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022-06-01

南都学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官僚刘秀官吏

刘 太 祥

(南阳师范学院 a.历史学院 b.汉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南阳 473061)

东汉南阳郡,属荆州,初设置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治宛县(今南阳市宛城区、卧龙区),因在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广水市、郧县(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间地域。西汉南阳郡共辖36县,其中有22县在今南阳市内:宛县(今南阳市宛城区、卧龙区)、杜衍(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一带)、淯阳(今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一带)、西鄂(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一带)、雉阳(今南召县一带)、安众(今卧龙区青华乡杨官寺)、新野(今新野县)、棘阳(今新野县东北前高庙乡一带)、朝阳(今新野县王庄镇一带)、穰(今邓州市东南一带)、涅阳(今邓州市北与镇平县南一带)、冠军(今邓州市张村镇一带)、乐城(今邓州市陶营镇一带)、博望(今方城县博望镇)、堵阳(今方城县城城区)、平氏(今桐柏县境)、复阳(今桐柏县吴城一带)、山都(今邓州市构林镇一带)、郦(今内乡县赵店乡一带)、博山(今淅川县丹江水库)、析(今西峡县城东)、丹水(今淅川县荆紫关镇)、雉县(今南召县东南)、湖阳(今唐河县湖阳镇一带)。东汉南阳辖区与西汉大体同,去掉杜衍、乐城、新都等四县,新置南乡、成都、襄乡三县,舂陵改为章陵,博山改为顺阳。西汉的南阳就是全国的大都市,南阳人陈恢就对刘邦说:“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两汉之际,南阳人迅速崛起,蔡阳刘氏起兵反对王莽,刘玄在宛城淯水(今白河)沙滩中设坛场,即位皇帝,取年号“更始”,攻下宛城,入洛阳,占长安,灭亡了王莽的新朝。刘秀起兵于南阳,以南阳人为主力军,建立了东汉政权,正如《剑桥中国秦汉史》所说:“光武帝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家乡的胜利。”东汉时南阳称为“南都”,号称“帝乡”,“自(光武帝刘秀)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1]1824,皇亲国戚不能尽数,王侯将相宅第相望。东汉南阳人以乡情、亲情、友情和同学、同事、门生故吏等情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其基本特征是:数量多、兴盛时间长;级别高、门类全;文化层次高、能力强、业绩突出、贡献大。南阳官僚集团成为东汉的政治支柱,促进了东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兴盛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南阳在东汉时期优越的政治地位,为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治机遇;二是南阳在东汉时期经济的繁荣,为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南阳在东汉时期崇儒重教,文化发达,形成了忠君爱国、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文化精神,为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积淀和人才支撑。

一、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基本特征

(一)南阳官吏数量多、级别高、兴盛时间长,在东汉官僚政权体系中地位重要,成为东汉政权的政治支柱

据笔者对《后汉书》诸传记统计,东汉南阳籍官吏达154人,其中任职三公的27人,任职公卿侍郎的38人,南阳人被封侯王的120人(1)详见《南阳汉文化》一书“附表”,表1《两汉南阳士人表》第297-303页;表2《东汉南阳士人封侯表》第303-307页。[3]2,这在东汉时期全国各郡国都居于领先地位,反映了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基本特色和水平。

1.光武帝时期在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南阳官吏建功立业的将军多

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刘秀封30位功臣为列侯,南阳籍官吏就有李通(宛)、邓晨(新野)、邓禹(新野)、岑彭(棘阳)、贾复(冠军)、吴汉(宛)、陈俊(西鄂)、任光(宛)、朱祐(宛)、杜茂(冠军)、刘隆(宛)、马武(湖阳)等12人。第二,汉明帝永平三年(60),明帝在南宫云台图画中兴功臣28将,后增为32人,南阳官吏就有邓禹、马成、吴汉、贾复、陈俊、杜茂、岑彭、朱祐、任光、马武、刘隆、李通、卓茂等,占据13位之多,远高于其他各郡国的官吏。第三,光武帝在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三年任命的63位将军中,南阳官吏占有40人,约占总数的2/3。光武帝总共任命17任大将军,南阳官吏就占有9任,超过总数的一半。

