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字源教学能力培养的对策

2022-06-01张道升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字源指事会意

张道升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字源识字法是指对汉字的本源进行追溯,通过观察和学习汉字的演变来认识汉字的构造和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1]。字源识字法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在现今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上依然焕发出光彩。培养具有现代语文学科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温儒敏提出:“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2]汉字教学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字源教学能力呢?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一、强化体现“三性一度(科学性、基础性、高阶性、挑战度)”要求的内容

(一)保证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要准确、严细、客观、可靠。字源阐释上拒绝主观臆猜,阐释结果的证据要像司法机关破案一样形成完整锁链。故陈梦家提出了“分析偏旁以定形,声韵通假以定音,援据典籍以训诂贯通形与音”[3]的科学考释方法。字源阐释是否正确,要看其在形、音、义诸方面是否都经得起推敲。在现实字源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注意古今字形的变化。例如:“封”,《说文解字·土部》:“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意思是:“封”,把这块土地按爵位的等级分封给诸侯。由“之”、由“土”、由“寸”会意,(寸)表示遵守分封的制度。公侯,方圆百里;伯,方圆七十里;子男,方圆五十里。《说文解字》认为“封”的构件为“之、土、寸”,因为作者许慎没有见到甲骨文字形,而是据小篆字形来分析的,所以错了。

第二,要正确分析汉字的构造。例如:“鸿”,《新华字典》的部首为“氵”,《新华字典》的部首为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字的归部原则是“依据字形定部”,即不管部首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只根据位置来确定归部。如上、下两个偏旁都可作部首的字,取上不取下;左、右两个偏旁都可作部首的字,取左不取右[4]74。《说文解字·鸟部》:“鸿,鸿鹄也。从鸟,江声。”《说文解字》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4]168,字的归部原则是“以义归部”,即选取形声字的意符作为部首,意符通常表示字的类属。分析汉字的构造时,汉字构件的类别和作用要正确地区分。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5]的通知。《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为常用字集,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平时要经常查《甲骨文字典》[6]《金文大字典》[7]《战国文字字典》[8]等工具书,正确地认识这3500个常见汉字的字形演变和构意。

(二)巩固基础性的内容

基础性知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字源教学中,基础性内容就是要讲清楚每个汉字的形、构、用。

形体:说明书写规范,提示形体特点,辨析形近字。

构意:构意分析。针对现代所记录的词项,说明形体的构造意图或演变过程。整字可作构件的,进一步说明其构字功能。为了说明演变而列出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字形,要分别说明其构意。

用法: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本义用法和典型的引申义用法。

例字:“邑yì”的字源解析

1.形体

(2)古文字的“邑”还有另外一条形体演变线索,演变成现代的右挂耳“阝”:

2.构意

甲骨文上面的“囗”读“wéi”,即范围、包围的“围”,不是“口”字;下面从“人”。字形表示人围居的某个地方,其构意指有围墙的城市、都邑。现代汉字“邑”失去了原字构形的理据,成了两个跟意义无关而跟“口(kǒu)”“巴(bā)”同形的记号。

3.用法

“邑”字的构意现代一般不单用,只在“城邑”“都邑”等双音节的书面语中残存,但作为构件,除少数表示读音外(挹浥悒),大都保留城邑的古义而体现义符的价值,只是作义符时通常形变为“阝”,表示的意义也不限于城邑,还包括跟城邑相关的地名、姓氏等。如“邾”“邦”“邻”“都”“郭”“祁”等。

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要对每个常见汉字的形体、构意、用法了如指掌。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文专业基础知识,夯实教书育人的基本功。

(三)增加高阶性的内容

高阶性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着力培养学生解决艰深问题的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相反,“水课”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都学过古代汉语和汉语文字学的课程,本科阶段不仅掌握了汉字的日常运用,还具备了一定的汉字学的理论和知识。为此,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文字学教学中应增加高阶性内容。

例如在“汉字的构造”章节,本科阶段已经掌握了“六书”的定义,现在可以进行“六书”研读,在“象形字”这一小节,教学内容为:

1.引导学生探索总结“书(文字)”和“画(图画)”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书”与“画”同源,它们都是对自然物象的描摹;“书”与“画”是平行的,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2)区别。“书”与“画”的目的和功能不同。图画中的物象代表的是现实中一具体存在的物象;文字符号代表的是一类物象。

2.引导学生探索总结象形字的分类

一类是独体象形字,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示该事物。如“日、月、鸟、鱼、鹿、羊”等字,它们的甲骨文写法,就像这些物的形状。一类是合体象形字,即虽然也画成事物的轮廓,但还需要借助于主体事物来帮助表义,否则就不知道所象何物。如“眉、果、石、瓜”等字所描绘的。

3.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合体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区别

合体象形字:在参与意义上,一个构件起主要作用,另一个起衬托作用。会意字:在参与意义上,所有构件是并列的。

(四)设计挑战度的内容

挑战度,是指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例如在“汉字的构造”章节,首先引导学生对“六书”进行分类。(1)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转注、假借无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清人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9]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任何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一类是含有表音成分的表意字,即形声。(2)徐锴的“六书三耦”说。南唐徐锴说:“大凡六书之中,象形指事相类,象形实而指事虚。形声会意相类,形声实而会意虚。转注则形事之别然。立字之始类于形声,而训释之义与假借为对。假借则一字数用,如行(茎)行(杏)行(杭)行(坑);转注则一义数文,借如老者,直训老耳,分注则为耆、为耋、为耄、为寿焉。凡六书为三耦也。”[10]耦,就是对的意思。《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11]。三耦指的是:象形、指事为独体字,会意、形声为合体字,转注、假借为用字方法。(3)裘锡圭的新“三书”说。裘锡圭说:“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为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称为表音字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或意符音符字。”[12]将象形、指事、会意合为表意字,是因为这三类字有些区别不清。如“涉”一般认为是会意,但甲骨文、金文像一双脚在跨越河流,不妨说是象形。“旦”可以看成会意(“日”与表示大地的“一”合起来表示“太阳升起”),也可看成象形(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样子)。“高”字形像一个高台的样子,一般认为是象形字,但“高”表示的是抽象概念(高大),因此也可看成是指事字。取消转注,因为转注历来是个说不清的东西。

