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与普通话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探索

2022-06-01袁丽

关键词:普通话院校传统

袁丽

摘 要: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已有接近二十年之久,高职院校开展普通话教学课程,正是配合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教育教学政策,这在各大高职院校已非常普遍。不过,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却因自己日常频繁接触、使用普通话为由,轻视、怠慢这门课程,认为普通话没有什么可学的东西。同时,教师呆板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助长了学生这种荒唐的思想认识。普通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亟待实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路径,本文以传统文化作品和普通话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为主题,探讨其现状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 普通话 课堂教学 融合实践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5.006

普通话是我国公民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语言;不仅如此,如果运用得适宜、得当,我们还可以从中品味中国特有的文化之美,古时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发扬普通话魅力的极佳载体。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的时代,人们反倒开始追逐和思念古韵之美,这让高职普通话教育工作者不禁思考:如何将优美的中华古代传统文化作品融入平日的普通话教学课程?这不仅对提升普通话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更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一、传统文化经典与普通话教学融合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及相关部门越来越强调本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提倡传统美德、正确价值观,不重视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不会真正地自信强大。在这个背景和前提下,各地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机构都开始在教学中大量加入对传统文化作品的普及和欣赏等内容,以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也不能例外。但现实情形是,重在培养实用性技能的高职院校通常不会单独为学生开一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赏析”这样的课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这样的时间,更不具备与此相对应的教育资源。如此,弥补这一不足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鉴赏糅合到高职教学体系中已有的基础人文课程中,并以其为辅助,进一步促升原有基础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以这一理论和期望为基础,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高职教育中的普通话课程结合的设想才由产生。

其实,在原有普通话课程的基础之上加入传统文化的教学,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最新的教育大纲提出,国家今后会逐步重视并加强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提出职业教育不能再以教授学生职业技能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要以培养实用技术和人文素养并重、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表现出潜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为最终教学宗旨。借助普通话的教学课堂,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传播给高职学生,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较高的审美情趣、豁朗达观的心态、成熟稳重的人格,与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在内核精神上不谋而合。

普通话是一门基础技能,普通话课程锻炼高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规范其语音,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的“软实力”。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及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推进,使用普通话交流的人数日趋增加,传统的经典优秀文化作品都要以普通话为载体去推广、宣传、传承,这一现实条件也为传统文化经典和普通话的结合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如何巧妙地将文化传统经典作品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普通话课堂,是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高职普通话课堂教学现状

普通话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生根发芽,发展已有较长一段时间,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都随着这门课程的不断深入而交替产生,而今日的高职普通话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弊病和问题:

1.普通话教学偏重应试,内容枯燥无趣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师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全部围绕普通话等级测试展开。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此类考试的同时,教学目标也就难免简化为“如何才能让学生得高分”。在这样的前提下,普通话课程的内容、选材和教学手段就会变得枯燥乏味,这是必然推的。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中,必定难以激发出对普通话课程的学习兴趣,早早就失去在这门课程中继续前进的动力。

2.学生轻视普通话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

高职学生普遍觉得普通话并没有学习的必要,就像有些初高中的学生觉得语文也没有太大的学习必要一样——自己平日就经常接触的事物,下足了功夫,而卷面上的成绩提升完全不如数理化以及英语来得快、变化大。其实无论是高职学生对普通话的这种认识,还是初高中学生对语文的这种认识,都很荒唐,学生由于对人文社会学科的本质认识偏差严重,才会产生如此肤浅的见解。同时,高职教学体系对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未做硬性要求,社会上进行招聘的企事业单位通常也不会把普通话水平写入招聘要求中(有特殊性质的工作单位除外,如播音员等),这更加重了学生对普通话教育的轻视心态。意识上的轻视往往就會体现在行为上,如不踊跃参与课堂上的普通话情境练习;教师提出更改错误口音的建议,但学生仍不以为意等。学生没有认识到一点:虽然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用人单位不会把普通话的考核要求白纸黑字地写在招聘启事上,但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不论在求职中,还是人际交往中,都会给自己带来无形的优势和个人综合气质的提升,这是无法用纸面的分数去衡量的。

3.高职学院对普通话教学缺乏重视,未意识到人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性

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旧把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放在核心首位,并不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许多高职院校的高等人文赏析课程缺失,基础人文通识教育课时被一再压缩。以本校为例,普通话教学课程仅有24个课时,除去期末考试的复习时间,真正有效的教学时间所剩无几。目前,高职院校还是没有从技术操练和技能培育的教育惯性中转变过来,没有习惯技术和素质双管齐下、两头并重的教育模式。这要给高职院校一定的时间,慢慢改变。但如果高职院校依旧保持这种功利和现实的教学理念而不做改变,则对学生未来的持续性发展没有好处。

4.高职院校普通话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普通话教育方面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学校并未准备充分的教育资源来筹备实际中的普通话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在教育人员和硬件设备两个方面。3B972743-3648-4BC7-95E8-DEA7F878E5C9

首先从师资力量来看,多数高职学院根本就不具有数量足够的符合普通话教学要求的教师。一般的普通话教师都有关于普通话发音和相关证书的硬性条件要求,以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很多高职院校在招录普通话教学工作者时,条件放低至“本科专业为中文或汉语言文学即可”,这种只有相关性的专业无法保证教师能够做到普通话发音标准,以及具有其他与普通话教学相关的专业技能。其次是教学设备缺失,能够提供良好普通话教学环境的多媒体设备和音响设备不充足,多媒体教室被用于外语教学和公开课教学,而普通话教学被排除在范围之外,令人痛心。

