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基于文化审美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思考
2022-06-01王勇
王勇
摘 要:初中美术教学应当将文化审美作为关键,尝试引入传统文化,形成文化价值体系,带动学生形成对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坚持“艺术审美+文化背景”教学机制,强化文化体验感知,提高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初中美术 传统文化 文化审美 体验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5.034
初中教育中美术教学作为重要的艺术学科,除了要教授书本当中的教材知识,还要为学生塑造艺术视野,使学生能够用艺术审美的眼光来欣赏世界。艺术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以文化作为养料,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思想源泉,其对于美术教学实际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教学应当充分以人文性质为核心,培养学生文化内涵,引领学生从文化角度进行美术的审美认知。
一、初中美术的文化教育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教学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导向,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化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近年来,初中美术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包括书法、国画、传统雕刻,甚至优秀的传统诗词等,这些文化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系统学习还是第一次。不过从国内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兴趣不高,大部分传统文化内容由于教学方式和展现形式限制,无法与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兴趣。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命脉和灵魂,而青年群体则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青年群体如果没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那么他们的思想便会在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当中遭到侵蚀,长此以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便会出现断层,而无法得到有效的继承。初中学生绝大多数为“05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大量的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对于传统文化内容了解较少,这种外部情况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创新教学来说十分不利,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来说,则是巨大的挑战。初中学科教学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通过积极主动地尝试寻找文化契合点的方式,找寻到教学创新突破的可能。初中美术作为重要的艺术审美教学,更要履行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任务,尝试将艺术审美与文化感知相互结合,来实现文化教学的创新。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1.美术课程标准解析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美术教学工作有详细具体的阐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应当着重关注文化生活,在文化生活背景中,引入知识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配合,其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更是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文化思维,能够从文化多样性出发,找寻美术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新课程标准还对美术课程教学中给予学生主动权、提供给学生创新空间提出了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组织开展教学创新工作,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2.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文化表达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在生活当中有着诸多表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一些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在接触感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文化理念,建立文化认知,尝试文化创新。对于初中美术教学来说,美术课程当中的“欣赏·评述”栏目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传统文化需要展示出自身的美学生命力,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关注,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本文认为,初中美术教学在传统文化融入的过程中,应当以“感知—实践”为基本策略,只有学生形成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尝试传统文化实践。因此教学中应当尽量规避以实践教学为导入的教学模式,其中如书法、绘画等艺术教学,虽然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但是如果學生并没有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没有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于传统文化美感的认知,学生在这类内容学习中,就只能感受到枯燥和乏味,无法形成文化观念,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文化教学效果。
3.建立文化欣赏为核心的教学导向
本文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尝试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应当以发挥美术审美能力为关键,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断发现传统文化本身的美感。“欣赏·评述”是美术教学中的重点栏目,目前初中美术教材当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十分广泛,让学生开阔了认知眼界。其中既包含艺术造型和不同类型绘画等艺术元素,也包含了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化思考。单纯的艺术形式往往不能够带给人以震撼,而辅以文化背景之后,利用文化故事进行内容展示,往往能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美术教学就应当以“审美元素+文化背景”的形式,增进学生的文化体验,感受美术作品创作背后的文化系统,感受到文化传承恒久的生命力。学生在欣赏文化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美学思维不断进行思考,不断进行分析,进而产生对于文化艺术之美的独到理解。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文化感受当中,他们才能够把握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够为了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感受,尝试参与文化实践,试图进行文化创新。
4.深化认知,整合民间美术资源
初中美术教材中收录了众多的美术作品,其中也蕴含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合理地利用美术教材,对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整合民间美术资源,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引导农村初中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培育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任务。
例如,在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方面,农村初中学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生活中保留有很多传统的民间手艺,如“剪纸”“捏糖人”“扎花”“皮影”等。教师可鼓励农村学生深入到生活实际中,在自己家附近寻找掌握民间技艺的手艺人,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尝试向其学习技艺。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我与民间美术间的故事”等主题活动,学生可展示自己做的手工艺品,也可讲解说明自己发现的民间工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在农村初中美术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深农村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理解。
三、初中美术传统文化体验教学设计
1.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文化场景
