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分析

2022-06-01张卓一

学理论·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哈贝马斯

张卓一

摘 要:哈贝马斯通过提出交往行动理论去解决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带来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进入数字时代后,数字系统对数字生活世界的入侵导致数据殖民化和数字异化,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分析数字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现象,并根据哈贝马斯提出的摆脱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推动交往理性的合理化路径,尝试为数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找到合理出路。

关键词: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殖民化;数字生活世界殖民化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4-0047-03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继续坚持和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其中生活世界理论是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困境以及合理化出路的思考,对分析当今数字生活世界中数字交往主体遭受到的数字殖民化和数字异化的现象,以及建构数字生活世界合理化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活世界与数字生活世界

(一)生活世界

在西方社会中,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盛行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缺乏思想和精神的氛围,因此,技术理性批判是西方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主要的内涵之一,许多代表人物都对技术理性进行了批判。哈贝马斯不同于以往对社会的直接批判,而是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社会批判理论本身的合法性问题上,在批判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的同时,还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提出的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交往行动理论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哈贝马斯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主要受到了胡塞尔和舒茨的影响,生活世界的核心是生活世界的文化功能和属性。生活世界不同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它包含了主体之间一切的交往行为。哈贝马斯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是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阐述交往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分为文化、社会和个性三种结构。这是哈贝马斯从总体上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生活世界的划分也是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理想结构的向往。在文化层面中,文化作为知识储存,是交往者在交往时已经掌握的背景信息,沟通交往的主体才能达到相互理解的状态。同时人们之间的沟通不单单只依赖文化,也在不断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更新自身的文化知识。在社会层面中,主要是指社会规范和秩序,是交往主体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在个性层面中,个性是指交往主体在交往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同一性,从而在交往和沟通中达到社会教化的效果,能够让自我的观念进行重新建构。生活世界的三种结构相互联系、彼此交融,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交往世界。

(二)数字生活世界

数字生活世界主要是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信息的互联互通,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在互联网建构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往行为。数字技术所开创的数字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并不相同,数字生活世界是现实生活世界在功能上的延伸和时空上的拓展。在数字生活世界中人们的交往行为来源于现实,同时也表现现实生活世界数字化的特征。数字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并不等同,也不完全相反,而是一种彼此交融的关系。

数字生活世界同样具有文化、社会和个性三种基本结构。在数字生活世界中,文化作为人们在使用数字媒介交往过程中的知识储备,是数字文化的背景。交往主体在数字生活世界沟通的过程中创造新的文化和知识,例如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社会则作为交往主体在使用数字媒介时应遵循的规范和秩序,人们总是在数字媒介内部的规范下进行交往和沟通,如遵守数字平台的规范、遵守法律和基本准则等。个性则是交往主体在数字时代交往下发挥能动性和同一性的过程,在数字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展现自己的社交动态,进而表达主体本身的个性化过程,如发朋友圈、发微博等更新自身的动态。数字生活世界也是文化、社会和个性的统一,在数字交往过程中,数字交往主体兼具社会属性与数字属性。在数字生活世界中,交往主体可以逃避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特征,营造出一个崭新的形象。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交往行为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世界境域。”[1]194尽管在数字世界中主体可以尽情地建构自我,但归根结底数字主体还是要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与基础。

二、生活世界与数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一)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主体之间进行交往的世界,但它同样会遭遇困境和问题。他提出现代社会是由“系统和生活世界”的二元架构形成的,从交往理性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困境。系统遵循工具理性的原则,是一种合目的性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国家等制度领域,是人们进行物质再生产遵循的准则。生活世界则与系统的概念相反,遵循交往理性的原则,主要通过交往主体之间交往和沟通行为展开,是人们进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

