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创设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2-06-01陈小爱
陈小爱
摘 要:数学的发展历史是生产力不断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数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文化与其他文化内容共同奏响了传统文化的华美乐章。但是纵览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并未采用多种方式来深度发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因子,数学更像是一门技艺,学生只是学习数学公式,而后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枯燥乏味。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文论述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意义,简要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开展方式,以期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5.0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载风雨依旧屹立于世界的灵魂支撑,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凝聚一代代先辈的心血,蕴含着古达人民的智慧。在现代教育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形成深刻认识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借助传统文化优化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认识数学的魅力与乐趣,从而提高对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推动学生在现阶段下的发展。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1.教学重点不清晰
在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但是现阶段下教师普遍注重让学生掌握应对考试的方法,并以此作为主要教学目的,而不是让学生实现自身思维能力的完善。这就使得学生非常容易在题海训练当中滑向主观意识的迷失,导致他们对于学习方式的认知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传统文化为辅助,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看法,不断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这个职业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义务,在传统文化主导下的数学课堂当中,教师要在文化渗透的前提下,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的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明晰整个教学计划,从而不断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成绩。
2.教学模式呆板
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程的开展。目前,大部分教师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千篇一律,不注重各个教学因素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的应用。事实上,小学是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认知方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時期,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式以及开展课程的范围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有着直观的影响。为此,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上不能死板单一,需要在不限制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下,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课堂开展的质量。
3.课堂氛围沉闷
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和智力都不够成熟,所以教师不去优化课堂氛围、调整开展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违背新课程改革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号召。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兴趣为饵的前提下,有效保证数学课堂的效率,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另外,在当前的数学课堂当中,学生对教师表现得过分畏惧,虽然在某种角度上来讲这方便了对班级纪律方面的管理,但教师形象的过分严厉却导致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不畅通。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个现状,以传统文化为引,并进一步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不断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实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当今我国社会面临着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在影视剧中屡屡出现历史知识“张冠李戴”的情况,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在这一方面急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
从小学数学教材来说,虽然它很少直接编写传统文化内容,但其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与传统文化之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结合数学课程特点,对其背后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中不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课程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人文教育发展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日渐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传统文化似乎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如果将目光聚焦于更深的层次,在课程中持续性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则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
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培育是核心素养培育中有关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以及综合能力的人才。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只有冷冰冰的数字,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运用相关知识来理解问题的要求,可以更好地做到对问题进行探索。因此,在当前阶段,传统文化教育与数学学习有着内在的互补性,两者的渗透和融合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学习是对学生数字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的考察,但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将带来数学课堂崭新的表现形式,改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思考视角,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必将带动着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成长,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数学课程的建设指明了建设方向。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合策略
1.营造教学情境,提供文化素材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渗透,就要让学生主动在数学课堂上有表达的愿望与机会。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渗透环节需要经历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即学生先要学习掌握一些知识,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加工之后,再以传统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表达,要能够展示自己所学习的东西,学生需要得到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肯定;或者针对传统文化渗透中产生的知识疑问,通过与其他学生的积极交流来解决疑问。教师在课程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素材,要确保传统文化能够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让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教师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为学生提供素材和工具上。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营造学习情境,因为在情境中,既有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又有帮助学生理解的工具,也就是情境,学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思考和探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下的数学知识内容。例如,在讲解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围绕我国古代名言“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来为学生创设情景,这样分数的性质与意义就能够被学生理解。知识可以融入情境中,学生则能够在情境中去建构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完成对于素材的学习与加工,产生表达意愿。
2.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参与兴趣
正如上文所述,教师要通过情境教学等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基础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在现阶段下的思考能力,由学生自行完成新知构建,成为其学习的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激发学生表达的勇气。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过于严肃,教学措施不甚合乎情理,导致学生对教师和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存在畏惧感。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联系传统文化,不断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制造明显的机会,去鼓励学生表达,从而让学生实现对于学习的有效参与。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传统数学的发展历史。当代小学生生活在西方思想浪潮影响的大环境下,容易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而且缺乏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由于教师教学过于严厉,更是导致这一情况日趋严重。所以教师在课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九章算术》等中国数学古籍,《九章算术》中的数学知识分成了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九个部分,所以书名为“九章”算术,这些知识在当时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会对书中的九个部分有着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问,用幽默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他们主动表达;其次,在面对学生表达时,教师要表现出适当的宽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发言。
3.引导学生实践,理解传统文化
数学是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古代社会中有着大量应用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育理念来看,数学教学不应该总是局限于课堂,而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享受学习的乐趣,自身体会学习效果。那么在这一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教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就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学习“测量”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古代测量工具、方法和知识进行探究,随后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各种测量和面积计算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组内分工,随时参与到各个小组的交流中去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表达交流,提醒学生既要努力表达好自己的想法,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是如何表达的、表达了什么。情境学习任务完成后,在与学生共同总结和评价时,教师要将表达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表达成果以及取得的进步表示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今后继续积极参与,赋予学生提升自身表达能力的信心。
4.结合实际工具,体会传统文化
在小学计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历史上的经典算法,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数学传统下产生的不同的算法,对算法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教“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可出示算盘并介绍:“今天有一位好帮手来助力大家的计算。和我们经常使用的计算机很像,可以说他是计算机的祖宗。同学们认识吗?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于计算的工具,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它的本领可大了!在古代,许多工程建筑都是靠着珠算的规划来逐渐完成的,伴随着我们中华文明的成长。”当学生被算盘深深吸引之后,让学生在算盘的帮助下进行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学生学会用算盘计算后,教师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可真厉害!刚才你们的算法,在古书上就记载了这么一句口诀:八去二进一。你们懂这句口诀什么意思吗?”最后,让学生将珠算等算法进行比较。这时,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的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珠算,引导他们经历、体验传统数学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明晰算法,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很多教育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供教师发掘,在发掘当中教师也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培养,通过更加合理的方式来将传统文化展示給学生。在认识传统文化和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技能,还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改变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云、王海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47期。
[2] 牛锦萍《小学德育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44期。
[3] 唐筑《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策略》,《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2021年。
[4] 杨蓓《中国传统数学文化在小学课堂的传承与实施》,《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1年。
[5] 付倩倩《例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1年。
[6] 王颢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年。
[7] 张冰云《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初探》,《广东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学术成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