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2-06-01燕林彬

关键词:化学传统文化

燕林彬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能够引起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起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传统文化知识的渗入不仅仅体现在化学课堂中,在化学课当中进行渗透,二者之间能够密切联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有必要开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让学生们意识到化学知识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初中化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 传统文化 结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5.029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悠久,历史上我国古人总结出许多的化学知识,教师需要将这些传统的化学知识与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为学生们讲述,让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底蕴。化学这门学科应用在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将会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化学知识进行结合,能够为学生们拓宽学习范围,增长学生的见识。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资源受到局限

化学这门课程给学生们带来的知识十分的广阔,但是由于课本的限制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限制,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十分有限。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化学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只能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学生们在自己预习过课本以后,会觉得课本上的知识枯燥无味,而教师讲课的过程也乏善可陈。如果教师善于利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这一教学策略,就会为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十分广泛,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们补充额外的知识。

2.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挥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关注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而在目前的化学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在整节课上单方面向学生们灌输应该学习和接受的知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而是要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打造化学知识体系,成为真正能学懂化学的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挥,才是教授化学知识最好的途径,这样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3.与实际生活没有密切联系

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将化学知识进行清晰梳理和分析,则会导致学生在接受这一方面的知识时有一种囫囵吞枣的感觉。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学以致用,教师需要将化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和运用,意识到学习化学知识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化学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畅想,学生或许能够在化学方面,不断进行深入学习,为日后将化学与生活更密切地联系做了准备。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

化学教师如果能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就将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增添新的色彩,同时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化学。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注意力不会“跑偏”,而始终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重点。化学这门课充满了趣味性,也充满了可操作性,教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学生带来更多可操作的化学实验。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不断的探索,才能够发现化学的奥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对化学知识的渴求欲望,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能够进行深入探索,化学成绩的提高就是必然的结果。

2.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为学生们在化学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是将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转变的有价值的教学创新。在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中,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新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会在教育渗透的过程中体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符合新《课标》对学生实行“双减”的教育任务,能够让学生在受到知识教育的同时得到身心素质的全面培养。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不再要求教师把对学生的智力培养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求教育能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德育,保障学生有良好的人格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并提升自身能力,让学习成为学生今后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化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穿插进行传统文化的德育,可以让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3.与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化学知识进行穿插教育,会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这样会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会让学生们有一种亲身体会的感觉,学生在学习时会融入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在讲解每一课的内容时,应提前为学生们准备好丰富有趣的教案,并将这些教案与传统文化知识和化学知识进行联系,为学生们带来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储备。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热情,他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将才会持续而深入;在不久的将来,在化学这门学科上才会取得非同凡响的成绩。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化并未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忽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应该努力钻研课本,不斷挖掘化学知识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的情感,我国许多化学家都有着浓烈的爱国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解九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节《海水制碱》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侯德榜的事迹,来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家的爱国情怀。在20个世纪40年代,我国制碱普遍利用索尔维制碱法,食盐的利用率并不高。为了降低制碱的成本,侯德榜远赴德国考察,想要购买盐利用率极高的察安制碱法。然而,当时德国与日本暗中勾结,向侯德榜提出辱国条件。侯德榜中止了谈判,为了提高原料利用率并减少废物产出率,他想到了将索尔维制碱法和合成氨法结合起来的办法。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进行了五百多次试验,分析了两千多个样品,终于成功发明新的制碱方法——联合制碱法。至今,联合制碱仍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制碱方法,侯德榜凭借自己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向侯德榜先生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赤诚的爱国之心,收到爱国主义教育。

2.在化学教育中渗透文化自信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一些部分知识可以与培养文化自信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发掘这些内容,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伟大。近代实验化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炼丹术,一些古籍中记载了很多制药炼丹的知识,其中包含了许多化学知识和原理。在古代,丹砂被列为炼丹材料中的“上品第一”,是古代炼丹术最早选择的重要药物材料。丹砂炼汞,和汞、硫化合而还为丹砂,实际上是化学中的还原和氧化反应。其中涉及的化学实验操作如蒸馏、研磨、灼烧、升华等,都为现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教师在讲解鲁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给学生讲解氢氧化钠可用于造纸的过程中。从这一知识点出发,为学生讲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造纸术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蔡伦在原有的造纸术的基础上做出改进,使得原本不能用来写字的纸张可以用来写字,又使得纸张可以以廉价的方式大批生产。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发明的智慧与伟大,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诗词文化

诗词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诗词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多古代诗句,都包含了化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将脍炙人口的诗句与化学知识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鲁教版九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用《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的区别。

诗的首句,描述石灰是“千锤万凿”从深山中开采出的,因为其中没有新的物质产生,所以是物理反应。而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因为要经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所以采石灰非常艰难,表明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动荡。

第二句中提到焚烧石灰,其中体现的化学知识点是:石灰石在高温的锻造下产生二氧化碳和氧化钙。而诗句体现的的思想感情是: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要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本心。

诗的第三句中提到将石灰打磨成石灰粉,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思想感情,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诗词中描写的现象属于物理反应。而在这句中,作者本意是描写石灰的颜色,意在表达自己立志要做清白的人。

像这样,通过将古诗带入初中化学课堂,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化学的完美结合,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得到集中,利用诗词的深厚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4.化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因为化学这门学科具有严谨性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方式引领学生将化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运用于生活,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应该注意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比如,每年我们都要过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里可以看到烟花,而烟花绚丽的背后,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被人体吸入后会给人体带来危害,威胁到环境。如此,通过传统节日,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理解化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采取正确的教学措施,让学生明白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充分发挥化学知识的作用。

再如,在讲鲁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水常见的水的三种状态——云、雨、雪,来使学生明白水的气态,液态与固态。在课堂上播放大自然中水循环的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水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形态的变化。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合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枯燥的化学理论知识时,心灵得到启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科技不断发展的背后,是人类大肆破坏环境资源,至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积极关注的问题。其实,化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与环保相关,特别是在化学实验中,一些实验所用的化学试剂,如果不经过恰当处理的话,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应该该教育学生将废弃的化学试剂合理进行处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环境污染物进行观察的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环境中的污染物,再测量其ph值,作为化学实验的材料。这样的方式,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

例如,教师在讲解鲁教版九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时,在课堂的开始前,通过用PPT展示因为二氧化碳逐年增多,地球发生的变化。在PPT中,可以插入关于全球变暖而导致的冰山融化、北极熊居无定所而数量急剧减少的视频。通过直观的画面与声音,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过度排挡二氧化碳的危害,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学科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时,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确保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灌输。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上渗透的可行性,要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蒋新瑜《说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新课程》2021年第33期。

[2] 张超《传统文化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西南大学2020年。

[3] 冯丽《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學》,《新课程》2020年第6期。

[4] 于防震《论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考试周刊》2018年第74期。

猜你喜欢

化学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少年力斗传统
奇妙的化学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