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发展潜力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2-06-01呙锐张超黄萍

旅游纵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发展潜力空间分布

呙锐 张超 黄萍

摘 要:大熊猫国家公园丰富的气象景观资源有待开发,需要摸清不同地区气象旅游资源价值和发展情况。本文聚焦气象旅游资源的复合视角,结合旅游学、气象学知识,梳理气象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运用ArcGIS10.2、OpenGeoDA软件工具,以及熵值法和ESDA方法,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的30个县域进行气象旅游发展潜力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研究发现,气象旅游发展潜力与气象旅游的内生发展水平、外部环境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气象旅游发展潜力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的30个县域的气象旅游发展潜力整体呈现中偏上等水平;高潜力值县域对周边县域的气象旅游发展潜力辐射带动效应有限,各县域之间应加强联动合作。针对以上结论,为提高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县域的气象旅游发展潜力,尽早实现创建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世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域,提出规划建设、产品开发、扩大客源、提升气象旅游服务与加强基建等措施。

关键词: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发展潜力;空间分布

中圖分类号:P463;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展)国家公园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国家公园气象旅游资源评价及保护性开发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GJGY2019-ZD001);中国气象旅游发展研究院2020年度项目“国家公园旅游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研究”(2020H575)。

引言

气象条件与旅游活动息息相关,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气象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大熊猫国家公园地形条件和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明显,气象变化多样。能否将制约旅游活动多变的气象条件,变为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近年来旅游资源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关于气象旅游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聚焦于4个方面。一是关于气象旅游资源的概念,截至目前主要有气象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气象风景旅游资源等提法,但并未达成统一的观点[1-2]。二是气象景观的分类研究,冯新灵应用成因分类法将中国气象风景分为9类[3];杨尚英从发生学、外部形态、位置高度对名山气象景观进行了分类,按照8个因子分为ABC3个等级[4]。三是气象与旅游关系研究,李靖、黄萍从旅游气象资源、气候变化、气象预报、气象灾害4个方面阐述了气象与旅游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5]。Hojjatollah Yazdanpanah认为气候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气候舒适天数与气候趋势的变化,显而易见是旅游资源[6]。刘宇峰研究发现,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居民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更倾向于风景优美、气候适宜的休闲康养目的地[7]。四是气象服务在旅游中的应用,马蔷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气象服务的建设[8];陈亮等设计了海南省全域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并进行了实际应用[9];陈少波研究了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10]。

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研究始于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后,学术界主要聚焦其体制建设、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功能分区规划等热点问题,一是针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区域,学者们主张尽快实施统一管理,处理好国家公园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社区居民增收的关系[11-12];二是强调通过科学规划,引领大熊猫国家公园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实现对重点保护区严格保护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他功能区的作用,包括生态旅游功能的作用[13-15];三是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探究公众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体验感知和拥挤度的感知影响因素[16-17]。

一、研究区域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的国家公园,以保护大熊猫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目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我国的中纬度地区,跨越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涉及四川岷山片区、邛崃山-大小相岭片区、秦岭片区和白水江片区,共12个市(州)30个县(区),整合了各类自然保护区80余个。大熊猫国家公园森林面积为19 556 km2,森林覆盖率为72.07%;草地面积1 809 km2,以岷山片区的高山灌丛、草甸为主,占总面积的6.67%。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公园内山脉纵横,山高林密,地势情况复杂,形成多种小气候。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气象旅游资源、天气景观资源和气候景观资源,如云海、日出、雾凇、冰雪、松涛、彩林、避暑气候、空气清新气候等。

二、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构建预选与指标解释

气象旅游资源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等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可以为旅游活动开发利用产生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各种天气现象、气候条件及其衍生物。生态旅游背景下,开展气象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在对气象旅游进行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时要注意内生发展水平和外部发展环境。

1.气象旅游内生发展水平

气象旅游资源是发展气象旅游的基础,也是决定气象旅游发展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气象旅游发展潜力与气象旅游资源的价值、丰度、稳定性和感官性都有较强的相关性。

第一,气象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资源的科研和文化价值,以及资源的独特性。资源的科研和文化价值分别赋予系数5(高)、4(较高)、3(一般)、2(较低)、1(低)加权计算;资源的独特性则是根据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和代表性、著名性程度分别赋予系数5、4、3、2、1加权计算。