哈贝马斯认为在社会发展初期,生活世界与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并未从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中逐渐开始分化出经济制度系统、政治制度系统、法律制度系统等,系统逐渐从系统—生活世界的整体中脱离出来,生活世界从整体性、包容性的统一体分化为单独的社会文化。“与一种很少区别的社会体系最初共处的生活世界,越来越多地下降为一种与其他下属体系并行的一种下属体系。在这里,体系机制越来越脱离社会结构,即脱离社会统一借以进行的社会结构。”[1]206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系统与生活世界相分离的状况。哈贝马斯认为系统与生活世界相分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具有进步意义。但问题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制造出更多的物质商品,刺激人们的消费,牟取高额的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社会陷入了对物质、金钱和权力的过分追捧和崇拜,具有了拜物教的性质,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生活世界被系统所支配。这与马克思所强调的商品拜物教与异化理论较为相似,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产品反过来成为束缚和支配人的工具。由此看出,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状态,哈贝马斯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7A57609E-98F3-4295-9086-EB8F503096EF

(二)数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呈现出一种殖民化的状态。当前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生活世界同样被系统所入侵,数字生活世界也呈现出一种殖民化的状态。基于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三种分类,将从文化、社会、个性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数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现象。

1.数字生活世界的文化方面

德国现象学家黑尔德曾指出:“生活世界从根本上讲就是文化。”[2]203进入信息时代后,资本主义以技术化与数字化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资本主义由此进入了数字资本主义时期。在数字资本主义下营造出一种虚拟化、虚假化的数字文化背景,交往主体在数字生活世界中交往完全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世界的权力和地位的束缚,在所谓的平等、自由、民主的数字生活世界中重建自身的主体性,实现“真正的自我”。在数字资本主义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已经失去了本身原有的服务于人的文化属性,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了工具理性的特征。数字技术的文化价值已经被经济价值所取代,“数字文化是资本增值的一种主动的文化策略。”[3]2数字资本主义企业通过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吸引大量的用户进入数字资本主义的世界中,用户为数字资本主义企业进行无酬的数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掌握了全部的社会生活。而且人们对于被剥削的状态不自知,不自觉地去维护数字资本主义,而不再去反抗它。

放眼全球数字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霸权、殖民霸权等强权政治对一些欠发达的国家进行数字文化侵略,并力图合法化其殖民行径,借助数字资本主义消解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与总体性。数字资本主义同一性的特点,在进入具有民族特点的国家和地区时,侵占了本地区的民族文化。

2.数字生活世界的社会方面

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数字生活世界的社会方面主要是指数字平台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和制度利用、限制及控制数字交往主体在数字平台上的各种行为。数字主体在使用数字平台前,第一步就是要注册账号,紧接着必须同意社交平台规定的隐私政策和使用条款,允许平台所有其使用数据,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否则将不能使用此数字平台。数字交往主体只有同意了条款内容才能正常使用数字平台,数字交往主体的在线时间、活跃状态、兴趣爱好等各种行为数据将会被数字平台记录下来,作为数字资本主义平台进行价值增殖的源泉。数字交往主体在数字交往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受到数字平台隐蔽的剥削,数字平台获得了监控和使用数字主体数据的各种权力。

数字平台从单一数据出发汇聚成商品化的大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准确分析出用户主体的行为习惯以及潜在的价值。例如,在数字社交平台上分享几张美食的照片,数字平台通过算法收集、链接和分析海量数字交往主体的数据点,将它与数字交往主体过去的数据、其数字人际关系的数据相匹配等一系列操作,就可以分析出用户主体的行为习惯,进而独家为你推送美食、饭店等一系列相关联的商品和广告等。“数字平台解决了资本主义固有的过度积累倾向,不是通过向外的空间扩张,而是通过将数字交往主体的生活世界数字化,由此作为自我的商品化表征变得可被认知。”[4]27-36

