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沁园春?长沙》中感悟词人的革命情怀
2022-05-31刘萍
刘萍
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重游橘子洲,面对美丽的湘江秋景,他忆起了学生时代的峥嵘岁月,结合当前的革命形势,不由得心潮澎湃,写下了这篇“红色经典”——《沁园春·长沙》。词人融情于景,在作品中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图强的革命情怀和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从《沁园春·长沙》中去感受毛主席的革命情怀。
一、昂扬的情感基调体现了乐观的革命意志
在词作的开篇,词人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天气转凉,他孑然独立于湘江之岸,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乍一看,词中描写的是悲凉、寥落的秋景,但其实词人并非真的是在写“寒秋”,而是以深秋之寒暗示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当时,湖南革命运动处于低潮,词人自身的处境也十分的危险,因而才感到“寒”。但毛泽东同志的革命意志是何其的坚定。他立于“寒秋”,依然乐观积极。随后将笔锋一转,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词人以“看”总领全句,展现了多种意象,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呈现出盎然的生机“红遍”一词看似是在写景,其实又何尝不是在写当时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呢?眼见岳麓山,心怀祖国河山,国事沉浮,但国家之“舟”在正确的革命思想的引领下定能“争流”而行“竞自由”不仅展现了自然万物的蓬勃生机,而且展现了词人想要为人民“竞”得生存和自由的革命热情。
二、恢弘的气象凝聚了崇高的爱国情怀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至此,词作由写景转入抒怀。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到底该由谁来拯救呢?这一问,真的是在向大自然寻求答案吗?不是!词人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这一问展现了词人伟大的爱国情怀。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他在十余年后创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其中有这样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既是对今日之问的回应,又是词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的写照。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在各种顽固势力的血腥镇压下,革命运动举步维艰,有一些人曾经迷茫过。在危难之际,词人深知不能偏安一隅,一直在积极探索正确的道路。祖国河山到底该由谁来拯救?由谁来守护?他提出这样的问题,试图引起人们的注意。资产阶级不能给中国带来光明,军阀更不可能领导人民走向胜利。年轻的一代应该站出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蓬勃的青春朝气
毛主席美好的大学时光是在长沙度过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徐特立、杨昌济、蔡和森等一大批优秀的“战友”。这一时期是他锋芒初露、不断成长的时期。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今站在“携来百侣曾游”的故地,词人不由得追忆往昔。那时,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一起畅谈国事,抨击军阀权贵,是何等的豪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既展现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又说明词人对国家的爱、对革命的热情从未改变过。青春可以流逝,但青春的气息、奋发的精神是可以永远存留的。毛主席最热爱的运动是游泳。建国后,他也曾畅游长江。在词作的结尾,他写道“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面上是在追忆与同学们共游湘江的美好时光,实则是在邀请仁人志士一起参与到革命事业中来,到历史的浪潮中去“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夸张的手法道出了青年们的豪情壮志,同时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展現了词人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英雄气魄。
总体来说,《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在故地赏景、追忆往昔后创作出来的优秀篇章,值得我们仔细品读、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