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资源扩充研究

2022-06-01杨子义

关键词:流传教学资源诗词

杨子义

摘 要:“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古诗词文化展演类节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部分中小学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经典咏流传”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文化属性出发,对其依托传统文化培养进行的课堂教学开发进行研究,提出新媒体节目资源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采用文化创新、参与创造和类型丰富三个方向或渠道,进行资源开发扩充,并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推动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融入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诗词 中小学语文 “经典咏流传”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5.005

一、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介绍

历史文化是民族的根源和精神命脉,“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纵观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无一例外都是以文化溯源和文化创新为基本脉络。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延绵不绝,这是世界各国都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赋予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审美。在我国众多的文化宝藏当中,古诗词毫无疑问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少年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将传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培養当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任务也更为繁重。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内容的数量增多,表明当前古诗词作为文化窗口和文化现象,已然成为中小学阶段传统文化的教学重点。国内教育领域开始尝试从古诗词教学中出发,给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仍然有待完善,其中古诗词教学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支持,应当作为未来古诗词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时代,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渠道和文化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直接、真切地感受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以审美体验为契机,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古诗词,拥有更好的文化感知和文化判断能力。

二、“经典咏流传”的文化教育价值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传统文化展演类栏目,主要通过邀请知名歌唱家和文化学者共同参与,将古诗词作品重新谱曲进行演唱,以此来激发古诗词作品的音乐生命力。该节目一经推出,便火爆全国,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经典咏流传”的形式更为新颖,内容丰富度更高,同时更加贴合当下年轻化的文化环境,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元素结合起来。若将其应用到教学课堂当中,将会引发“化学反应”——文化哲思与学兴趣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为学生提供新的文化感知场景。

1.打造了“音乐+诗词”的新颖文化形式

历史上,诗词本身便具有音乐形式,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诗词的演唱演奏方式逐渐失传,诗词作品以文学形式出现在当代大众的面前。“经典咏流传”节目从筹备之初,便通过高校组建专家顾问团,尝试以恢复音乐性的方式对古典诗词作品进行再创作。文化专家与音乐家基于古诗词作品的文化特征,确定情感基础,创作了符合古诗词文化意境的歌曲,将古诗词与音乐进行了再次结合。

诗词本身是语言和音乐的艺术。节目开始,采用朗诵的手段,带领观众进入到文化场景当中,结合吟诵中的情感流动,奠定情绪基调。紧随其后的便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歌曲演唱环节,歌手根据自身的理解和对于音乐的把控,十分巧妙地将多元音乐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除了传统戏曲的演唱方式之外,部分音乐家还融入了流行元素,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民谣、rap等演唱方式进行表演,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贴合青少年群体的品位,呈现出年轻化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2.基于“共融+共享”的方式进行推广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当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中央电视台央视频融媒体在“经典咏流传”的传媒影响中意义重大。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来说,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资源的扩充上有了更多的可选性,新媒体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碎片化形式,也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整合、多样协调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来进行素材的选用和甄别,更具灵活性。

与此同时,“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制作层面强观众互动,节目播出时,观众可以通过微信等渠道参与互动,还可以在移动端音乐平台分享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看法。互动性的增强使得公众有了参与和表达的渠道与机会,学生群体也一样能够作为参与者进入话题讨论和思考分析中,成为文化的畅想者,而不是以往的旁观者。语文教学也应该使学生转变原本课堂环境中的被动姿态,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经典咏流传”等资源便可以作为沟通桥梁,为语文教学提供多种可能。

三、“经典咏流传”的教学资源开发扩充思考

1.打造多样性文化场景

多样性是“经典咏流传”等新颖媒体资源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着眼点。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古诗词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展现魅力。古诗词的生命力体现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经典咏流传”在进行内容编创时,大胆采用多元文化创作思路,融入许多西方现代文化内容,使得传统文化有了别样的新风味。例如在《关雎》的音乐创作中,创作者融入了印度尼西亚民歌的旋律;《登鹳雀楼》的创作则引入了英文、德文等译文版本,增强了文化特色,使文化色彩更加鲜明。在教学开发中,教师可以将“经典咏流传”当中的创新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尝试借助文化创新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在文化学习当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歌词拓展再创作

“经典咏流传”节目组对部分诗词作品进行音乐创作时,为了丰富音乐内容,创作者尝试结合文学感受,进行了内容层面的延伸,在保证诗词原意和文化意境的同时,采用了歌词拓展的方式进行二度创作。例如《敕勒歌》,其中拓展歌词的创作者便是长江韬奋奖评审、著名文学家薛保勤。他增添了“心随天地走,意被牛羊牵;大漠的孤烟,拥抱落日圆;在天的尽头,与月亮聊天;篝火映着脸,醉了套马杆”这样的歌词,其中引用了唐代诗人王勃《使至塞上》的名句,将塞外大漠的景象进行了渲染,使得《敕勒歌》本身所描写的北朝风光更加全面,更有故事感。3B972743-3648-4BC7-95E8-DEA7F878E5C9

这样的再创作启发了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结合节目当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走出墨守成规的诗词学习程式,以亲身经历进行古诗词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增强学生对于诗词创作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诗词内部的情感流动。

3.艺术的表现类型更为丰富

学生在课程内容当中接触的诗词作品更多是平面的文字形象,文字所传递出的信息较为丰富,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想要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蕴含,难度仍然较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文化知识底子相对薄弱,在诗词阅读中较难体会诗词之美。“经典咏流传”则尝试通过多种形态进行更为直观的形象展示,将诗词的意境以视觉、听觉等渠道进行传递,增强了诗词文化感知的临场感。学生在观赏中能够更为真切地感受文化环境,身临其境地体会诗词表现的情感、场景。

