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2022-06-01王金津
摘 要: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载体,对大学生观念、意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因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应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顺利召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随着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带来了深刻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本论文结合新媒体时代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最早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他在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中, 将电子录像称为“New Media”,开启了“新媒体”之门。
20世纪初,新媒体进入我国业界和学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探讨新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将网络电视、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视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2]中国传媒大学宫承波认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属于新媒体。”[3] “新媒体”又是一个技术性概念,是向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工具、新手段。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4]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从学校方面来讲:由于学校更着重于学校本身特色专业和重点学院的人才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教师方面来讲:在大学院校里,除专职教师外,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学校行政人员、领导干部完成授课任务,由于他们本身的任务非常多,对教育工作无法投入太多精力。且工作者本身职业素养不够,自然无法及时准确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去安排教学内容,有的学校采取开卷或划重点的方式,降低考试难度,这也造成了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一周也只有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另外,有些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非常的不重视,甚至在课堂上播放与教学无关的电影,又是采取读PPT式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松散。因此,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忽视学生本身的需求,讲授的内容都是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的,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长期以往学生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这样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了。
(三)大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不足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对象与主体,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习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价值,没有兴趣,学不学都一样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在考虑到未来职业发展和走向,认为思想政治并不能为自己往后的简历“添砖加瓦”。没有意识到教育会贯穿整个人生,忽略了它在往后的各种抉择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大学生会缺少参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与评价意识。
(四)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认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不足的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就强调坚持马克思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也要求现在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但是,教师往往自身缺乏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些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学习价值,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有很好的启迪作用,所以,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导也是当前改变学习现状的一个问题。
(五)评价体系单一
大学里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一般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检验的。但是思想政治关乎一个学生个人的品行、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观点,如果 单方面的用考试成绩来断定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常常会出现那种“表里不一”考试的时候写的天花乱坠,但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的不讲道理素质底下,说一套做一套。因此现行的考核方式是不利于我们正确客观的评价一个人得思想政治水平的。所以我们更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他有效地考核方式,全面客观的评估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情况。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加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自觉和主动意识,运用学科意识,从大学校园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两个层面进行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性的统一。《规定》强调,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提高教育团队的专业化建设。
(二)推进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面向各个领域,具备总体性的发展观念,还要把各个学科知识应用在对应的领域中。教育方式应实现从传统至新型的转变,从本质上实现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大学生自觉参与的活动。为了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新的活力,就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并且在社会中培养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气氛,从而形成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为现代化社会提供优秀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接受主体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存在的相互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主体与客体双重角色,而主体积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接受意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的基础。强调大学生作为主体的关键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而促进主客体的相互协调。加大对大学生自主与自觉心态的培养力度,使其自觉投入学习中去,并自觉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规范,进而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四)构建科学整体的教育体系
坚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教育体系,首先,课程设置结构要合理有逻辑,从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内容要层层递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宗旨,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最后,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
1.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劳动实践、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案例、项目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结合“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拓宽实践育人内容。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新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育人功能。鼓励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行业及事业部门共同制定。推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教育实践、工程实践及专业实践相结合。
4、加强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改革
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社会实践学分、学生综合测评,引导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育观。高校根据劳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在课余时间,创新实践形式,深入开展好大学生顶岗支教、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但可以提升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还可以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正确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运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以及工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虢亚兵.黄升民.王兰柱等.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
[4]匡文波.《新媒体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4)
(王金津(1994- ),女,汉族,江苏南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