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

2022-06-01李道学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学融合

李道学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可以让小学生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样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有用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受到一定的熏陶,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感受到人文之美。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5.041

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对我国科学进步以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都有促进作用。提到“科学”,人们通常都会想到西方文化,迄今为止,历史上发生的工业革命都是起源于西方国家。因此,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时也要重视继续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对民族的发展与生存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不断积累与沉淀,留下许多精华,其中也具有很多的科学知识以及哲理。将传统文化逐渐渗透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可以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对学生在未来学习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一、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价值

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相互渗透,可以促进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以及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的人文信息,教师在教学时逐渐提高科学课堂知识的趣味性以及思想性,这样有助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以及体验性、教育性,可以让小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科学知识,使自身得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

二者进行有机融合也可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得到一定的启发,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优化自身理念。这样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也可以不断进行知识积累,感受快乐。教师将快乐的元素融入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完善与优化。与此同时,将二者进行渗透也与课程融合理念的要求相符合、与新课改的要求相符合,这样有助于科学教学的开展,也有助于教师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可以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是小学生快乐成长的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仅包含民间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民俗,还包含寓言故事、古诗词、谚语等,将这些内容与小学科学教学相结合,可以将教学打造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桥梁,同时极大丰富教学的内容,使教师能够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塑造学生优秀的品德,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传统文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引导小学生主动践行美德,明白为人之道、处世之理,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认真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规范,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优秀人才。

二、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传统文化是教师进行素质教学的基础之一,也有助于教师进行德育教学,与此同时,它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系统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以将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思想教育以及德育元素进行丰富,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1.与教学氛围的融合

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范围,包含音乐、艺术以及美学等具有抽象性的知识、艺术领域,因此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人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同时可以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境提供有效的营造元素,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氛围。同时传统文化也蕴含了教育辅助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让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文化知识。与此同时,它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传统文化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具有完善与优化的作用,可以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认知主体,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将自身的潜力充分体现出来。

例如,教师在讲解教材课文《多样的动物》时,可以向小学生介绍一些动物。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介绍蜗牛,这也是小学生较为喜欢的动物,这样学生对其的探究就具有极强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小学生播放关于蜗牛的歌曲以及视频。歌曲可以选择《蜗牛与黄鹂鸟》,教师通过播放这首歌,可以为科学课堂教学构建具有人性化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学习积极性,使自己始终处于兴奋、快乐的认知状态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蜗牛有着独特的含义,其具有坚韧、顽强不屈、执着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教师利用歌曲为小学生传送思想意识,有助于学生吸收其中具备的思想精华,对于小学生而言,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道德品质都得到了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有助于改变教学氛围,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状态,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思想教育资源。

2.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知识与技术的积累,它也包括科学技术,充分将我国古人的智慧体现出来其也与现代化科学技术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重叠区域。对此,传统文化可以融入科学教学中,并且在特定的范围内可以让小学生直接学习科学知识,成为小学生的认知内容。由此可知,傳统文化中也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小学生可以了解古人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也创造了不朽的成就,这些成就是我国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石。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传统文化可以与科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完全融合。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趣的磁铁》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现代的磁铁,使学生了解磁铁的两极:磁针两端指向不同的方向,N极和S极分别代表着南北方向。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古代指南针的知识融入科学课堂教学内容中,学生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学生可以发现我国古人在科学领域内也获得了成就,同时可以对我国的四大发明进行充分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领先于世界各国,小学生看到了古人伟大的成就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心以及民族荣誉感。因此,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可以为小学生以提供大量的教育信息,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不断拓宽自身的视野以及知识面,逐渐增强科学核心素养。

