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家说

2022-06-01◎图/张

散文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张卫经验主义玛丽莲

◎图/张 卫

◎文/彭 德 易 英 鲁 虹 孙振华 张朝晖 王 平 何立伟

张卫在拼贴这些图像的同时, 也把中国人百年来说腻了、 学厌了、听烦了的东西, 轻松愉快地拼贴了进去, 包括西学东渐、 土洋结合之类的现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西合璧之类的主张, 传统与当代、 民族化与国际化之类的比照, 几乎一网打尽。

图像的搬用意义就在这儿: 对于观众来说, 识别的只是形象; 对于作者来说, 公共图像不仅意味着现成品, 还意味着当代文化方式。 在表面的调侃下面隐藏着危机, 知识、 教养、 艺术、 传统都在被流行文化所取代,这种意识被清楚地表现于张卫的 《泉·范宽VS 杜尚》 中, 杜尚的小便器在这儿不只是对传统的调侃, 还有对自身文化状况的追问。

在这里, 并置是要在东西方的对比参照中, 求得超越双方的引申含义, 以及因这两者的交织而获得的现实意义, 那就是东西方的两种不同价值观产生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有优劣, 不能在整体上简单地说谁比谁更好,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很赞赏张卫这种主张多元共存的文化态度。 因为, 比起那些希望打倒西方, 从而使东方成为中心的人来说, 他显然站得更高一些。

在我和鲁虹做 “重新洗牌” 展览的时候, 张卫的作品是展览中的亮点, 它们不断引起观众指指点点和诸多议论。 张卫的解构就是拿经典不当经典, 拿正经不当正经, 拿常识不当常识。 如果这些图式太深奥了、 太冷僻了, 这种解构的力量就受限制了, 偏偏, 这是大众化的图像, 是家喻户晓的知识,所以, 他的解构就特别具有破坏性。 这种解构基于异质的进入, 这种基于计算机手段的 “入侵”, 使经典变成无法承受之轻。

张卫的作品强调中国与西方两个文化情境的对比, 在这个对比中找到一个图像和意味的平衡。 这样的生活经验广泛存在于中国的现实情境中。 例如, 将齐白石的作品形象, 与美国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的各种不同姿态放到一个画面上。 齐白石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与美国明星在自己的那个时代的知名度可以等量齐观。 并置和挪用的手法在西方当代艺术实践中也许并不鲜见, 但对于中国艺术而言, 张卫的视觉图像的意义在于剥离了假象的纷扰, 从而还原了现实生活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的真实性。

我认识张卫, 是因为他的装帧设计, 我们的杂志 《书屋》 请他设计过一年封面, 设计得非常有意思: 封面是中国元素的窗和西方元素的图像设计在一起, 封底是门的图像元素, 东方与西方的碰撞。 这种设计, 在当时是很当代的。 这批画 “大虫” 系列, 给我的感觉是微观世界的放大, 一只大虫画几米大, 我是没见到过的。 “VS” 系列善于将东西方代表图像的重组,如齐白石与玛丽莲·梦露, 在视觉与心灵层面产生激烈的碰撞。 “房间” 系列也是非常独特的, 个性很强。

这种氛围很好, 有点像冬天的围炉夜话, 没距离感, 特别亲切。我和张卫的友谊是从上世纪80 年代就开始了, 40 年的朋友了, 因此, 他的很多想法, 实施进程、 过程, 我算是比较了解的。 张卫有一种反经验主义,在文学上, 像意大利的卡尔维诺, 中国的王小波。 我觉得张卫这些画是反经验主义的, 你见过这么大的草虫吗? 见过这么大的蚂蚁吗? 画放大几百倍的蚂蚁, 真实的蚂蚁放大以后就产生反经验主义了, 它是那只蚂蚁, 它又不是那只蚂蚁了。 你见过这样的高僧吗? 没有头颅, 但上面有一只鹰飞过。 还有, 在女人的大腿上有一只飞舞的螳螂, 以及包括刚才说的拼贴, 我说, 这是一种结构。 一只蚂蚁在张卫手上这么放大表现, 你就很难说这是一只蚂蚁了。 好多东西, 你可以说得很小, 同时也可说得很大, 说大, 是因为你这位作家或者画家本身的情怀大、 格局大、 学养大、 经验大。 我相信张卫的画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 给你们的视觉经验以刷新, 一个画家能画出你没见过的东西, 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就不能要求他还有宗教或哲学。 我认为, 这种放大, 就是哲学。

猜你喜欢

张卫经验主义玛丽莲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思 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漂亮的还击
张卫作品展
张卫作品展
张卫个展
漂亮的还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