其次,引导学生总结“六书”的不足。“六书”是对汉字进行分析归纳的产物,就整体而言,它是符合汉字实际情况的,“六书”之间总的界限也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它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汉字,个别字在“六书”中根本无法归类。(啎,虖)此外,一些字的归属也比较模糊,游离于象形和指事、指事和会意,甚至于会意和形声之间。(娶,婚)《说文》:“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段玉裁说凡是亦声字都是会意兼形声。

再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六书”。“六书”理论尽管有缺陷,但它已经涉及了汉字的产生、孳乳、运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奠定了汉字形体学的理论基础,对于考释古文字、学习和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都有重要作用。

讲授对“六书”的重新分类,正确认识其作用和不足,增加这一挑战度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

二、增加体现“产出导向”的内容

“产出导向”解决的是“学用分离”的问题。从而教学上要处理好“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增加了以下教学内容:

(一)增加古文字释读的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通过释读古文字字形,学生要理解一些基础汉字的造字意图,加深对汉字承载的语义、语音信息的理解,能对一部分具体汉字所承载的各项职能和字形的关系作分析。增加古文字释读的内容,为学生进行中小学字源教学能力打下基础。

(二)增加《说文解字》等文字学经典导读的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正确运用汉字,而且还要能够提高汉语古文献的阅读能力,为此增加了《说文解字》等文字学经典导读的内容。

(三)组织有效的识字课堂教学

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知识,是一线教师实际应用所面临的最现实问题。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要具备利用《说文解字》等古书查阅字理、说解汉字形音义的能力,并能将这一方法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组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文字学等课堂上,学生得到的只是大量的接受性知识,这种知识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产出导向”理念强调要以专业知识为手段来完成产出任务,这样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具备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应将既教书又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引入课堂。

如:“國guó”的字源解析

(一)形体

1.“或”的形体

2.“國”的形体

(二)构意

1.造义

“國”,会意字。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戈,表示武力讨伐。《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國”的造义取象,形象地表明原始社会部落不断兼并,形成国家的过程。

2.实义

国家。

(三)用法

探讨“中国”一词的发展过程:

1.何尊:宅兹中国[13]

这是出土文献中关于“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这里“中国”是词组,意思是天下的中心。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来由此意发展为“首都”(国家的中央地带)的意思。

2.《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14]

这是传世文献中关于“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这里“中国”是词,意思是中原,是国家首都及其周边地区。词义扩大了。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这里“中国”是词,意思是国号的名称,成为我国的专称。词义进一步扩大了。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时表示,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15]。从而,要号召学生学好汉语文字学这门课程,熟知中国文化、熟知中国历史,打牢爱国主义的基础。

把课程思政的内容从课程的开始贯穿到课程的结束,这种信息的强化将从始至终影响学生。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点,关心学生成长,服务学生成才,使学生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建设需求相结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实现人生理想,推动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四、引入学术前沿的内容

文献检索是对既存的研究成果进行筛选的过程。跟踪学术前沿是指对于还未发表或者最新发表的成果的关注。学术前沿通常是某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或者是尖端的问题。

李运富2016年提出了“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内容主要有:汉字“形音义三要素”说将语言的“音义”拉入汉字学,范围太宽;认为“文字学本来就是字形学”,又失之片面。汉字本体应该具有形体、结构、职用三方面的属性。这种以汉字三维属性为依据而建立的学术体系被称为“汉字学三平面理论”[16]。经过近几年的讨论,这项成果已成定论。该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文字三要素包括字形、字音、字义”的陈说,主张把汉字材料的分析和各种具体问题的讨论分别放到相应平面的学术系统中进行,避免把不同平面的东西搅和到一个平面而引起种种争议,大大提高了汉字学基础知识的解释力。

我们及时引入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写进讲义。同时,利用这种方法,意在培养学生追踪学术前沿的意识。追踪学术前沿从大到小可以分为追踪学科前沿、追踪研究领域前沿、追踪研究问题前沿三个层级。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术研究成果突破层出不穷。掌握学术前沿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看近五年的核心期刊论文,选题如何,解决了什么问题;二是看近五年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立项情况,选题体现了国家意志和鼓励的研究方向;三是多参加高端学术会议,会议中发表的很多观点都是作者的首发。追踪学术前沿,有利于学生知识更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当今,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专业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将担负更重的责任。本文倡导在培养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字源”教学能力上,在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要巩固基础性的内容:首先,追根溯源,弄清每个汉字的形体、构意、用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内化理解;其次,要增加高阶性和挑战度的教学内容,这样使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综合素质继续拓展延伸;再次,要学以致用,增加体现“产出导向”的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相互融合在一起;最后,要与时俱进,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跟踪学术前沿,提高站位,丰富内容,从而达到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字源指事会意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会意”读书法
画说汉字——百
连一连
探寻字源妙处多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会意”与“欣然”
《文心雕龙》的“指事”与文体叙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