3.数字生活世界的个性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已经不止满足基本上生存需求,同时每个人还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交往和沟通与其他人产生联系。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通过互联网沟通彼此的感情。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提出“为了生存,人类不仅要填饱肚子,还必须步入社会关系、交往和结交朋友。将一个人与交往的社交网络隔离开来,最终会导致死亡或动物式的存在。”[5]335-336数字平台正是利用了交往主体的社交需求,表面上看交往主体与数字平台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交往主体是自愿并乐意使用社交平台进行交往,但实则是数字资本主义通过数字平台,掌握了交往主体需要通过数字平台进行交往的需求,因此数字平台使用价值具有了双重性:它为用户自身的社会需求和广告商的商业需求服务,于是就纳入到数字资本主义的逻辑生产体系中,无偿地为数字平台进行数字劳动,交往的自愿工作是从数字工作变成了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数字劳动。在此过程中,数字生活世界被异化。首先,数字交往主体与数字交往客体相异化。如果交往主体离开了数字平台,他们将会被孤立并在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次,数字交往主体与交往工具相异化。数字交往主体与数字平台之间存在对立,数字平台将数字主体的各种数据行为进行加工处理,纳入数字资本主义的逻辑体系之中,为数字资本主义进行价值增殖,人类所有的时间变成了被资本剥削的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再次,数字交往主体与交往行为相异化。数字交往主体在数字平台上产生的数据不是由数字主体自己掌握,而是被数字平台所操控和利用。最后,全部數字交往主体的交往关系被异化。交往原本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在数字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背后隐藏着数字资本主义增殖的逻辑,人与人的关系掩盖了物与物的关系,也可以称为“逆向拜物教”。“因此被异化的不仅是劳动过程,也是自我生产的过程,它包括人类创造力的商品化,即自我商品化过程。”[6]5在数字生活的个性方面,数字资本主义利用数字主体的交往属性,从而实现交往行为的商业化与价值增殖。

三、数字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合理出路

哈贝马斯提出应该要发挥语言学在交往过程中平等、协商的重要作用;强调生活世界内部交往行为需要确立规范的制度体系;保障交往主体在交往活动中能够平等、自由地参与交往活动,不受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哈贝马斯对交往理性的合理化建议,对于数字生活世界的建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公益性的数字领域

与现在的数字平台相比,公共数字领域具有平等、开放、自由等特点,它脱离了数字平台的资本主义的性质,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具有公益性的特征,面向所有的大众开放,每一个交往主体都可以在公共数字领域中进行分享、创作等各种活动,这就摆脱了为数字资本主义进行无酬数字劳动的剥削过程,从而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建立公益性的数字领域过程中,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联合大型的互联网企业,打造一个公共的数字领域,使数字领域具有公益属性。公益性数字领域将吸引数字交往主体聚集,并以此为空间开展批判性活动,也有助于提升数字交往主体的批判精神。

(二)强化对数字生活世界的监管

目前,数字平台侵占和私自使用数字交往主体的信息与数据的现象层出不穷,许多数字平台为了获得利益不择手段,将数字交往主体的信息和数据非法卖给广告公司、其他数字平台等,人们每天都会收到各种骚扰短信和电话等。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对数字平台的监管和约束,保护人们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此外,有些数字交往主体在数字平台上进行交往时也会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等,例如造谣、涉及国家机密、恶意攻击别人等行为,这需要国家和平台对数字交往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管和约束,营造出一种良好和谐的数字氛围。

(三)加强数字交往主体间的主体间性

哈贝马斯强调语言是交往主体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中介,在数字生活世界中,数字语言符号系统是数字交往行为的重要媒介。通过数字语言符号系统,数字交往主体可以实现有效沟通,达成共识与相互理解,从而实现有效与合理的沟通,更好地展现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立场,确立交往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主体性,交往主体也要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文化素养,在数字交往的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交往形象。同时交往主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主体间性,整个数字生活世界就变得更为和谐,交往主体之间不单单是赞成或反对的关系,而是变成了通过合理与有效的沟通,从而使各种社会问题能够更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2]黑尔德.世界现象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温旭.数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困境与合理化出路——以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为视角[J].理论月刊,2020(11).

[5]周延云,闫秀荣.数字劳动和卡尔·马克思——数字化时代国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6]姚建华.数字劳工:产消合一者和玩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7A57609E-98F3-4295-9086-EB8F503096EF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哈贝马斯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牺牲内向化的多维度解析——基于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解读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