2.南阳官吏在东汉全国各郡国中占居第一位,且长期兴盛不衰

据对《后汉书》等有关东汉文献的统计,东汉六百石以上官吏总共有1077人,南阳籍官吏占有122人,占全国总数的11.3%,位居全国第一位。仅东汉前期(光武、明、章三帝时期)南阳官吏就有53人,占东汉南阳官吏的43.3%。和帝到灵帝(中平元年)期间南阳官吏有51人,灵帝(中平元年)到曹氏篡汉南阳官吏有18人,东汉南阳官僚集团自光武帝开始一直兴盛到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时期[4]。

3.东汉南阳官吏担任中央三公九卿级别的官员人数多,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

第一,在全国各郡国中所占比重最大。东汉时期全国总共任命三公161人,南阳官吏担任三公人数达到27人,占全国总人数的16.77%。东汉时期总共任命九卿283人,南阳官吏担任九卿的人数35人(光武帝时期为9人、明章和帝时期为8人、安顺帝时期为9人、桓灵帝时期为9人),占全国总数的12.37%。这在全国各郡国中所占比重都是最大的[5]。第二,在中央公卿中担任的具体职务,大多是职高权重的要位。如,东汉掌管天下军事的最高统帅的大司马一职,从光武帝建武元年始至明帝永平十八年的48年间,其中45年均为南阳官僚担任:吴汉任19年(25—44),刘隆任7年(44—51),赵熹任19年(51—60,65—75)。又如,东汉尚书台是总理国家政务的行政中枢,“出纳王命,赋政四海”,东汉时期任命尚书令共55人,南阳官吏有6人,分别为韩歆、宋均、朱晖、樊准、左雄、曹节,占总数的10.91%,位居全国各郡国的第二位。再如,东汉的司隶校尉领一州七郡,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其监察权很大,南阳官吏有4人担任司隶校尉,占东汉总数83人中的4.82%,位居全国各郡国的第四位。最后如,东汉的河南尹为京都洛阳及附近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下辖21城,权力极大,东汉担任河南尹的总共70人,其中南阳官吏5人,占总数的7.14%,位居全国各郡国第二位(2)司隶校尉、河南尹的数字统计,参考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中《东汉司隶刺史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324页。。

4.东汉南阳人担任地方郡国行政长官守相级官员人数多、兴盛时间长

第一,南阳官吏担任地方郡国守相级官员的人数在全国各郡国中占有比重相当大。东汉一共任命郡国守相714人,南阳官僚就占有83人,占总数的11.62%,明帝时期占全国总数的21.57%,达到最高值。和、殇、安帝与顺、冲、质帝时期分别占全国总数的3.81%和3.16%,降为最低值。特别要指出的是,南阳官吏担任地方郡国守相的人数在东汉后期仍占较高的比例:桓帝时期为16人、灵帝时期为11人、献帝时期为12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8.99%、6.29%、5.83%。而且,南阳官吏任职郡国守相的地方多集中在司隶、豫、冀、荆、益、凉、交等地域广、人口多、地理位置重要、经济繁荣的州部,反映出南阳官吏在东汉有较高的地位[5]。

(二)南阳官吏忠心为国,勤职尽责,功绩卓著,建功立业,为东汉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南阳官僚集团在建立和巩固东汉政权中功勋卓著

两汉之际,南阳刘氏起兵反王莽于南阳。王莽地皇四年(23)刘攻占宛城,在南阳建立了以南阳人刘玄为皇帝的更始政权,更始帝定都宛城,标志更始政权已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于同年八月更始政权派遣两路大军,一路入武关进逼长安,很快攻破长安城;另一路攻克洛阳,覆灭了王莽的新朝。在刘秀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南阳人是主力军,民间所传28宿,即刘秀的28个主要文臣武将,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他们出生入死、屡立战功,为东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更始元年(23),刘秀奉命平定河北,南阳人邓禹从南阳赶赴河北,为刘秀提出立国方略:“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被后世称为《图天下策》。意思就是,若想取得天下,唯有拉拢民心,招揽天下豪杰,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打出光复汉室的旗帜,出师有名,为人民谋利益,争取各方支持。刘秀在河北争取到南阳人渔阳郡守彭宠、信都太守任光等地方势力的支持,攻克邯郸,打败河北王郎政权。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在河北称帝,国号汉,史称东汉。建武元年秋七月,刘秀派南阳人吴汉率领南阳人朱祐、岑彭等将军围攻洛阳,洛阳守城更始大将朱鲔死守久攻不下,刘秀亲自坐镇洛阳,派曾任朱鲔校尉的南阳人岑彭劝降朱鲔,洛阳和平攻取,刘秀顺利定都洛阳。刘秀以洛阳为基地,开始了平定全国各地方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东汉建武十年(34)十月,刘秀派往攻打陇右的南阳大将来歙和将领们攻陷落门,隗嚣余党周宗、行巡、苟宇、赵恢等献出隗嚣之子隗纯投降 ,天水郡属县也全部投降。更始二年(24)秋,刘秀趁赤眉军西攻关中之机,任命南阳人邓禹为征西将军,率兵2万人攻占河东(今山西西南部),继续向关中进军,邓部英勇作战,长驱直入,得到关中的地方势力的支持,纷纷投降归顺,邓禹“名震关西”。刘秀任命南阳人岑彭为征南将军,攻破荆门后,率领大军长驱入蜀,岑彭遇刺后,南阳人吴汉兼领其军,继续攻打公孙述。建武十二年(36),吴汉率部与公孙述大将魏克、公孙永大战于鱼涪津,大破蜀军,遂北上进攻武阳,一举攻克成都,四川公孙述政权灭亡。至此刘秀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南阳官吏在东汉政权的发展中业绩突出

