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意义、机遇与创新
——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束定芳

2022-06-01采写英语学习编辑部

英语学习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研员外语教育

采写/《英语学习》编辑部

当前我国的外语教育目的与意义

《英语学习》:束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英语学习》编辑部的采访。我国外语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历史性成就。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外语教育是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请您谈谈,当前我国外语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束定芳: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中国的外语教育目前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的“全民学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英语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或者是为了出国留学,那么二十一世纪初以来,中国的外语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

一是语种的多元化。英语还是主要的外语语种,但随着中国走向全球,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部分高校,特别是外国语大学,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已达100多种,全国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也达到了近10种。

二是学习目标或目的的多元化。首先,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基础外语教育的目标已从原来的对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注转向为提升其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就高校的外语教学而言,虽然大部分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考个证书,找一份好工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和从事学术研究,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开阔自己的国际视野,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优秀文化。

所以,当前我国外语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与意义,我认为有两个:一是通过外语教育,特别是基础外语教育,提升国民的综合素养,特别是跨文化意识;二是通过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包括学习世界先进文化),融入世界(包括文明互鉴和国际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基础外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英语学习》:可以说,外语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更丰富也更全面了。那么您认为,当前基础外语教育面临的最大的发展机遇是什么?有哪些优势和困境?存在什么样的阻力?请您结合目前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发展情况谈一谈。

束定芳: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完全同步,无论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就规模而言,现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数量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左右。从2001年开始,全国小学逐步开设外语课程,许多有条件的地方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外语课程。因此,中国有一亿多的中小学生在学外语,这样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就质量而言,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质量总体上提升非常明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师资质量的持续提升,现在中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大幅提高,外语教育和教学总体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逐年提高;二是学生学习外语的环境和资源持续改善,包括网络资源和智能化教学资源,不少学生甚至有国际交流的机会;三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许多中学生基本能够用不同程度的外语进行口头交流,大部分学生具备中级阅读能力,教育发达地区不少高中生基本掌握了一门外语。

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目前最大的机遇就是,国家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都要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外语课程的目标也从主要侧重语言知识和技能转向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素养目标。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双减”政策,对教育管理和学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背景和新要求对基础外语教育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重大的机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就是对外语教育成效的评价将逐渐从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考试成绩过渡到综合评价、对核心素养的评价,更加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这有利于扭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倾向。当然,困境也由此产生。一方面,外语教育的目标发生了转向,对教师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和方式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还未到位,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还尚未适应这一重大的变化,对外语教学成效的评价往往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还有一项挑战就是,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包括一些有影响的社会人士,还是习惯从实用的角度看待外语教育。他们认为,大部分学生今后一辈子都用不上外语,因此在外语学习上花太多的时间是一种浪费,甚至呼吁中小学应该取消外语作为主课的地位。这样的认识和舆论显然不利于基础外语教育的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创新”

《英语学习》:您近期多次谈到外语教育发展需要各个层面的创新。但在以往和老师们的沟通中我们发现,有许多老师对创新的理解很有限。我们也想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理解“创新”以及“创新”与“继承”的?

束定芳:简单来说,“创新”就是“突破”现有体制和规定对外语教育形成的限制。中国很多地方的基层教育管理还属于粗放型,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往往用“一刀切”的方式来管理教育,包括外语教育。其实,我说的“创新”并不仅仅是微观方面的创新,比如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这个在一般情况下教育管理部门是鼓励和积极支持的。我说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我们管理体系内部的一些长久不变的做法而言的,属于宏观方面,与政策有关。这些做法或许在世界其他地方已有成功的经验,或者在外语教育理论界早就有相关的共识,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关键是我们要允许或者鼓励大家去尝试“殊途同归”,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或者说用更有效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甚至在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的目标和做法也可作出一些调整。比如,是否可以允许或者鼓励一些地方或学校的学生同时学习一门以上的外语?是否可以用课时相对集中的方式来开设外语课?是否可以允许同一地区的学校和老师自主选用经过教育部审定的不同教材,而不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统一教材?等等。

关于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我觉得两个方面都很重要,不能走极端。一说创新,好像传统的做法都不好,都要抛弃。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一百多年的外语教育史中,一些传统的方法培养了很多学贯中西的大家,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当然,我们不是去简单地重复过去的经验,毕竟学习外语的环境和资源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应该去研究那些后来成为大师的人物何以在当年的外语学习环境中使自己的外语水平达到连外国人都惊叹的程度。我们会发现,他们深厚的母语和母语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他们学习和领悟外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基础,而他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阅读的大量文学名著,也提升了他们对母语的感悟和掌握。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传统外语教学强调句型的操练,强调背诵名篇,强调“精读”和“盘练”,这些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掌握外语语法和词汇的方法。最新的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发现,无论是对儿童还是成年人而言,某一语言表达只要出现一定的频率,他(她)就能够形成记忆,逐渐在大脑中强化,并在以后的语言交流中自动调用,而且能够自动地从中抽象出“构式”,或者说组合规律,从而获得创新使用的能力。所以,仅有语言输入还不够,还需要有足够的量、足够的频率,包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练习。如果能使传统外语教学中的英汉互译、背诵、句型操练与更强调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法(如任务教学法等)相结合或融合,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的融合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可以说,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不能脱离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

《英语学习》:在“双新”和“双减”的背景下,您认为今后外语教育创新的方向是什么?创新落地的路径是什么?创新除了要勇于探索,有行动的勇气和魄力,还需要哪些要素?