第二,气象旅游资源的丰度则是由气象旅游资源在固定区域内的种类、数量、景观规模和组合情况构成的。

第三,气象旅游资源的稳定性表现在气象景观的节律性、周期性、安全性3个方面,节律性是大自然的季节性变化带来的旅游活动淡旺季变化;周期性是指气象景观随着大气运动和季节变化在时空范围内的相对固定时间、地点的变化;安全性是指气象旅游资源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系数高低,主要考虑极端天气造成的危害,也包括观赏天气景观时的安全系数。C1FF0C1A-5727-4603-A204-CC5DB6166ACC

第四,气象旅游资源的感官性选取舒适度、吸引性、借景构景、意向朦胧4个方面。舒适度是根据我国目前现有的旅游气候舒适度测评指数:温湿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THI)、风寒指数(Wind Chill Index,WCI)、着衣指数(Index of Clothing,ICL)进行测评;吸引性是基于网络评价分析的气象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小;借景构景是指气象景观在一些背景和副景的陪衬下才能完成相映成趣的整个景观的构景综合体;意向朦胧是指游客对气象景观形成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联想。

2.气象旅游外部发展环境

山水风光条件、观赏的便利性和气象服务是气象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加快气象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山水风光条件选取旅游资源、景观的地理位置、可进入性和可开发利用程度4个指标。本文的旅游资源选取A级景区数和森林公园数为指标,A级景区数根据A级景区等级分别赋予系数5、4、3、2、1加權计算,森林公园数采用国家级乘以5加上省级乘以3加权计算;景观的地理位置则是考虑景观在固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置,与城镇村落的相对距离;可进入性是指到达景观地的外部交通体系和内部交通条件;可开发利用程度是考虑景观位于区域的核心区、缓冲区还是外围区。

其次,观赏的便利性选取气象景观观景设施与设备、旅游接待设施数和旅游厕所数为基础指标。其中,旅游接待设施数是指旅游饭店、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或乡村酒店,数据来源于携程酒店预订网络平台(本文所指的星级为携程用户打分的钻级),5、4、3钻级等级分别赋予3、2、1加权计算;旅游厕所数量以各地公布的最新数据为准。

再次,气象服务选取气象和旅游部门的合作程度、气象灾害预警监督系统、气象景观分析预测系统、气象信息发布传播渠道4个方面。气象和旅游部门合作程度主要是看二者之间是否有综合协调机制与监督机制,能跨部门解决问题,能统筹气象与旅游融合发展;气象灾害预警监督系统、气象景观分析预测系统的完善程度,能体现气象旅游发达程度;气象信息发布传播渠道越多,越有利于气象旅游的发展。

(二)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构建气象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1.熵值法

熵值法是通过熵值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和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运用熵值法是目前能做到的客观赋权的方法之一,具有准确与简便的优点。

2.空间探索性研究方法

空间探索性研究方法可以用来检验相邻单元是否与某一现象存在显著联系,这种分析方法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用来研究气象旅游发展潜力的全局整体相关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用来探究气象旅游发展潜力局部相关特征。

全局空间自相关公式:

3.数据来源及处理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县域统计年鉴》《政府工作年报》、百度地图、携程网站等,各指标权重采用熵值法获取。

三、结果分析

以2020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公式测算大熊猫国家公园30个县域单元气象旅游发展潜力及其子系统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发展潜力指数最高的是都江堰(0.806),最低是茂县(0.119)。从整体来看,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气象旅游发展潜力差异明显,有18个县(60%)的发展潜力低于平均值。

笔者通过对比变异系数发现,观赏的便利程度最高(0.967),其次是资源丰度(0.659),再次是气象服务(0.594)和山水风光条件(0.558),然后是资源价值(0.404),最后是资源感官程度(0.266)。

(一)气象旅游发展潜力空间等级分布格局特征

笔者运用ArcGIS10.2软件进行自然断点法分类,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县域气象旅游发展潜力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低水平(0.119 3~0.188 7)、较低水平(0.188 701~0.312 3)、中等水平(0.312 301~ 0.378 700)、较高水平(0.378 701~0.508 000)、高水平(0.508 001~0.857 000)(见表3)。

