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泡足及穴位艾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2022-05-31何淑慧

光明中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艾灸传导穴位

何淑慧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临床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如麻木、发热、虫爬及触电样感觉等),尤其是感觉神经的损伤最显著,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下肢关节病及溃疡,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2]。一旦糖尿病患者产生神经病变,通常5~10年的病死率可达25%~50%,若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多数患者的并发症可取得明显好转。DPN主要和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循环障碍及代谢紊乱关系密切,但现阶段西医对DPN缺乏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主要以对症治疗、降血糖、营养神经等治疗为主,但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疗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以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19年2月—2021年5月诊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药泡足及穴位艾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取2019年2月—2021年5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诊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30例)与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泡足与穴位艾灸联合治疗,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3~72岁,平均(61.08±4.93)岁;DPN病程2~7年,平均(4.23±1.16)年;糖尿病病程1~13年,平均(7.41±1.07)年。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73岁,平均(61.15±4.78)岁;DPN病程2~6年,平均(4.16±1.20)年;糖尿病病程2~13年,平均(7.69±1.14)年。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相关标准加以诊断[3]。中医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4]中相关标准进行诊断。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西医及中医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双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神经病变,如自发性疼痛、麻木束缚感及沉重无力等;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后结果显示,感觉、腱反射异常,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足部皮肤发生破溃者;由其他原因致使发生周围神经病变者及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并发严重出血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进行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抗凝及调理饮食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泡足与穴位艾灸联合治疗,具体方法为:(1)中药泡足。组方为大黄、宽筋藤各30 g,桂枝、白芷、当归尾、羌活、艾叶及紫苏叶各20 g。将上述中药加适量水浸泡20~30 min后,煎煮约20 min后取药液,将药液与1500 ml热水倒入大小适中的足浴盆中,双足置于足浴盆上方熏蒸,当温度降到38~42 ℃时浸泡双足,泡洗时间为20~30 min,2次/d,分别于午休及晚睡前进行泡洗。(2)穴位艾灸。主要穴位包括:①足三里、上巨虚、解溪、内庭;②三阴交、商丘、公孙;③太溪、涌泉、复溜及照海;配穴主要包括光明、太冲、悬钟、足窍阴、丘墟及行间穴。每次选取1组主穴,轮流进行艾灸,根据患者证候加配穴。利用隔姜灸法,取厚为2~4 mm的鲜姜片,直径在2 cm左右,施灸时应以患者自觉热为度,防止烫伤。每日1次,每次30 min。4周为一个疗程,2组均持续2个疗程的治疗。

1.4.2 观察指标(1)2组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2)2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3)2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

1.4.3 疗效判断标准(1)利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综合评估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TCSS共包括反射评分(包括双侧踝反射和膝反射)、症状评分(包括下肢刺痛、疼痛、麻木、酸软无力、共济失调及上肢类似症状)及感觉检测评分(包括轻触觉、温度觉、痛觉、位置觉及震动觉)3个方面。反射评分:正常0分,减弱1分,无反射2分;症状评分:正常0分,异常1分;感觉检测评分:正常0分,异常1分。最终分值0~5分为无病变;6~8分轻度病变;9~11分中度病变;12~19分重度病变[5]。(2)2组患者ABI,对2组患者踝部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及肱动脉的收缩压进行测量,最终获得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的比值[6]。(3)利用肌电仪检测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和踝肱指数治疗前2组患者TCSS评分和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BI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评分和ABI比较 (例,

2.2 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治疗前2组患者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比较

3 讨论

DPN是糖尿病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属微血管病变,与神经系统调节功能降低关系密切。DPN的早期典型症状为麻木,体征方面表现有跟腱及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震动觉、位置觉减弱或消失,尤以深感觉减退明显。高血糖是DPN的主要原因,但其确切病机尚不完全确定,是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7]。机体一旦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神经组织中山梨醇和果糖会大量聚积,进而会因渗透压升高使神经细胞鞘膜断裂,水肿变性及轴突纤维化等,加上较高浓度的血糖会直接影响神经周围软组织的微循环血量,使局部组织缺氧缺血与局部代谢产物堆积,最终加重神经组织病理性损伤程度。

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为消渴病。《黄帝内经》中将消渴病的病因归为五脏六腑虚弱、气机津液失调。病机为气血亏虚、真气真阴散失,进而导致阴阳气血亏虚、脉络空虚、气血不通和筋骨失养,日久则阴损及阳,温煦欠佳,进而导致肢体麻木、冷痛,痛如刀割或针刺,尤其夜间更甚,肢体倦怠乏力,下肢皮肤感觉迟钝。中医认为治疗DPN的最基本原则是滋补三阴、温经通络和活血化瘀[8]。因此,根据患者临床证候给予益气养血、通经止痛及活血化瘀等辨证治疗。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足浴对DPN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中药泡足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辨证治疗和整体观念作为基础。中药泡足过程中,利用热力与药力的作用,使足部肌肉松弛,促进药物吸收,药效透过足部皮肤毛窍、腧穴,使机体气血畅通,进而起到改善局部瘀血、通络止痛的作用。艾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其是通过对患者穴位给予热能刺激,将穴位激活,激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进而达到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的功效。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BI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临床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采用中药泡足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踝肱指数。观察组方中大黄可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宽筋藤可祛风止痛、舒筋活络;桂枝可温经通脉;白芷有生肌止痛、活血排脓之功效;当归尾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羌活有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效;艾叶可行气活血、温经通络;紫苏叶有清热解毒、抑制细菌生长之效。诸药配伍,可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与生肌止痛的作用。本研究中艾灸穴位主要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等,利用循环艾灸各穴位,产生对各穴位的有效刺激,进而促使足部血管扩张,最终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功效[9]。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将中药泡足与穴位艾灸联合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能有效提高其神经功能的传导速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郭会敏[10]在针刺配合中药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中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针刺配合中药灸的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明显优于口服甲钴胺治疗的对照组,其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DPN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常因有髓的神经纤维产生灶性丢失导致神经缺血,因微血管病变引发微循环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内皮细胞则会发生增生,红细胞会聚集在血小板黏附的位置,最终致使血管闭塞,针刺通过对机体针体进行调节,使血管神经与活化物质发生改变,与此同时还能够使血液的黏稠度降低,加快细胞解聚,利用调节微循环的血流状态,最终起到增加外周血液及氧气的供给,使受损的神经得到修复。针刺还可以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增加穴区血流灌注量,使神经和淋巴管的功能增强,增高神经末梢的兴奋性,由于穴位组织结构微血管、神经与淋巴管分支非常丰富,和调控机制密切相关,最终实现针刺的神经至内分泌至免疫的整体调节。针刺通过降低神经突触前肾上腺能反应实现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采用中药泡足与穴位艾灸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踝肱功能的提高及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在临床中有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艾灸传导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夏季穴位养心
神奇的骨传导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