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对高脂血症患者心理状态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2022-05-31陈卫蓉付彩琴陈美英
陈卫蓉 付彩琴 陈美英 唐 琳
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肪运转和代谢异常所致,临床常表现为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水平高于平均,多发于中老年肥胖人群[1]。因血脂异常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降低血脂水平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2,3]。当前治疗高脂血症的措施较多,且效果较为显著,但部分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负性心理,治疗与护理配合度较差,不利于血脂水平的有效调节,临床仍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中医护理干预立足于患者的护理需求,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措施,旨在满足其身心需求,改善患者身心状态[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高脂血症患者应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5月—2020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3.51±2.4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20±0.68)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3.28±2.5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4±0.70)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5]对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悉;依从性较好,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精神及认知异常;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
1.3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积极开展健康宣教,讲解疾病的危害与治疗措施等内容;宣教过程中给予鼓励与支持,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病区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依据患者个性化情况为其制定饮食与运动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情志护理:针对存在忧虑情绪的患者,采取说理开导的方式进行干预,首先与家属进行沟通,共同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帮助安抚患者情绪,消除忧虑,促使其在良好心理状态下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措施的顺利进行,并对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对存在烦躁情绪且易怒的患者,采取宣泄解郁法进行干预,积极与患者沟通,鼓励其倾诉内心感受,以疏解内心郁怒之气,告知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嘱其保持平稳心态。(2)中医饮食护理:患者的饮食原则应清淡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针对痰浊中阻型患者,嘱其多食胡萝卜、苹果、莲子等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的食物;针对肝气不舒型患者,嘱其多食黄豆、西红柿、香蕉等疏肝解郁的食物;针对气滞血瘀型患者,嘱其多食木耳、山楂等活血化瘀的食物。(3)穴位按压。①耳穴按压:对耳背沟、交感、耳尖等耳穴进行消毒,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上述穴位以由轻到重的力度进行按压,以患者感受穴位发胀、发热为宜,50~60 s/次,4~5次/d;②足穴按压:每日睡前使用温水泡脚,15 min/次,随后对涌泉穴与丰隆穴进行按压,每穴2 min。(4)起居护理:指导患者每日进行放松静坐,缓慢、均匀呼吸,将手掌置于患者膝盖上,闭眼聚神于两脚脚心;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保持病区干燥与温暖;针对湿气较重的患者应加强保暖;针对痰液较多的患者应定时进行翻身、叩背以促进排痰。2组均护理1个月。
1.4 观察指标(1)心理状态:对比2组护理前及护理后(护理1个月后)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2个量表各包含20个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满分100分。有焦虑症状:SAS>50分,有抑郁症状:SDS>53分,分数与患者心理状态呈负相关。(2)血脂水平:对比2组护理前后血脂水平,分别于护理前后抽取患者2 ml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3)生活质量:对比2组护理前、护理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该量表共包含4个维度,包括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共74条目,采用5级评分,各维度最终评分=(维度粗分-最低分)×100÷满分,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4)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进行评价,共19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满分95分,包括非常满意(≥77分)、满意(57~76分)、不满意(≤56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分,
2.2 血脂水平观察组护理后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
2.3 生活质量护理前2组患者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分,
2.4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例,%)
3 讨论
高脂血症作为临床常见病证,主要因患者体内血液脂质含量提升,造成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中的油脂类占比较大,谷物和蔬菜的占比较小,致使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6,7]。同时高脂血症作为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一直受到临床的重视。当前临床通常采用药物进行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控制,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一应用药物难以获得理想的血脂控制效果,不利于患者预后[8]。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血瘀”等范畴,其病因在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年迈体虚,故临床干预应从调节饮食、改善情志方面入手。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护理干预在高脂血症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有针对、有计划、有目的地改善患者身心状态[9]。本研究将中医护理应用于高脂血症患者中,与常规护理相比,中医护理干预的特色在于修身养性,通过给予患者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护理与情志调节,从食物方面对患者气血进行调理,从情志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进而利于改善患者身心状态,达到调节血脂水平、减轻负性情绪的目的。穴位按压作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通过对高脂血症患者耳部及足部穴位进行按压,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内分泌,达到补气健脾、温化痰饮和消脂降浊等作用,进而改善患者血脂水平[10]。同时,在患者饥饿时按压耳穴,具有降低食欲的作用,能够抑制脾胃消化功能,进一步调节患者饮食状况;耳穴按压还可改善患者神经状态,加强脂肪分解,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血脂水平。中医护理干预向患者强调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对改善患者病情的重要性,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还可获得更好的血脂控制效果,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高脂血症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改善血脂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