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
2022-06-01李菲菲
李菲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其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应该受到更多重视。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教育理念陈旧,思维培养方式固化;教学模式古板,创新思维培养缺乏引导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够为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问题;对策
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及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背景,实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现代化,其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思维的培养,即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科教兴国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教学模式古旧等问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未能得到落实。小学作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和研究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对于提升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素养有着重要实践意义。本文将从创新思维培养的意义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进行探究,通过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改进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思维培养方式固化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围绕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和中心思想来进行讲授,却忽略了课文文本的内在意义和情感价值,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活力、单一乏味,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学生的思想被禁锢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机械性的强行将知识塞进脑袋,而不是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容易造成“记得慢、忘得快”的后果,既没有效率,还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些老师对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给出了作答模板,这样不断将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作答思想与答题方式完全束缚在模板里,固化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能力强,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若仅以学习成绩要求他们,可能使他们形成绝对化思维,忘记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僵化,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模式古板,缺乏创新思维培养引导
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喜欢采用填鸭式教学,只顾在讲台上进行灌输,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多偏向于知识型和理解型提问,多基于课文本身,答案只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进行分析即可。一问一答的模式也同样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以及个性化发展。一些教师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只是在台下被动地听,这就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压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完全依循教师的教学步骤及方式学习。还有一些教师采取过强的主导型的教学模式,不容许学生的提问和质疑,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失去了质疑的能力的同时,也就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
(一)开展启发式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要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的突出问题,首先教师应该从教学方式上作出有力的改变。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严肃以及沉闷的课堂氛围,开展启发式教学,营造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真欣赏文学作品,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勇敢地公开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释放。比如,教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独特思考。教师提问后,要学会聆听,不要随便打断学生发言,学生回答后,要用鼓励的语言方式进行评价和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答不上来,或者回答的有偏差时,教师应该有耐心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告诉他们可以采用不同思维方式来解决,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时利用追问、转问等方式,把问题变成几个比较简单的、具有层次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此外,语文课堂也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提升趣味性。方法有很多,比如直观法,适合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图画法,适合用来让学生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表演法,适用于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和人物感情的理解;多媒体操作法,则能够让学生系统地理解课文。此外,在导入新课与简介新课时,教师适合使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授词语和生字时,教师可以使用歇后语和谜语来进行引导学生。甚至教师独特的形体动作设计,都可以增加学生的新奇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
(二)提升教學互动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的教师的教,也不是单纯由学生完成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参与。学习某个故事时,可以开展对主人公形象分析讨论活动。教师给出选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切磋观点,迸发出更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教师关注留意,旁听学生们的讨论情况,以及时提供帮助和督促、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各组派代表进行观点总结,有不同观点可以质疑。这种质疑和解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只要学生能把相关问题提出来,并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就等于逐步把课文内容吃透。在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生都能从这些不同的观点与方法中获得启发,并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消除害怕与别人交流、交往的心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相互之间也实现了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提升学生语言理解、思维及创新能力等。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想象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着教育理念陈旧,思维培养方式固化;教学模式古板,缺乏创新思维培养引导等问题。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需要通过开展启发式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教学互动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等对策,以期改进教学观念及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