高水平仅有都江堰市,都江堰作为知名的旅游城市,距离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市区较近,客源市场较大;作为全国著名的避暑旅游城市,其舒适宜人的气候特征、优质的星级酒店和农家乐,以及基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旅游基础设施都为气象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力,也在一众县域中脱颖而出。

较高水平有九寨沟县、北川羌族自治州、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宝兴县共6个县域单元,占比20%。它们得益于良好的交通条件,为观赏气象旅游资源提供极大的便利;其中,九寨沟县拥有九寨沟-黄龙景区,自然资源独特,资源价值较高;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虽然在资源价值及丰度上略占劣势,但是依托广大的客源市场以及良好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色,与气象景色交相辉映,整体呈现较高的发展潜力。C1FF0C1A-5727-4603-A204-CC5DB6166ACC

中等水平有太白县、青川县、安州区、汶川县、洪雅县,占比16.7%。这部分县域的旅游资源价值和丰度处于中等水平,景区数量及品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的便利程度也存在与资源本身不匹配的状况,这是制约当地气象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较低水平有眉县、周至县、鄠邑区、洋县、武都区、平武县、松潘县、绵竹市、芦山县、天全县、石棉县,占比36.7%。其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发展潜力值占比最重的区域,经研究发现,这部分县域大部分是旅游资源水平不高,气象旅游资源数量少,或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旅游接待设施数量较少,高评分的酒店和农家乐数量也较少,这就制约了气象旅游的发展。

低水平有荥经县、什邡市、茂县、文县、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占比23.3%。其中,除了荥经县和什邡市,其余5个以前是贫困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虽然已脱贫摘帽,但是县域经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荥经县和什邡市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尚迟,资源开发较晚。以荥经县为例,坐拥多座观景大山,其中最为有名的是360°气象观景平台牛背山。但牛背山一直是未经统一开发的景区景点,直到2015才开始封山建设,但截至2021年9月,建设工期尚未完成。

综上所述,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发展潜力不均,且发展差异性显著,各地气象旅游资源的品质和观赏的便利程度是影响气象旅游发展潜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各地气象部门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较低,对于气象旅游的综合功能开发、气象服务建设都需要进行提升完善。

(二)气象旅游发展潜力空间分异特征

笔者借助ArcGIS10.2软件进行空间统计分析,计算得出大熊猫国家公园县域气象旅游发展潜力空间自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

MoranI的统计量为0.200 1,大于0,P值小于0.03,说明气象旅游发展潜力指数呈现97%的正相关性,即气象旅游发展潜力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聚集特征。

为了进一步探索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发展潜力局部自相关特征,本文运用了OpenGeoDA软件对其进行局部自相关测算,如表5所示。

气象旅游发展潜力高-高区域集中在都江堰、汶川县、崇州市3个县域,气象旅游发展潜力较高,与周边的县域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这主要得益于当地较高品质的气象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并且距離成都较近,有充裕的客源。低-高区域是什邡市,什邡市周边气象旅游发展的潜力都偏高,但是什邡市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薄弱,什邡市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较弱。高-低区域是宝兴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太白县三县。这3个县的气象旅游发展潜力与周边比较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地形限制,基于这三县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若要形成区域联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开发和合作。

综上所述,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发展高潜力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下部位置,这与城市和资源集聚程度有关,气象旅游各区域联动的程度不显著,高潜力区间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要整体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的区域联动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县域气象旅游发展潜力水平整体为中等水平,气象旅游的发展潜力与气象旅游的内生发展水平与外部发展环境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二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县域气象旅游发展潜力高低分布不均,各地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较高潜力值的县域主要在气候条件舒适,旅游产业基础较好、邻近大都市的地方。从整体来看,气象旅游服务水平都偏低,需要进一步提升气象旅游服务水平。

三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发展潜力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现象。潜力值较高的县域与旅游客源市场较近,发展潜力值较低的县域与客源市场有一定的距离,并在地缘上存在一定的阻隔。高潜力县域对周边县域的带动辐射效应不明显,需要强化县域之间的联动合作。