南阳官吏中功臣将相主宰朝政,为皇帝献计献策,在中央行政决策中起到主要作用。光武帝时期邓禹、李通、贾复“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1]667。在中央和地方任要职的南阳官吏,大都能忠心为国、执政为民。有的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为民谋利,改善人民生活;有的推广社会教化,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文化,醇正社会风俗;有的开疆拓土,保卫边防安全,促进了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如,邓晨任汝南郡守,当时西汉修筑的鸿隙陂池遭破坏,他任命许扬为汝南郡专管水利的“都水掾”,修复数百里的鸿隙陂池,溉田数千顷,使汝南一带鱼盛粮丰、人民富裕。任延出任九真郡太守,当地风俗是以打猎为业,不知牛耕,不会农业种植,人民非常贫困,他传授中原先进文化和技术,号令广开土田,铸造农具,教民种植桑麻,使百姓丰衣足食,令当地少数民族行汉族婚嫁之礼仪,“其产子者,始知种姓”,“九真吏人,生为立祠”,纪念他的功绩。宋均任辰阳县长,这个地方信鬼神和巫术,他破除迷信,“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后又升任九真郡太守。浚遒县人信山神,巫神每年娶民之男女祭山神,伤风败俗,而他下令娶巫者祭山神,一改民间陋俗;永平元年(58),调任东海相,任职五年,提倡儒学,推行教化,因犯法而免官,然而东海百姓经常思念他的恩典,为他作歌,数千人联名上书请他复回东海。邓骘(?—121),开国功臣邓禹之孙,和帝皇后邓绥之兄,其妹被立为皇后,邓骘三迁至虎贲中郎将。延平元年(106),他升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和帝死后,他与其妹策立刚刚出生百日的殇帝,其妹被封为太后,开始临朝执政。殇帝死后,他又同其妹邓太后策立年幼的安帝。永初元年(107),封邓骘为上蔡侯,并因策立安帝有功,增加食邑三千户。建光元年(121),其妹邓太后去世,后不久,为宦官李闰等人诬陷,改封罗侯,回到封国后,绝食自杀。顺帝即位,邓骘得到平反昭雪,其兄弟子皆为郎中。邓骘作为外戚,主持朝政16年,谨慎守法,忠心为国,善良谦让,为政有方,选拔良才,节俭律己,兄弟同德,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仁爱之心治理朝政,使“天下复平,岁还丰穰”,东汉王朝转危为安,和帝、安帝、顺帝时期成为东汉国力最强、最富的时代。贾宗任朔方太守,他任用良吏,发奸擿伏,政治清明,匈奴不敢犯境。邓训任护羌校尉,他采取怀柔政策,团结联合小月支和大多数羌族人民,抗击烧当羌的反叛寇掠,一举将其西逐千里之外,东汉军队撤去了重兵,节约了军费开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进了民族融合,在少数民族中享有较高的威信。

