要教师拓宽幼儿想象空间,鼓励幼儿敢于表现。比如在“圆形变变变”探究活动中,教师启发幼儿思考“圆形还能变成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将圆形变成乌龟,变成地球仪,变成呼啦圈,变成漂亮的帽子等。教师要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鼓励幼儿形成求异思维。

三、“真正看见儿童”的美育在幼儿生活课程中的课例分析

1.理论联系:陶行知的生活美育思想

陶行知把美育列为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美的理解是广义的,并且深深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陶行知认为,美就是生活,生活中蕴含美。美在于发现,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如环境美、景色美、建筑美、和谐美、劳动美等。“真善美合一”是陶行知美育思想的核心,教师要对幼儿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帮助幼儿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典型案例及分析

小班生活微课程“我的螃蟹朋友”中,教师让幼儿在认识螃蟹的基础上,尝试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有一天,琪琪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几只螃蟹,放在班级自然角里,孩子們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哇,是螃蟹呀!螃蟹的两只大脚,像两把剪刀耶!”“我觉得像是鳄鱼的牙齿。”“你们快看,它有好多脚呢,它一定跑得特别快!”“我想跟它赛跑,看看谁跑得更快。”煮熟的螃蟹是孩子们餐桌上经常见到的一道美食,而活的螃蟹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它会干什么呢?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于是,教师决定引导孩子们开展关于“螃蟹”的探索。

(1)先给螃蟹找个家

螃蟹来了,住在哪里呢?教师引导孩子们从身边的器具开始,积极想办法给螃蟹找个“家”。“我们让螃蟹住在碗里面吧!”“不行不行,碗太小了,螃蟹住在里面太挤了。”“让螃蟹住在小篮子里吧!”“螃蟹不是要生活在有水的地方吗?篮子会漏水的。”“大家快来看,我给螃蟹找到了一个好房子。”“这个房子好,又大又不漏水,上面还有盖呢!如果螃蟹嫌冷,还有屋顶呢!”最后,周周小朋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塑料大框,于是,大家让螃蟹住在这个新房子里。

“美”的教育价值:在引导幼儿给螃蟹找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调动幼儿的感官,发展幼儿智力,而且调动他们的感情,使幼儿审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思考,伴随着求真和发展。

(2)认识了解小螃蟹

“螃蟹有几条腿呢?”教师引导幼儿数一数,发现螃蟹的身体两侧各有四条长长的腿,总共有八条腿,都微微弯曲着,最有特点的就是那两个大钳子了。接着教师引导幼儿用逗蟹棒轻轻碰一碰,感觉到螃蟹的身体硬硬的,孩子们说:“就像古时候人们打仗用的盾牌。”翻开两只螃蟹,咦,怎么肚子不一样呀!原来,螃蟹有公母之分,肚脐尖尖的是公螃蟹,肚脐圆圆的是母螃蟹。

“螃蟹喜欢吃什么?”教师让幼儿带着这个问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调查、实验,并通过亲子图夹文的记录方式记录下来。孩子发现,螃蟹爱吃的东西很多,比如小鱼、小虾、蚯蚓、螺蛳等水生动物,以及煮熟的土豆、饭渣、面包渣,还有水草、青菜等。

“美”的教育价值:在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螃蟹的过程中,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让幼儿形成自己的认知。教师和家长与幼儿平等地学习探索,相信幼儿、悦纳幼儿,把幼儿的潜力开发出来,整个过程轻松舒适,使孩子听得进、乐于学。

(3)和螃蟹玩游戏

教师将生活中的事物与幼儿课程游戏结合起来,能够丰富幼儿体验,增强幼儿游戏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体育游戏、美术游戏,让幼儿和螃蟹玩游戏。

体育游戏:“开个螃蟹运动会”。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手脚协调地运动。“螃蟹是怎样走路的?”教师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孩子们经过讨论,结合平时的经验得出结论,认为螃蟹是横着走的。教师请孩子们模仿螃蟹走路的动作,孩子们很感兴趣,一个个手脚着地,模仿小螃蟹的样子,尝试横着走。教师发信号,让“小螃蟹们比赛爬,看谁爬得快”,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将审美与体育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体验中感知螃蟹的特性,能够丰富幼儿的认知,提高幼儿的审美。

美术游戏:“给螃蟹穿新衣”。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又可以根据“螃蟹”这一主题创设几组不同的游戏。比如在绘画组,教师可以事先画好螃蟹的轮廓线,让幼儿用油画棒练习涂色,提醒幼儿注意色彩的搭配;在泥工组,教师发放彩泥、陶泥等,让幼儿尝试用彩泥、陶泥根据螃蟹的外形特征进行塑形活动;在剪贴组,教师发放了彩纸、剪刀和笔,让幼儿尝试进行剪螃蟹。值得一提的是,在剪贴组,有的孩子剪的螃蟹少了两条腿,有的孩子剪的螃蟹身子是分开的。但教师没有过多干预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自己找原因,想办法解决问题。孩子们在对比中找原因,终于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及时改正。当孩子们将完整的螃蟹剪出来时,充满了成就感。美术游戏是一项创造性强的游戏活动,教师引导幼儿收集螃蟹壳,拿起笔、彩纸、彩泥、剪刀……在螃蟹壳上画一画、捏一捏,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螃蟹,充分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在创作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培养幼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之情。

“美”的教育价值:用动作模仿以及用绘画等艺术手法表现螃蟹,使课程的美育内涵凸显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兴致很浓,觉得是种享受。这样的教育比单纯的知识教授更有意义。

美育和生活本身是紧密联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幼儿通过生活实践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生活中美的各种表象资料不断在他们脑中积累,在美术创作的时候喷涌而出,使得他们的美术作品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

现实生活中拥有非常丰富的美的资源,美育有广阔天地,美无处不在,无处不美育。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在生活中探索美好,让美育纯净心灵,陶冶性情,使人格逐步完善健康。生活微课程“我的螃蟹朋友”正是来源于生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幼儿、家长之间始终保持和谐的关系,幼儿一直在求知中享受美好,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教育行为的一致性也让幼儿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就应该通过这样生活化的课程,把幼儿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促进其审美品格的发展。

结语

“真正看见儿童”的美育在幼儿生活课程中的运用是一条可行之路,因为它的前提是幼儿主体的广泛参与和自我体验,它打破课堂教学的旧模式,让幼儿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在嬉笑玩乐中去感受、去学习。幼儿就在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做、用身体感知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玲.探“生活化美育”特色实施策略[J].新课程(上),2017(11):250.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徐恒醇.〈美育书简〉导读[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海灵格.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猜你喜欢

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