束定芳:在“双新”和“双减”的背景下,我觉得外语教育创新的方向应该是“殊途同归”,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同的区域根据其特点,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不同的学校可以探索自己的外语教育特色,形成自己的模式。以外语课程课时的问题为例,如果总课时不变,不同年级的课时,甚至不同学段的课时是否可以调整?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的老师是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或者老师是否能针对不同禀赋和能力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其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另外,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老师是否可以探索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戏剧表演、演讲赛、辩论赛、社会服务和实践或跨学科双语教学的形式等,对教学形态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外语教育需要在不同层面进行创新。就政府层面而言,是政策创新。教育管理部门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创新,鼓励和引导学校和教师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和做法;另一方面要允许或者容忍基层,包括学校和教师的一些合法、但与现有规定有一定冲突的创新实践。在这方面,上海市教委就做得比较好。当然,上海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政策创新也得益于国家层面,也就是教育部给予了特殊的政策,提供了政策创新的空间。

管理方面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层面。学校校长的眼界和魄力至关重要。一所学校能否通过创新办出特色,学校的老师中能否涌现出一批改革创新的尝试者或者典型,取决于该校的管理制度创新,特别是在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评价制度方面的创新。

如果我们把创新看成星星之火,那么火种是很重要的。火种可能就是我们管理者和教师中具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优秀代表。但是更重要的是风向和风力,即创新的环境和舆论支持。火借风势,越燃越旺,甚至可以燎原。但是,如果创新之火刚刚点燃,就被口水压灭,或者刚刚向外扩展,就被一盆冷水浇灭,那么我们就只能永远流于平庸甚至落后。

《英语学习》:您曾谈到教师发展、教学形态都需要创新,教师自主、自发的创新意愿对于外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的培养都至关重要。那么您认为,要如何激发教师这种自主的创新精神?请您给新时代的外语教师提一些发展建议。

束定芳:教师发展是外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之一。现在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和支持的举措。但是,以行政要求或者政府全买单的形式来组织教师培训,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外有研究发现,要求教师与行政管理部门或学校共同承担相关培训费用的做法反而能促进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效果。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看,这也容易理解,免费的东西往往得不到珍惜。因为免费,服务或者产品提供者也缺乏不断改进其服务和产品质量的动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对教师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效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培训的自觉性和成效。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师发展领域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就是越来越鼓励教师去发表文章,甚至撰写专著。教师评审职称或荣誉称号都跟所谓的科研成果挂钩,而且往往只看数量,缺乏对质量的客观评价。这样的要求也许本意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就很容易走样。

中小学外语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实践能力,一是语言实践能力,二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管理的实践能力。我们要通过课堂评价标准的改革促进教师不断去提升自己的外语实践能力。许多外语教师在专业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时,外语实践能力本来还可以。但教了几年初中或者高中英语,由于缺少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缺乏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动力和机会,缺乏“源头活水”,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反而退步了。实际上,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需要外语教师具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因为在课堂上,他(她)与学生的所有语言交流和互动都会成为学生输入和学习的样本,直接影响学生外语输出的质量。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综合素养。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就是要求教师真正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对其课外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换句话说,教师要对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负责,而不只是负责上课,仅仅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或所谓的教学计划。另外,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融合人工智能成果,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和有效性,提升教学效果。如果把教师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作为教师评价的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就都会发生变化。教师有了发展的需求,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社会的教师培训机构提供相应的资源,效果就会更好。

说到中小学教师发展,其实我们还应该关注另一个特殊群体的发展——中小学教研员。他们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承担了特殊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上传下达者。教研员是学科和课程教研工作的核心,担任着教学指导者、教学服务者、教学经验总结推广者的多重角色,并在此过程中成就普通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们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理解,他们的教学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他们对外语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等,对提升区域内的外语教学总体水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来关心他们的专业发展。我们发现,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教研员的培训机构或项目。通常情况下,教研员都是从基层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不但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而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方向应该要更聚焦教学研究。一方面,教研员应该不断地接触新理论和新理念,能够把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和教学理论引进和应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教研员要善于发现好的教学创新案例和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具备从理论上加以提炼,通过教研活动促进其提升和辐射的能力。同样,要促进教研员的发展,首先还是需要教研管理部门重视和改变对教研员工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同时,针对其发展需求,教研管理部门也要提供相应的学习和提升资源,特别是应该鼓励并帮助教研员与高校的外语教育理论研究者互动和合作交流。这样,外语教学的各参与方就能构建一个更加健康、高效的外语教育生态体系。

《英语学习》:外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感谢束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这次采访使我们受益匪浅,相信您对外语教育的见解和外语教育创新的思考也能给更多读者带来启发。期待外语教育能不断创新,向更高质量发展!

束定芳:谢谢!

猜你喜欢

教研员外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