(二)建议

1.制定气象旅游发展规划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资源为核心,以气象旅游全域发展为目标,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性气象旅游发展规划,解决跨区域发展问题。气象旅游资源中,最稳定、最便捷利用加以开发的是气候养生、体验气候,而大熊猫国家公园这两大类气候资源覆盖面积广,是发展康养度假、休闲观光、科普研学、山地户外等气象旅游产品的绝佳条件。这不仅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序开展生态旅游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为我国其他国家公园探究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态旅游建设之路提供了一种科学范式,还为正在推进的“国家气象公园”建设提供了参考。

2.提升旅游资源品质

气象旅游资源的丰度、资源的稳定程度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多样化气象旅游开发的基础。大熊猫国家公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改善局部环境,进一步丰富气象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类型,提升气象旅游资源的稳定程度。景区作为气象旅游开发的载体,越成熟越完善的景区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要积极鼓励景区的创建升级与管理,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完善景区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维护,综合提升景区竞争力。C1FF0C1A-5727-4603-A204-CC5DB6166ACC

3.加强气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环境保护原则,完善游步道体系建设。旅游步道沟通链接各个景点区域,是户外活动、观光的重要载体,对旅游步道进行合理规划,是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有效手段;将旅游步道与观景平台合理搭配,也是将气象景观观赏价值发挥到最大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旅游厕所建设、提升旅游酒店或农家乐品质等也是提升气象旅游发展潜力值的重要因素。

4.培育客源市场主体

要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整体形象,突出气象旅游主题。大熊猫国家公园具有明显的“熊猫公园”主题形象,但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气象公园”生态形象,除了保护功能,还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生物生态科普教育、气象研学研究等功能,切实提升气象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同时,要构建旅游营销整体运作机制,加强旅游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消费服务、旅游保障服务通力合作,营造便利、舒适、友好的旅游大环境。

5.加强气象旅游服务

要建立气象旅游服务自动观测系统,运用互联网和现代气象技术采集气象数据,形成气象旅游结果。气象旅游服务应区别于天气服务,结合游客需求,与景区景色相呼应,并对出现气象景观的概率进行监测。气象景观变化速度较快,预测难度大,有关部门要重视气象预报准确率,完善预报系统并对预报系统实时监测,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尤其要注意对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测,预防旅游安全事故发生。游客获取天气信息一般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推送3种方式,而这3种推送信息的方式具有明显的“公式化”特征,大熊猫国家公园要及时更新完善气象旅游信息发布渠道,并实现推送内容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贺志明,吴琼,李迎春.井冈山气象旅游资源优势评价及开发利用[J].江西科学,2018(2):262-268.

[2] 金爱芬.长白山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284-286.

[3] 冯新灵.气象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深度开发利用[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增刊1):63-66.

[4] 杨尚英.中国名山旅游气候资源及气象景观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65-66.

[5] 李婧,黄萍.“大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与气象融合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13):233-235.

[6] YAZDANPANAH H,BARGHI H,ESMAILI A.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ion tourism: a stud on climate comfort of Zayandehroud River route from 2014 to 2039[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6(17):82-89.

[7] 劉宇峰,孙虎,李娜,等.省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8):93-97.

[8] 马蔷.互联网时代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探讨[J].农业灾害研究,2021(3):26-27.

[9] 陈亮,魏晓雯,莫云音,等.海南全域旅游气象服务系统设计及应用[J].气象科技,2020(5):648-654.

[10] 陈少波.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20):123-124.

[11] 王玉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及社区发展初探[J].甘肃林业,2018(3):28-30.

[12] 李怀瑜,吴芷茹,翁宗源,等.福利经济学视角下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113-115.

[13] 王玉琴.坚持规划引领 切实做好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体制试点工作[J].甘肃林业,2018(1):21-23.

[14] 宗浩.完善大熊猫保护工作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J].前进论坛,2018(2):28-29.

[15] 叶菁.大熊猫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研究:以四川成都片区为例[J].绿色科技,2018(14):20-21.

[16] 崔庆江,赵敏燕,唐甜甜,等.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公众体验感知研究[J].生态经济,2020(11):118-124.

[17] 马益鹏,丛丽,钱皓月.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及调适行为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8-117.C1FF0C1A-5727-4603-A204-CC5DB6166ACC

猜你喜欢

发展潜力空间分布
氯代吡啶发展潜力巨大
36个大中城市四新发展潜力报告
基于SWAT的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柳叶白前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铁路客流时空分布研究综述
基于Kriging插值的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冷藏保温车发展潜力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