3.与教学过程的融合

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学习时,要将自己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究。达成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要具有极强的生命活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将传统文化与教学过程进行融合,让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认知动力,这样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自身的探究热情,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深度探究。同时,教师要使小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求知欲得到提高,并且将小学生的认知状态进行科学有效的完善。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辅助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使得科学课堂教学可以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起到增效减负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植物的分身术》的讲解时,可以让学生知识植物的种子散播方式。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童谣《植物妈妈有办法》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掌握植物散播种子的方法,了解到每一种植物所散播的方式都具有特殊性的。例如,具有“铠甲”的苍耳种子利用动物进行传播,具有“降落伞”的蒲公英种子利用风进行传播,以及乘坐“大炮”的豌豆种子是利用阳光的温度使自己释放出去。这样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就具有了趣味性。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教学辅助价值。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而能够有效融入科学课堂的教学评价之中,让小学生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评价的尺度去评价、去交流。教学评价是小学生展现个人认知结果和主观学习方法的交流渠道,因而需要一定的评价尺度和具体权重。而传统文化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教学评价的有力支持和标准,让小学生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解《我的风向仪》时,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测量风向与风速,由于空气的温度不断变化,导致大气中受热不均匀,使得不同区域内的大气密度发生改变,这样就逐渐形成不同的大气运动,如气团上升、气团下降等不同的运动。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风——这也就是风形成的原理。当大气气团移动的速度较快,那么风的速度就快;当大气的气团始终按照一个方向进行移动,就会逐渐形成固定的风向——这就是风速与风向的原理。对此,教师引导小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评价时,可以使用传统文化知识,对于大气运动规律可以使用因果循环的思维进行评价:有因(大气运动)就有果(风)。这样可以小学生使用传统文化知识来学习自然现象,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原理。利用传统文化解释科学原理具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

4.二者融合的有益补充

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渗透还需要教师进行探究,对尚未完整的策略体系进行完善,因此,就需要进行教师实践,利用实践进行验证,将其逐渐进行完善,加快二者进行融合。因此,可以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推进二者融合。

二者融合后要具有适宜性。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教学中要具有适宜性,不能使其具有差异性,不要进行硬性融合,而要循序渐进地融入科学教学中。对此,教师可以根据科学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融合,这样才能使二者的融合有效果。

二者融合具有互助性。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的融合要相辅相成,彼此之间进行辅助,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中人文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并且可以渗透到科学教学的所有角落中。同时,教师要将二者之间的并存性体现出来,使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共同发展。

二者融合要具有实效性。将二者进行科学融合后要使其教育价值始终具有实效性,这样二者进行渗透才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至于二者进行有机融合的最佳方法,还需要教师进行具体探究,对其进行深度探究有助于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5.利用传统文化,概括科学规律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的精华。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利用传统文化帮助小学生探究知识,并对科学规律进行深度讲解,同时还要对科学知识与哲理的概念进行构建。此过程中,传统文化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意义。

例如,教师在讲解《太阳和影子》时,可以利用成语“立竿见影”对太阳光与影子的关系进行总结。在《光的传播》的教学中,则可以利用典故“坐井观天”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样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也学习到了传统文化知识,上面这两个故事都是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二者进行融合后,可以让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促进自身的发展。

当学生学习上述知识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山亭夏日》,利用诗句中的“浓阴”可以让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后便被阻挡,逐渐形成的无光区域——影子。而诗句中的“倒影”则体现出光的反射现象,水面反射光线,形成图像,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反射成像的原理以及现象。

再入,教师可以在《我们的身体》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理。并且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过物体也可以进行传播;学生朗读课文时,其他人的声音自己也可以听见,这是因为声音是由空气进行传播的,通过空气中振动进行传播,人们可以听见其他声音。通过不断的振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固体与液体中传播,而通过固体传播的速度最快。这样,经过不断学习,学生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学习到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6.巧用传统文化,创设科学情境

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媒体上出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在国内引起了关注和重视。这两档节目主要以“赏中华语境、寻文化基因”为宗旨,旨在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七色光”的知识内容时,为了能够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衔接在一起,可筛选出与之相关的诗词进行结合。古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句,此时可用来设置相应的教学问题:“古诗中所提及的‘彩云’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头脑中的‘彩云’是什么样子的?自然界中真正的‘彩云’包含什么光学现象呢?”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教学问題,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对传统诗词进行分析和品味,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古诗的意境为基点探索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也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值得教师对其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也是教师展示自身的教学智慧与教学方法的重要平台。对此,教师要在二者融合的基础上,对科学教学的走向进行把握,让科学教学走在具有人文化、趣味化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之路上,这样有助于小学生不断积累科学知识,进行能力训练,在素质发展的环境中不断成长,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龚勇《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科教导刊》2020年第28期。

[2] 高丽鹏《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君子”——谈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东升小学的“君子文化”》,《华夏教师》2019年第26期。

[3] 李欣、恰特克·海拉提《整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化小学科学生态课堂——以整合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年1期。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学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蜗牛看牙医
刚柔并济
点击科学
破次元
科学大爆炸
融椅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梦想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