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与融合
2022-06-01薛杰
薛杰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注重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教师需要对历史教材文化内容进行挖掘和优化,强化文化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利用文化环境的影响塑造作用,带动学生的文化参与热情,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初中历史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5.026
近年来,国家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调在社会各个领域弘扬传承传统文化。2014年相关部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利用传统文化提升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带动学生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触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在众多学科当中,有着典型人文属性和历史属性,是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融入的重点学科,初中历史教学要善于从历史当中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将传统文化资源与历史背景之间进行相互融合,更加直观、自然地将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展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关注和求索。
一、传统文化与文化教育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这一文件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规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思考所形成的处事方法、美学追求、生活理念和道德观念。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也是文学、艺术、人文学术等方面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所除了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和历史特征,在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层面,表达了与众不同的历史内核,在历史传承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认知和文化境界。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传统文化价值、文化精神等与当今社会发展之间也有着较高的契合度,通过保存、学习、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全面推进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鼓励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信仰和价值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2.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除了以文化艺术作品等进行隐性传承之外,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必须建立在教育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育手段来实现显性的文化传承。相关部门基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构想,指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作用影响关系,明确了要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改革中的教学构想。教育领域应当全面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机制等多方面改革,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引入传统文化,搭建起文化育人的长效教学机制,带动传统文化学习环境的形成,培养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二、初中历史引入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初中学生受到多元文化冲击
多元化是当前社会环境中基本的文化态势,互联网、信息技术、多媒体在初中学生群体当中影响强烈,越来越多初中生通过这些途径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信息。网络环境中,文化信息良莠不齐,既有格调高雅、内涵深邃、具有“正能量”的文化资讯,同时也有浸染着消极悲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文化糟粕。初中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不足,缺少辨别能力,导致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认知。初中教育应当负起正本清源、整肃思想的教育重责。而在历史学科教学当中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可以不斷地培养学生的健全思维意识,激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感受到使命感,肩负起社会的重托。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新要求
《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教育的教学改革措施提出了建议,指出文化教育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结合,树立世界眼光,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量的历史信息、历史知识,与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高度重合,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教学重要资源,尝试以历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方法,来实现教育资源融合,加深学科教育的深度。
3.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希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学科进行了明确定义,要求历史学科教学要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其中。历史学科本身拥有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为人文价值、精神信仰和文化认同感等教育重点资源的融入创造了条件。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与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能够实对应,在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入过程中,历史学教师可以从挖掘本学科教学资源地角度出发,找寻到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之间的契合点,在保证学生拥有较高接受度的前提下,使传统文化能够以直观、全面、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避免照本宣科、说教式的文化教学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反感。
三、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的传统文化资源
1.传统思想
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传承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主流思想,一直影响今天的中国社会。初中历史教材当中有着大量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思想内容,教师可以在学科教学当中进行融合和拓展。
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学年的教材中,均有介绍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其中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主要涉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同时对诸子思想的传承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引入了百家争鸣、焚书坑儒以及罢黜百家等不同历史时间段内的思想发展情况;七年级下册教材主要对隋唐到清代的传统思想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主要介绍了科举取士和文字狱两种文化现象;八年级教材开始对近代史中思想文化进行介绍,主要包含严复的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以及改革开放前夕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思想解放等。这些思想体现着文化传承轨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文化教育方面的重点培养内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传统文化当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精神作为核心,开展家国情怀的教育工作。初中历史教学中所涉及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包含维护国家统一、敢于救亡图存、怀抱远大理想、为民族复兴做贡献等具体内涵。七年级教材中出现的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是中国古代史涉及爱国精神的部分;八年级教主要展现近现代爱国精神,包括虎门销烟、甲午海战、义和团爱国运动、抗美援朝、铁人王进喜、香港澳门回归等史实。通过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学生能够产生更为强烈的家国情怀,形成爱国主义信仰。
