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初探
2022-06-01时志娓
时志娓
摘 要:语言和文化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说,文字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而文化又是文字语言的精髓。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英语言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教师在传递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髓渗透在内。当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重视,因此,如何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传递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原理,并且就其渗透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 精神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5.016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重新建设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热点话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快,西方文化的侵蚀使得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国人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现阶段,英语学科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导致我国教育界在教材的选择内容上,以及英语知识的教授方面,忽视了对于英语语言实用性的强调,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随着外语语言的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外国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社会中,这也导致“中国本土文化失语”的现象日益严重。而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教育界专家以及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21世纪经济建设的新时代,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使国家在未来取得辉煌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我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英语化表达和国际化表达无疑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中国教育领域中,尤其是英语教学课堂中引入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精髓,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对于中华优质传统文化的渗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英语教师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而小学阶段作为英语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于中华文化的传统渗透无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理和作用
(一)顺应理论原理
“顺应理论”主要是强调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语言与交流的目的、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语言交际对象之间是否一致。著名语言学家为索尔仑认为,在规定空间的交际范围内,交际对象之间所使用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对不同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而语言使用者在空间范围内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其实与语言的变异性、语言的沟通性和顺应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语言的顺应性特征是语言使用者选择语言的核心标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会根据当下的语言环境以及交际背景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从而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顺应理论其实就是以语言的顺应性为基础核心,从语言关系的顺应性、语言结构的顺应性、语言动态表达的顺应性以及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顺应周边环境的意识这四个方面来描述和阐释原使用者选择语言的一种现象。
(二)顺应理论对于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启示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来看,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顺应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了英语言在中国所处的交际环境,顺应了语言使用者的实际使用需求。语言使用者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被社会中的相关规定约束和制约着。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跨国贸易也逐渐增多,这为语言使用者带来了更多使用国际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创造了语言使用者采用英语交流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在英语语言使用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优质文化精髓的渗透就显得更加重要。英语言体系与汉语言体系原本就截然不同,二者背后的文化背景差异性较大,因此,英语语言的使用者在对语言进行选择、对文化发展背景进行顺应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文化失语的现象出现,应该在英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本土文化精髓的渗透和传递。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本土文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渗透中华本土传统优秀文化,首先应该要注重顺应学生当前所处的语言交流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找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切入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趣味十足且又接近现实生活的语言情境中更好地使用英语,意识到英语的实用价值。而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语言的使用者不仅包括了学生,同时还包括了教师。而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阅歷及基础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能够在课堂上根据实际的语言情景进行中英文语言切换,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熟悉汉语的英语化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好地渗透中华传统优质文化。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了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能够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作为教育切入点,设置更加多元化和趣味性的语言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言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动态反应及时且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这也更好地体现出了顺应理论中语言应用的动态顺应性特征。
二、小学英语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从现阶段来看,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语知识,同时也是要培养文化交际能力,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确保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断的融合和渗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核心素养。另外,小学生的生理年龄比较小,学习英语知识比较困难。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发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培养其国家意识,为今后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诸多领域过度注重对外国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却少之又少。这造成许多学生对外国的文化节日很了解,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不太了解。教育工作者如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重视,可能会使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英语教师更要主动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职责,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国的影响力之大,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才能去主动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粹一代代传承下去。
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教育部门采取的措施
如果在英语言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单边文化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对于本土文化价值的渗透,就会导致教学完全成为一种变相的文化侵略,无法达到中英文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在国际中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而中华文化向来海纳百川,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引入英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还应该重视语言教学过程中对于本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用外国的语言文化表达出中华传统文化,发挥英語的作用和价值,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中华文化做好准备,而这也是我国教师所肩负的教育责任和使命。
通过上文分析的顺应理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我们不难看出,语言使用者必须要顺应当前所处的语言环境,对所要使用的语言进行选择和应用。因此,从发展的全局上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给英语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运用英语,将中华文化表达出来。当前,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国家更加重视对于传统国学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尤其是近年来,已经在语文考试中增加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国家对于国学文化的重视,体现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国家需要通过教育政策进行宣传和推动,使广大教师充分认知英语文化对于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还应该在英语教材中增加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的渗透和累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以及能力。
(二)学校方面采取的措施
我国各中小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重视培养学生的跨语言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加强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注重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首先,学校应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部门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方针。其次,学校可以通过英语教研活动搭建起教育研究平台,倡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寻求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个人的文化传播意识。例如,学校组织教研活动,可以将英语教师集合起来,通过听国学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之后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将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总结出来,引入到英语教育教学课堂中。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小学英语教师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使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
英语教师个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和传递。近年来,为响应国家相关部门鼓励中小学教育阶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对于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重视,但是想要真正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得下一番苦心思。
首先,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重视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打下基础。其次,教师还应该从实践出发,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入点,使英语课堂的文化渗透更加高效。使用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使用者经常不断地、有意无意地选择语言的过程。而语言使用者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则基于语言使用者自身所处的语境以及个人习惯,这也正体现了语言教学中的顺应理论。语言选择的顺应性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语言的选择不仅要顺应当下的语境,同时语境也可能会反向顺应语言,或出现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顺应的局面。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英语教师应该深度挖掘英语教材,以英语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作为核心,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极地为学生积创造出相应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所处的语境和所采用的语言之间能够相互配合。
1.挖掘教材内容,对比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中,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以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为基础,实现对新知识的探究和体验,顺应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发展状况。同时还应该使语言顺应语言环境,为学生创造与所学内容相匹配的语言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五年级教材下册Unit 6中《In the kitchen》这节课,文章中出现了美国人一日三餐中常吃的食物,如Hamburger、Sandwich、Fish、Chicken、Beef等;而在学习“Chinese Holiday”这一单元时,学生会读到文章中出现的中国传统的食物如Dumplings、Noodles、Moon cake等。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单词整合到一起,然后让学生按照中西方对事物食物进行分类。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者(如孔子)和西方文艺文化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等等,关联并拓展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通过创设有趣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始终是局限于书本的教学,想让学生真正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认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就应该采用活动创设的形式,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语言其实是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一体性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肩负着特殊的作用和使命。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探究文化和学习文化的一种工具,人类也应该在了解和应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传播文化。如果语言的学习仅仅是为了日常的交流表达,那么,英语学习将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华文化,在增强学生语感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实际运用的感悟。
例如,可以在英语教学课堂中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当鼓声落下之后,对接到花朵的同学进行提问:“What do you do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被抽到的学生也应该用所学英语知识组织语言进行回答。如:“I watch lion dance and eat dumpling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采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还能将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用英语言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地对外国语言进行灌输和导入,而应该在英语言教学体系中适当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使得英语能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和传播的工具,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扬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博《小学英语教学中本土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教育》,《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15期。
[2] 李秀《小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3] 覃静《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教育观察》2019年第8期。
[4] 罗岚、潘舒婷、罗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策略》,《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7期。
[5] 景嫣《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以绘本TheOldDragonHasNineSons为例》,《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