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隧道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2-06-01滕爽
摘 要:在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和经验,不断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易于辩证哲学思维发展,而且还拓展了专业知识学习深度,达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实践教学关注思想引导和技能培养相统一,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隧道工程
课程思政建设是以各专业学科具体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课程思政是有计划目的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1高职院校《隧道工程技术》课程思政背景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在专业教育课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專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本文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隧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作为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在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和经验,不断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2高职院校《隧道工程技术》教学现状
《隧道工程技术》属于道路与桥梁专业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隧道工程技术》教学发展越来完善,相关理论更加成熟。该课程涉及隧道设计施工、监控与量测技术、试验检测、不良地质与特殊地质、地质预报等诸多内容。限于隧道工程的特殊性,绝大部分学生都未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过施工现场,对课程中讲授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距离感,理解起来有一点难度。而且以往的课程教学较多的关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对课程的价值塑造认识有待提升,零散的、原发的课程思政教学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对于以上的诸多不足之处,当前在尝试和探索中,探讨了《隧道工程技术》课程思政课融入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新措施,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隧道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3.1深刻剖析思政育人层次,重新构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是引领学生价值观、传授学业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思政育人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责任与担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层次,如何做人,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第三层次,如何做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大国工匠精神等。
在隧道施工技术知识的教授中,针对性的渗透思政理念,有机结合现阶段工程发展状况,通过案例、研讨、参观、互助等教学形式,将课程思政要素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课程思政要素具有良好的分享、辐射功能,进一步完善历史、热点问题、系统特征与规律、价值体系、基础理论和隧道施工方法。通过隧道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专业知识要素系统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层层渗透、关联耦合,在课程主线的进阶过程中以工程价值体系为核心,构建创新的、完善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3.2 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以隧道工程技术的内在规律与实际施工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隧道工程技术内在规律,结合工程学科发展情况,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思政案例、工程应用三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主要包含与课程相关的工程力学、工程水文地质、工程材料等路桥专业通用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典型思政案例,通过引入国内知名度高意义重大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案例、贯通中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有着“高原孤岛”终结者之称的嘎隆拉隧道,以及亚洲最长的山岭铁路隧道高黎贡山隧道等。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热爱专业,投身大国基建,树立远大理想,奉献祖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第三部分工程应用环节,以实际的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图纸、案例为出发点,结合教材新奥法、矿山法等理论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3.3 彰显专业特色,构建课程思政闭环评价体系
隧道工程技术作为我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专业性强、知识面广、重实践操作等课程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将“课程+思政”因子引入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思政闭环评价体系,达到有效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是开展诊断性评价,通过开课前和开课后设计问卷和量表,设计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内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问题,判断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参与情况、教学过程的记录、行为学观察进行评价、反馈;最后进行终结性评价,通过表格量化考核、学生撰写隧道工程技术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并结合诊断性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的结果,给予学生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以便使任课教师了解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3.4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在隧道工程技术各章节课程讲授结束后,应对课程思政案例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性反思,总结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学生的参与和接受程度,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为后续教学保留宝贵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隧道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实践
该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隧道工程施工流程为主线,具体阐述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
模块一:隧道施工准备阶段。
思政元素:认真细致,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实施方案: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及其有关工程资料,在图纸会审中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培养学生细致、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讲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对于隧道施工材料的准备,其质量必须要符合标准,不能以次充好,不顾质量盲目蛮干,因为使用劣质材料可能导致隧道坍塌,引发事故。列举个案引导学生要做诚信工程,要做有责任心、有良心的工程师。
模块二:隧道施工阶段。
(1)隧道进洞方法。思政元素: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实施方案:列举事例告诉学生必须要选择正确的进洞方法,并采取防护措施来有效保护地面建筑物和地表植被,以此防范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引入国内采用的隧道斜井反向掘进施工方案,保护洞口生态环境,教导学生要做到“绿色”施工,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
(2)新奥法施工。思政元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方案:對比矿山法而言,新奥法充分发挥了围岩的承载能力,它的思想是对待围岩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爱护它、保护它、帮助它。以此引导学生要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形之中帕然也会反馈于人类。
(3)隧道开挖。思政元素:劳动纪律、安全意识;实施方案:开挖阶段涉及到凿岩机具、炸药和雷管的使用,这一过程非常危险,特别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敬畏生命。引入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新二郎山隧道等工程实例,告诫学生树立安全第一,敬畏生命的意识。
(4)隧道防排水施工。思政元素: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实施方案:隧道防水施工的塑料防水板安装和拼接工艺,新的防水材料、堵水材料的运用,是我国科技进步在工程上的又一体现。特别的引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防水工艺,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马鹿箐隧道排水防水施工方案等工程实例,教育学生要将工程现场实际与课本理论相结合,不断实践创新,解决隧道工程施工难题。
(5)二次衬砌施工。思政元素:实用性、大局意识;实施方案:二次衬砌采用模筑混凝土施工,不仅能提供安全储备或承受后期围岩压力,而且还可以作为防水层最后一道防线。以此教育学生想问题看事物不能太片面,应该要全面,要讲究实用性,要有大局意识。
模块三:隧道竣工验收阶段。
思政元素:细致认真、职业道德;实施方案:要仔细查看竣工验收项目资料,并且验收要符合规范标准,不能弄虚作假,要有职业操守。并且对学生强调隧道工程质量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出现事故,终身追究法律责任,引导学生要严谨求实、坚持真理,严守质量安全标准,做遵纪守法之人。
5结束语
高职院校《隧道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易于辩证哲学思维发展,而且还拓展了专业知识学习深度。在《隧道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理论教学应是达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实践教学关注思想引导和技能培养相统一。现阶段,课程思政还处于发展阶段,除去巩固已有的成果外,还需要汲取各方面的评价反馈,特别是现阶段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需要行业、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探讨思政课方案,让课程思政更加系统和完善,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N/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 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任小艳,胡天翔.道桥专业施工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建筑与预算, 2021(6):3.
[3]马喜峰.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绿色科技, 2021, 23(9):3.
[4]胡朵,周莉莉,李骅庚.《隧道施工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J]. 科技资讯,2020,18(6):2.
[5]刘兆栋,张伟,李振兴.《智能控制》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创新教育研究,2021,9(6):6.
作者简介:
滕爽(1992.07-)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本科,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桥隧施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