义务教育所面对的学生是所有学生,是每一个拥有受教育权利的学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对文化环境有所感知,因此在文化场景体验当中,学生更容易从自身生活经验和感受出发来进行文化感受。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有着对于文化和学习的不同理解,但同时他们也都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学习潜力,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传承的未来。美术教学应当给予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自由自护地进行美术内容的欣赏和评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有一视同仁、面向全体,提供文化场景,才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文化的体验感,增强他们对于文化的理解能力。
2.以美术教材为核心进行文化拓展
从目前的美术教材来看,其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相对较少,大部分传统文化内容浅尝辄止,并没有探寻到文化背景当中,与本文所希望建设的“美术审美+文化背景”教学模式之间并没有达到完全的契合。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进行文化内容的延伸,对现有的教材文化资源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使学生能够从文化背景的历史脉络当中,更为真实地感受文化,了解文化的发展情况,最终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时代到个人的文化艺术系统认知。
例如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單元《中国古典园林欣赏》,就是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美学的介绍。这一单元以典型的园林文化为对象,向学生介绍了古代生活场景。教材内容以“移步换景”为核心,对生活美学进行解析。该册教材主要从生活情趣和宜居生活为内涵,讲述了纹样生活、插画装饰画生活等内容。但是在园林介绍方面,更多停留在了园林艺术设计的表现技巧方面,对于园林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等文化境界和思想内涵介绍不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便可以尝试从文化思想层面进行解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两种意象的交互作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等精神内涵进行讲述,帮助学生从和谐共生的文化视角了解园林艺术。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前后景相互遮罩,来介绍中国文化对于意境美、含蓄美的追寻,使学生感受移步换景园林设计语言中“人在画中”的文化美感。
3.利用视听语言增强文化的直观体验
文化直观体验离不开环境的建构,如何在美术课堂上增强学生对于文化的体验,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与自己距离较远的传统文化,是课堂教学创新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开始应用到课堂中。同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本身的审美情趣来源于视觉体验,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美术风貌,增强美术的感官信息,使美术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当中,可以尝试结合教材内容,引入更为丰富的影视节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感受文化内涵,体会文化之美。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中国古代美术名作》就是以中国美术文化为内容的,教材当中介绍了大量的国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其中国画对于学生的视觉冲击力最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或网络社交环境中,或多或少了解或观察过国画,对于国画内容并不陌生。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国画背后蕴含的文化思考加以感受和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与国画内容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进行辅助教学。例如中央电视台曾经制作播出的“国家宝藏”栏目,就曾系统介绍了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节目通过前世今生的故事讲述和舞台美术,将《千里江山图》的绘画艺术特征和其背后创作者王希孟的历史故事,以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在社会上引发轰动的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社会文化讨论。这种新颖的文化介绍形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视听语言的融合也更具临场感,能够带动学生迅速进入到美术艺术的文化场景当中,感受文化精神影响下的绘画创作,更深层次地理解美术艺术,感受美术文化精髓。
4.持续推进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动力源泉。纵观历史,传统文化都是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文化精神来进行文化创新的,使文化具有适应时代的能力。在新时代,传统文化同样有着创新的价值和可能,需要由人来推动文化不断创新和改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当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教学的开展应当将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缺少了创新,文化生命便不复存在。缺少了创新精神,文化发展便没有了动力。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其他学科的发明创造不同,文化艺术的创新更多是从内在否文化价值的解构和重塑出发,凸显人文气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将美术的文化感受作为前提,利用美术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感受美术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不同视角,进行不同的文化解析,形成文化认知。
为了实现文化层面的创新,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广阔的文化思考环境,学生在形成了对于美术背后的文化艺术理解之后,可以通过融入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文化分析,尝试找寻出哪些文化内容与现实社会发展彼此之间相互适应,又有哪些文化内容在发展当中逐渐不适于当前社会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基于某一个具体的美术话题展开讨论交流,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尝试寻找艺术突破口,找寻到文化创新的路径。
四、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的要点
1.注重知识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文化知识内容能否起到文化渗透的作用,能否在学生群体当中产生强烈的影响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化内容的筛选,要结合教材内容与文化背景之间是否能够紧密结合,进行文化资源判断。文化资源的选择不能过于生僻,而应尽可能地选择贴合教学、学生较为熟悉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避免学生产生疑虑和困扰。
2.融入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本文提出要注重文化感知,并不是放弃艺术创作的实践。艺术文化实践要建立在感受和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不能没有铺垫地要求学生参与到书法、绘画创作之中。教师可以利用前期的教学铺垫来帮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了解文化对于身心的塑造作用,从文化感受当中获得美的体验。再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展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尝试的方式,体验文化创造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生命力,感受深层次的文化信念和感情。
3.注重文化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并不是要一味地吸收,传统文化当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糟粕,不加区分,便会使这些糟粕内容融入教学,影响学生价值观。教师要从文化信念角度出发,立足于文化传承,对各类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将文化糟粕剔除出去。例如此前“国学”教育当中较为知名的《弟子规》,按现代社会的标准,其中不少内容属于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的封建思想文化糟粕,既缺少正向的文化价值引领,也缺少传统文化优良的传承。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化资源的甄别,将这类文化“垃圾”扫除出去。
参考文献:
[1] 刘凯《依托本土资源开展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以〈绚丽的少数民族美术文化宝藏〉教学设计为例》,《广西教育》2020年第41期。
[2] 兰岗《勇于探索追求完善——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及地方优秀美术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第6期。
[3] 徐特艺《探究工艺美术品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发展措施》,《读天下(综合)》202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