三、传统文化经典与普通话课堂教学的结合探索

对于如何将传统文化经典与普通话教学进行结合笔者在自己的课堂和教学过程中做了大量实践,回过头来反思,得到不少启发,总结其经验,并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1.课前听读,创造古典的氛围

普通话也好,古典文学也罢,在教学上都是先有听再有读,先有接收再有输出。想要让学生在普通话方面有较大的进展,练就过硬的技能,一定先要从多听开始,多听优秀的朗读者诵读的经典名篇。课前几分钟到开始上课的四五分钟内,都可以借助教室内的多媒体(如果教室内不具备该硬件条件,教师可自带播放设备)进行播放,创造一个雅致的课堂气氛。每节课在这种优美的诵读声中开始,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也好展开得多——笔者就有这种感觉,因为学生一开始的心态就是放松的。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足准备,选好材料,并委派一名同学专门负责播放朗读音频这一任务。有关材料的选择上,笔者建议选择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或四五言汉诗,因为这一类的历史文化经典都有一个特点:韵律极强。如《韩非子》中“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有“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诗经·鹿鸣》中更有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些经典先秦文学在诵读上极为押韵,文字上则对仗工整,无论读起来还是听起来,都是一种享受。

2.课中仿读,体会先贤的智慧

听过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创造往往从模仿开始。朗读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如果一开始学生羞涩,怯于表达(一般都会是这种情形),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越往后学生范围的划分可以越小,如男女生分读、横排纵列分读、小组分读等,当同学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就可以瞅准机会,鼓励个别学生单独诵读。注意,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勉励学生大胆模仿、学习专业朗诵者的读法、声音和技巧;同时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发音是否标准,如有发音不符合普通话规范的地方,一定要当堂指出,这也就达到了将传统文学经典和普通话教学相结合的最初目的,让两者的学习互相推进。材料方面,首推先秦时期的经典作品,因为诸子百家的著作还处在“文史哲不分家”的状态,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不论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来讲,都很适合与普通话教学相结合。我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巅峰——唐诗,教师也完全可以拿来,用作教材,让学生尝试诵读。此外还有宋词、汉诗、古代散文(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代表)等。至于近现代散文,则尽量不要纳入选录范围,因为它的易读性和文字的精炼程度都远不如古诗文,而且创作时间距离现在较短,和“传统经典”这个限定范围也不贴合。

3.课后反思,总结发音的规律

每一节普通话课都以一篇传统的经典作品为发音、正音的分析素材,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一个汉字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应该念什么样的音,并给学生在每节课后进行回忆思考的时间,对融入鲜活案例的教学,学生的印象一般都很深刻。那些有多音字的古典文学选段,是上好的课堂分析素材,教给学生的知识也能立刻运用到平时的普通话发音中。譬如《论语·为政篇》云:“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字在短短的一段话中出现六次,其中两处有不同发音。不同的发音代表怎样不同的意义?是用作动词还是用作名词?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段文字,为学生讲述文字发音不同则含义有差别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普通话发音的技巧。

4.举办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话教学工作者可以在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和普通话相融合的背景下尝试举办古代文学作品朗诵比赛,用学生心中的胜负欲激发他们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普通话发音的兴趣。建议把进行竞赛的最大自由度都交给学生,教师只负责最基本的维持纪律、主持比赛等工作。最关键的是要给参赛选手足够的发挥空间,从朗诵内容的选择,到服装服饰、表演形式,全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么做也是有用意的,因为只有教师把最大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才会从自己的选择和最后结果的关系中感受朗诵内容的魅力,才会在赛后细细斟酌自己对这篇作品的朗读,哪里符合规范,哪里稍有不足,哪里又完全错误……当一个人一门心思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时候,就说明他对这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举办比赛的目的就达到了。

5.推荐名篇,延伸教学内容

当普通话教学效果在前几个步骤的作用下开始产生一定的效果,教师就可以施行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因为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赏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就可以将普通话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多读一些传统文化经典。

在作品范围备选上,笔者有两点建议。第一,尽量不要推荐生僻字太多的古代文学经典。因为我们推荐文学经典的主要目的还是帮助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发音练习,而不是让他们专门去学古代文学专业,这一点教师心里应该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所以,推荐的范围还是立足于普通话教学,生活中常用字多一些的文学经典是理想之选。第二,要选择朗诵性强于思想性的作品,理由如上所述,毕竟这要服务于学生的普通话朗读、发音,从这一角度出发,诗词是很好的推荐选材。

上述探索已经证明,只要普通话的教学工作者多尝试、多思考,传统文学经典和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两者完全可以做到“无缝拼接”,且对普通话的教育质量有较大提升。希望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可以继续以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且能触类旁通地帮助他们在职业素养上有所提升,进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何清清《高职院校人文经典诵读融入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25期。

[2] 梁艳《中华经典诵读与中职普通话教学的整合探索》,《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年第16期。

[3] 彭琼《简析传统文化经典悦读融入高职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中的思考》,《中外企业家》2020年第12期。

[4] 尹小燕《传统文化经典悦读融入高专普通话教学探索》,《国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2期。

[5] 闫冠华、张景《经典文化融入成人高校普通话教学的探索》,《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3B972743-3648-4BC7-95E8-DEA7F878E5C9

猜你喜欢

普通话院校传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少年力斗传统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