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2-06-01曾雪刚

师道·教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山口辩论中华

曾雪刚

一、基于高考特点

近三年的全国卷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考查“量”减少了,但在“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高考将学科素养的考查巧妙地隐藏于试题情境中,以学科任务为驱动,考查学生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通过解读、阐释材料,把握命题意图,将材料逻辑、教材逻辑、语言逻辑、时政逻辑有机结合,同时具备很强的学科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较好地解答问题。

二、基于高中学情

根据对省级学校、市级学校、乡镇级学校高一至高三共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到,37.66%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非常感兴趣,55.65%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比较感兴趣和感兴趣。67.57%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和23.22%的学生比较希望在政治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同时有88.91%的学生认为学习、弘扬优秀傳统文化与我们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走进中学政治课堂是学生的普遍心声和愿望。

问卷中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占比34.73%,局限书本知识、存在死记硬背现象的占比61.09%,审题困难的占比32.22%,不会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占比49.37%;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等素养方面不佳,加上学习方式的简单粗暴让学生在学科考核中成就感和获得感不强。

调查发现,教师渗透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频率,非常频繁和比较频繁占比72.6%,不太频繁和不用的占比27.4%。也就是说,教师会在思政课堂有意识地渗透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熟练程度、广度和深度不如理想预期。调查还发现,在政治课堂中,希望教师利用多媒体诸如视频、图片等多样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占比90.17%,而希望进行小组传统文化专题活动,以教材为主,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人数占比35%~48%。由此看出,教师在渗透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方式方法上需要创新。

三、渗透思政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巧设情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效议题,在教学素材的选取创设方面要从核心思想、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方面针对学生学情,有组织有步骤有效地贯穿在备课、教学、试题训练之中。以《“不舍”东山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教学为例,在认“味”东山的设计环节,引入学生很关注的东山口部分区域拆迁话题,引发关于人文精神方面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不能拆”和“拆迁势在必行”。同时设计辨析与评价的学科任务:结合材料,讨论东山口是否应当征地拆迁。课前学生自发选择一个论点,全班形成两派,围绕己方辩题,查询资料,准备好辩论稿。课堂上采用自由辩论的形式,双方就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学生自发担任辩论主持人。在寻“味”东山的设计环节,引入实际生活情境:很多人听说东山口要征迁,纷纷来这打卡拍照。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小孩,有海外华人也有来穗务工人员,有外地旅游人员,也有曾经的街坊等等。但其中很多人并不很了解东山口这些地标建筑的历史渊源及关系。针对这一真实生活情境,设计预测与选择的学科任务:请你针对某一群体设计一张东山口的文化名片并说明其中蕴含的文化。在寻“味”东山的设计环节,引入文创经典案例《故宫文创》,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设置解释与论证的学科任务:故宫文创对于东山口传统文化改造有何借鉴意义?以上这些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活动化,变学习内容为活动内容,训练学生提升必备知识,将关键能力向复杂、陌生、情境转变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迁移能力,同时辅之以辩论活动,学生在解释、论证等学科任务的驱动下,提高学习维度的运用力、学科内容的理解力、学科内容的应用力、命题或方案的论证力、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力,以期实现关键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优化学法指导

学科内容的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政治学科的显著特点。在《“不舍”东山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备课时,针对认“味”东山自由辩论环节,考虑到活动的质量把控、时间的有限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东山口是否要拆迁这一话题,利用课外时间提前指导学生抓住辩论点,双方进行有效的辩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把学科知识有机融入到辩论当中,将课堂适当地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责任感。在寻“味”东山的设计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设计一张东山口的文化名片这种开放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关注点由课内走向社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澄清概念,深化认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特有的立德树人功能。

(三)创新教学评价形式

课题教学评价的关键要看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学习内容是否明确,设计是否合理,组织是否恰当,活动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交往能力是否得到增强,学生是否有获得感、成就感。在《“不舍”东山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课堂教学中,课堂实施评价坚持指向核心素养、改善学习方式、注重证据支撑的原则,在课前辩论和名片设计环节,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相互讨论,观察学生辨析、质疑、推理、论证等能力的落实程度。在导入环节,通过观看视频《东山口征拆新闻》教师观察全体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通过学生分享视频感悟,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认“味”东山自由辩论环节,教师评价学生提问、回答的数量和质量,观察学生合作学习过程和效果,并巡回指导、适时答疑解惑、点拨引导、点评鼓励,提升学生思维认知能力。在寻“味”东山关于东山口文化名片设计展示环节,各组将成果在全班展示,通过学生自评、互判,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一起将文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文化的认同感、理性认知和政治参与感。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山口辩论中华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nevi 加维亚山口的雪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小山口水电站泄洪系统泄流能力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