3.传统伦理道德
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影响还体现在传统伦理道德之上。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等思想,对于学生成长帮助巨大。通过学习传统美德,学生能够懂得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
七年级教材中涉及的传统伦理道德内容,主要有大禹治水、孔子有教无类、张骞出使西域、唐太宗虚心纳谏等;八年级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包含虎门销烟、戊戌六君子、西安事变、抗美援朝(最可爱的人)、两弹元勋等。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以通过多方面搜集资料,来塑造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为学生学习感受榜样人格提供帮助。
4.科技成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诞生了大量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创造发明。传统科技成果在今天社会发展中仍然有着重要价值,学生通过对科技成果的学习和了解,能形成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教材当中主要介绍的古代传统科技成果有:最早的水稻、青铜器、铁制农具,以及兵马俑、造纸术、古代医学、圆周率、京杭大运河、赵州桥、宋代瓷器、活字印刷术、航海指南针、火药、本草纲目等;八年级教材主要介绍了新式交通工具、通信工具以及“一五”计划等。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同一类型发明创造的中外对比,来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自信。
5.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瑰宝,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文化艺术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社会形态,能够带给人以审美和精神触动。初中历史教材当中涉及的文化艺术内容众多,大量内容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相关联。
七年级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主要有:半坡人彩陶、仓颉造字、甲骨文、儒家经典《论语》、史学巨著《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唐代的书法绘画、莫高窟壁画、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京剧等;八年级教材介绍了鲁迅、矛盾、巴金、郭沫若等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画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学科融合的方法,寻找教学创新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学科穿插中强化对于文化艺术内容的深度理解,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
四、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入传统文化的其他要求
1.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历史教材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现行教材主要为基础性教材,以广泛的适用性为前提进行内容编写,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以教材为基础,尝试对教材当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细节进行调整和优化。
首先,教师要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的奠基作用,尝试与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进行衔接。从以往教学情况来看,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古代史部分并不是教学重点,教师缺少对于古代史教学的关注,大部分古代史内容被一带而过。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古代史的重要性显著提高,同时古代史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部分。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初高中历史教学出现断层脱节,将古代史教学的地位进行提升,尝试以传统文化视角,开展文化式的教学。对于教材内容当中较为简略的文化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搜集文化资料如相关文物的影像等,进行知识展示等,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感知能力。
其次,初中历史可以尝试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现象,创新开发校本课程,利用校本课程挖掘学生身边的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在东北地区,学校就可以通过创编本地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比如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满族、朝鲜族文化风俗,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江浙地区则可以昆曲等文化艺术形式为基础,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更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
2.历史教师要磨炼传统文化教学技能
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庞杂,所涉及的文化类型众多,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师很难真正做到对所有的文化资源都烂熟于心。部分历史教师在以往的学习工作当中与传统文化接触较少,对于文化现象一知半解,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对各类历史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学生对于历史传统文化会产生误解。
为了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当认识到自身文化修养和文化知识储备的不足,尝试寻找学习提升途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校方面要建立起针对在职历史教师的培训机制,针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文化水平素养等开展培训。至于培训内容,除了要组织进行博物馆、文献档案馆的参观,帮助教师获取到更多“一手”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专门开展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讲座、研讨等,使教师能够在培训当中进行自我充能,在后续的教学工作当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3.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文化建设对于学生产生影响,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学生在文化感染中,自然而然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初中历史教学除了要在课堂之内开展教学工作,还需要尝试常规教学之外,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等来引导学生。
初中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来进行建设。精神文化层面,学校方面可以从校风校纪、办学理念、校徽、校歌等方面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从传统文化当中吸收养料,不断进行创新。例如学校可以将经典名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学生在学习中会对这个校训产生好奇,通过历史学习,最终了解到校训内容的出处,并尝试从《易经》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对儒家文化思想形成深层次理解。
其次,初中校园还需要从物质层面形成深远的文化影响。例如树立主题雕塑,利用历史文化故事展現、文化长廊等方式,带动学生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感受能力。学校方面还可以举办学“校牌匾书法竞赛”,组织学生进行书法创作,评选优秀的书法作品,将其挂在校门口,作为校园文化形象的展示窗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陈孙玉《论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教育界》 2020年第11期。
[2] 杨丽娜《初中语文课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策略研究》,沈阳师范大学 2019年。
[3] 张美华、贺千红《走进颐和园创造新德育——初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新课程研究》2009年第10期。
[4] 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