3.南阳官吏的历史贡献大

南阳官僚集团有的担任政治舞台上的皇帝、皇后、宰相、王侯等高官要职,他们共同构成东汉社会的政治核心、决策中枢,提出了一套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如,光武帝刘秀提出的“柔道治国”方略。刘秀曾说:“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即,我治理天下,就以“柔道治国”。什么是柔道呢?“柔能克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苟非其时,不如息人。”[6]可见“柔道”治国就是实行德政、仁政,用宽容、博大的胸怀处事,用仁爱之心执政,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但刘秀“柔道”治国并非不用刚,也不是绝对的柔,只是更注重“柔”,“以柔为刚”“刚柔相济”,有所为有所不为,息事宁人。他的“柔道”治国,具体表现在以宽容之心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促进君臣和谐;以仁爱之心处理民政,促进君民和谐;以纲常规范人的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法制制衡和监督政治权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又如,张衡提出的反对谶纬迷信思想。谶纬迷信思想,是以神的启示方式和隐语预示人间吉凶祸福,东汉前期谶纬学说盛行,士人只要精通谶纬之学就能顺利踏上仕途,正统的儒家思想就无人学习。因此,张衡认为谶纬之学玷污了儒家经典,影响了社会政治的清明,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他就对谶纬神学展开了斗争,提倡用儒家科学思想执政,反对以谶纬迷信行政。再如,左雄提出的分科考试选官制度。凡是地方察举的“孝廉”,中央公府再进行公开考试,“儒生试家法(经学),文吏课笺奏(文书)”,就是分科考试,根据考试成绩高低录取任用官吏。这实际上就是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的萌芽。这些政治举措至今仍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智力支持。南阳官僚集团有的在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法学、思想等诸多学科领域成为影响当时社会发展乃至古代历史文明进程的高端名人,有的甚至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为科学创造发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了历史的圣人,受到世人的敬仰和爱戴,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如,科圣张衡发明并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地动仪,撰有《灵宪》和《算周论》等天文与数学论著,已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日食的原因。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又如,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素问》等医学经典,结合当地医生和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写出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学界奉为经典著作,他被后人尊为“万代医宗”。

二、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原因

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兴盛并非偶然,而是由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等因素所致。

(一)东汉南阳优越的政治地位,为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治机遇

东汉南阳为“帝乡”,被称为“南都”,皇亲国戚不能尽数,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功臣将相继世而隆”。东汉封到南阳的列侯和公主达52人,诸帝王巡视南阳、怀旧祭祖达12次。南阳皇亲国戚、功臣将相等高端政治人才的大量涌现,给南阳官僚集团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南阳人或凭借祖上功德门荫世袭为官,或凭借政治的地位、职权和学识能力为进入官僚队伍创造机遇,或凭借姻亲、同学、老乡、门生、故吏等亲情关系跻身仕途。东汉时郭伋曾向光武帝进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1]1092

1.南阳是刘秀起兵地,多功臣

功臣大多身居中央王侯将相,高官厚禄,垄断朝政,拥有世袭特权,世代为官。据笔者对《后汉书》各纪传统计,东汉32位开国功臣中13位南阳人和邓晨、阴识、樊宏、来歙等共17家世家大族中,传至7代的有1家,传至6代的有4家,传至5代的有6家,传至4代的有3家,传至3代的有2家。邓氏家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自东汉建立以后,邓氏世代为官。不但位高权重的官员多,被封侯王的有29人,担任大将军以下的有13人,任职中两千石的有14人,任职列校的有22人,任职州牧、郡守的有48人,其余担任侍中、将、大夫、郎、谒者的不可胜数;而且为官延续时间长,从光武帝一直到桓帝将近一个半世纪之久。这足以说明位居高官的功臣的特殊政治优惠是其家族世代为官的主要原因。

2.南阳是帝乡,多近亲

皇亲国戚的姻亲关系维持了南阳官僚集团的长盛不衰。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他的28个主要将领多为南阳人,以刘氏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南阳皇亲国戚地域集团,有“河南帝都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的历史记载。宗室刘氏与南阳樊氏、阴氏、邓氏、来氏等世家大族世代互为婚姻。刘秀的母亲是南阳郡湖阳县大豪强樊重的女儿,刘秀之舅也娶刘氏家族中刘赐的女弟为妻,刘秀之姐刘元嫁给南阳新野一代的豪强邓晨,刘秀之妹伯姬嫁给宛人李通为妻,南阳新野人来歙娶刘秀祖姑为妻,来歙的女儿嫁给刘氏家族的刘嘉为妻。南阳官吏贾建、岑熙、李通、邓晨、阴丰、冯柱、邓乾、邓蕃、来棱、来丰、邓褒等11人娶皇帝之女为妻。南阳世家大族与刘氏宗室联姻,就出现五位皇后:光烈阴皇后、和帝阴皇后(阴识的曾孙女)、和熹邓皇后(母亲为光烈阴皇后从弟女)、桓帝邓皇后、灵帝何皇后,还有一位贾贵人,参政议政达81年之久。东汉从公元25年建国开始,到公元189年董卓拥立汉献帝、名存实亡,共立国164年,而南阳的五位皇后(太后)参政议政的时间占据东汉政权统治时间的二分之一,加上南阳贾贵人生章帝、光烈阴皇后生明帝,南阳的皇亲国戚成为南阳官僚集团的主要来源之一。如邓禹家族始终保持与刘氏皇权相结合的姻亲关系,自邓禹跟随刘秀打天下到邓训女绥为和熹皇后,成就了邓氏家族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邓后兄邓骘以大将军辅佐朝政,又到桓帝立邓香女为皇后,邓氏家族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特别是和熹皇后邓绥从永元十四年(102)到永宁二年(121)参政、听政达19年之久,对于形成新野阴氏、邓氏两大外亲戚官僚集团的长盛不衰乃至影响东汉政治生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东汉南阳经济的繁荣,为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东汉南阳崇儒重教、文化发达,形成了忠君爱国、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文化精神,为东汉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积淀和人才支撑