首先,节目通过舞台美术进行了古诗词的场景描绘,采用大屏幕来展现诗词的场景,增强视觉直观感受和体验。例如李白的《长相思》,演绎中,舞台大屏幕便以长安的宫殿作为背景,通过拉出运镜的方式,将灰白色底色的宫殿一角逐渐拉远,最后呈现出整个宫殿群,色彩渐强,显得金碧辉煌。最后,金黄色的宫殿在光芒当中化为碎片,消散在风中,给人一种无穷落寞之感,与诗词作品的情感相呼应。

此外,在音乐创作方面,创作者采用了大量传统乐器进行配器,如古筝、枇杷、竹笛、马头琴、尺八等,诸多乐器构成了诗词的音乐图景。例如在《花木兰》的演唱中,运用了豫剧唱腔,而配器方面则采用了唢呐。唢呐音色高亢,气息充足,音效上产生了十分鲜明的落差感,带给人战场飞腾、勇往直前的艺术感受。

四、中小学古诗词引入文化资源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文化素养

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最终形成审美能力,是中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向。教师在引入“经典咏流传”等教学资源时,应当从理念建设方面出发,把握根本的教学方向,将“经典咏流传”等教学资源的“导读”作用体现出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文化语境和魅力,产生对于古诗词的喜爱,积极主动地进行古诗词欣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结合“经典咏流传”等教学资源,搭配“1+x”群文阅读机制,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学习。教师可选择多篇同类型的古诗词作品,从文化场景、情感流动和文化表达形式等方面,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作品进行思考和探索。

2.创新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仍存在模式单一、以讲代教、枯燥乏味等问题,部分教师把古诗词教学当作应付考试的工具,把古诗词课当成古诗词背诵课和古诗词考点总结课。教师在课上灌输古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写作手法和作家生平等理论知识,枯燥乏味,置学生的主体审美感悟于不顾,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环节,提髙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3.探索诗词教学新方法

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单纯的知识讲授,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而应该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的听(机械接受)向主动“思”(有意义地接受)转换。

首先,诗词教学可以以点带面,积极实践“1+X”的教学模式。“1”是指课堂中需要重点讲解的诗词,“X”是指用来辅助理解的其他诗词文本。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诗词文本解读的时候,都遵循“背景介绍—作者简介—课文朗读—词语解释—鉴赏讲析”的传统模式。模式固然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标准样式,但是教师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文本解读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的诗词文本出发,引申阅读相关诗词,注重对作者以及诗词整体情感态度的感知,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鉴赏文学作品。

其次,学生对于古诗词文意的领悟不应该局限于工具书上或者老师口中的“标准译文”,学生可以根据诗词内容进行短文小练笔。这个短文可以是“经典咏流传”式的歌词拓展,即在不曲解文意和不跑题的前提下进行诗词的再创作,把原诗词拓展成一段故事;也可以用现代语义去建构古代诗词,基于时代的特点转化表现诗词中描绘的情景。在學生进行创作之前,教师要设计好行文要求,明确练习的目的,并在学生完成后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对文本内涵的建构。

4.采用诗词评析教学法,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在“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节目中,节目组创新采用了“专业朗诵+文学赏析评述+演唱+鉴赏互动”的形式。其中文学赏析部分是由文化学者康震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将诗词相关背景和要点介绍给观众。康震在进行讲述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观众的兴趣也达到了最高点。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尝试借用这种方法,通过对诗词作品的背景介绍和尝试对其中感情进行描述刻画,进行场景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文学场景,产生对于诗词作品的好奇心,形成文化共情能力。

5.开设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除了在课堂当中进行诗词教学之外,还可以尝试通过实践活动等形式来组织开展教学。例如,学校方面可以组织学生社团,设计诗词活动,语文教师作为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吟诵、诗词配乐演唱等,或者办诗词推介会等,介绍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形式,打造新颖的活动项目。例如“经典咏流传”节目组就曾经邀请厦门六中合唱团参与节。合唱团采用阿卡贝拉形式演唱了《山居秋暝》等诗词,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此外,还可以进行诗词创作或改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品给出指导和点评,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古诗词阅读和创作实践。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吸收、借鉴、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不断进行教学资源扩充,来提高教学质量。“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古诗词类文化展演类节目,一经推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它的形式更为新颖、内容丰富度更高,同时更加贴合当下年轻化的文化环境,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元素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应当受到启发,将电视节目对古诗词的展现手法和宣传手段应用到教学课堂当中,这样可能会引起“化学反应”,引发文化哲思与学生需求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为学生提供新的文化感知场景。同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经典咏流传”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引用,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付华丽《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语文建设》2019年第9期。

[2] 孙宜君、张国涛《诗词融新乐 文化世代传——〈经典咏流传〉的艺术创新魅力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4期。

[3] 韩卫娟《故事永远生生不息——〈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叙事分析》,《中国电视》2018年第9期。

[4] 王斌、张丽敏《古诗词教学的内容重构与范式创新 ——以小学语文“山水诗词”研诗游学为例》,《语文建设》2021年第14期。

[5] 张兴龙《江南在何处?——从小学必背古诗词中的“江南”谈起》,《语文建设》2019年第6期。3B972743-3648-4BC7-95E8-DEA7F878E5C9

猜你喜欢

流传教学资源诗词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高祥杰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迎额头崩出的字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