东汉时期南阳的文化发展水平比较高。1989年,据国家有关科研部门对全国各城市历代“人才产出”情况进行定量定级分析,南阳作为地级市,人才数量占据全国第18位,其中大部分出自东汉。据统计,东汉时期南阳共出书籍57部,五经博士5人,私人教授15人,均居全国前列(3)详见《南阳汉文化》一书“附表”:表3《两汉南阳著作一览表》,第307-310页;表4《汉代南阳私人教授、博士统计表》,第310页。[2]2。在全国各郡国中具有明显的文化优势,成为东汉全国儒学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展示了南阳官僚集团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这不仅为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必要的文化知识条件,而且使南阳官僚集团从中央到地方都保持了较高的文化优势和政治核心位置。

1.南阳官吏崇儒读经

东汉诸帝大力提倡和推行经学,选拔任用官吏采用察举征辟制,一是重视儒家经学的学习,通经入仕;二是讲究良好品德,孝子廉吏,荐举入仕。这种崇经尊德的政策,加速了东汉南阳官僚的经学化、儒家化。南阳官僚集团文化素质比较高,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顺应东汉尊儒崇经的新时代潮流,修身养德,崇儒读经,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为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东汉南阳的皇亲国戚、功臣将相中大多精通儒学,刘秀官僚集团中刘、刘秀、刘嘉、刘隆、邓禹、朱祐、卓茂、张堪、阴识等人都曾游学京师太学,接受过儒家思想教育,“大半多习儒术”。所以赵翼在《东汉功臣多近儒》中写道:“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7]如,刘秀精通《尚书》,提倡儒学,爱好经术,用儒家柔道思想治国。贾复“少好学,习《尚书》”,带头弃武修文,“剽甲兵,敦儒学”[1]667。邓禹“能诵《诗》,受业长安”,东汉建立以后,“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1]605。南阳官吏不但带头崇尚儒学,学习经书,而且利用南阳官僚集团的政治特权,通过各种行政途径接受文化教育,提高儒学文化修养,培养本家族的文化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保证南阳官僚势力的不断延续。东汉时出现了中央皇帝和皇后专门为皇亲国戚、功臣故旧而设立的贵族子弟学校。明帝永平九年(66),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的子弟开设学校,又称“四姓小侯学”,设的五经师教授,均是选择“高能之士”充任。安帝元初六年(119)皇后邓绥把那些皇亲国戚中不学无术的王侯子弟70多人集中起来,其中有“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开办学校,教授经书。 明帝、邓皇后的教育举措无疑也影响并促进了南阳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南阳官僚集团用儒家“仁孝廉让”的道德标准教育子弟,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如樊氏家族中,樊重“赈赡宗族,恩加乡闾”,樊宏“少有志行”“为人谦柔畏慎”[1]1120-1121。东汉时期,南阳官僚集团大多形成了以经学入仕的家学传统,有不少人是明经和孝廉出身的。如宋均家族中,宋均“以父任为郎”“好经书”“受业博士,通诗礼”;族子宋意,“父京,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至辽东太守”“意少传父业,显宗时举孝廉”“擢拜阿阳侯相”,官至中央行政中枢机构尚书台长官尚书令[1]1414-1416。张衡、左雄、朱穆、延笃、宗资、宗慈等人都是孝廉出身。南阳官僚集团重视对家族子弟的经学教育和家族伦理道德的培养,使其子孙后代更多地进入官僚系统,维系了南阳官僚集团的长盛不衰。

2.南阳士人和官吏修养品德,积极进取

南阳官僚集团品德高尚,儒家忠孝仁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内化为其道德自觉和行为自律,从而形成了忠心为国、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文化精神,这成为南阳官僚集团长盛不衰的精神动力。张衡写有《南都赋》,盛赞南阳人的高尚品德:“且其君子,弘懿明睿,允恭温良。容止可则,出言有章。进退屈伸,与时抑扬。”新野人邓晨对刘秀忠心耿耿,矢志不渝,汉兵在小长安战败,官军杀其妻及三女,焚其房宅,毁其冢墓,但邓晨并不后悔,仍追随刘秀征战不已。宛县人李通与其弟李轶商首议举兵反莽,拥立刘、刘秀兄弟,光复汉室。因与刘秀在宛起兵失败,其父及家族门宗64人被诛杀,但其对刘秀仍忠心不渝。岑彭原是新朝的棘阳县长,曾与王莽前队贰严说共同坚守宛城,他举宛城投降刘军队。刘说:“彭,郡之大吏,执心固守,是其节也,今举大事当表义士,不如封之。”于是,更始帝封其为归德侯,表彰岑彭忠义之大节,最终岑彭在平定蜀地公孙述政权中为国捐躯。刘“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组织刘秀、邓晨、李通等人起兵反莽,合力攻占宛城,拥建更始政权,覆灭了王莽新朝。樊英具有独立的人格,安帝特从南阳征其到京师任以要职,但樊英拒不接受,安帝不得不以师傅之礼,听其还归南阳。张衡一生品性高洁,积极进取,奋斗不息,具有“仁爱笃密”“淑人君子”的人格魅力,他在《应间》中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南阳士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自强不息,重名节,轻利禄,忠君爱国,形成了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风貌的形成与南阳官僚集团的形成和长久不衰密切相关。

3.南阳崇儒重教,创办官学和私学,推广教化,促进了南阳地区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南阳官僚集团长盛不衰的文化基础

南阳官学教育发达,历任太守大都重视郡学教育,培养儒学人才。东汉章帝时,鲍德为南阳太守,兴教办学,看到郡学久废,就重新修盖房舍,备好相应礼器,宴请国老名师,充任郡学教授。桓帝时刘宽在任南阳太守期间,非常重视教化作用,大力倡导兴办官学教育,聘请有学问的经师处士讲经解义,教授子弟,并亲体力行,亲自参与讲学活动。到所属各县巡视时,常常在乡间客舍中停歇,总是延请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在一起对讲讨论经文,相互切磋。遇见老年人就用农事生活的话题来抚慰他们;遇见年轻人就用孝敬父母、顺从兄弟的道德伦理来鼓励和教诲他们,使社会风气一天天地好转起来。因此,《北堂书钞》(卷四)称赞刘宽“好为诸生讲论经义,不严而治”。东汉时期南阳私学教育也相当发达。南阳著名的私人教授就有13人之多,居东汉全国诸郡国第二位,仅次于汝南郡[8],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樊英、高风、延笃、尹敏、郭丹、谢该等人,他们在南阳区域内招收生徒讲学,其生徒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南阳官学和私学教育的发达,普及了儒家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不但有力推动了南阳教育的发展,催化了南阳人才的成长,而且为当时的国家培养了大批官吏,也促进了南阳良好学风的形成。南阳地区从两汉之际开始,游学之风就比较盛行,东汉游学人数更为众多。《汉代游学状况表》所列出汉代全国游学者总共106人,其中南阳游学士人占15人,约占汉代全国游学总人数的14.15%,其中大多数是东时期的游学者,因此南阳是东汉时期全国各郡国游学人数最多的地区[9]。如南阳人中比较著名的张衡就游学京师,“通五经,贯六艺”,与名士崔瑗、马融、窦章结为挚友,相互激扬名声,他名扬全国,公府争聘,郡举孝廉,被南阳太守鲍德聘为主簿,南阳郡刘珍荐其校书东观,大将军南阳人邓骘聘其为幕府,东汉安帝以“术学”征拜其为郎官,任命其为中央太史令,后官至河间国相。

猜你喜欢

官僚刘秀官吏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
狠刹“向下甩锅”——治治各类“疲软症”“话痨症”“官僚症”
聪明的官吏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一钱斩吏
清代州县官的司法追求与躬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