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捣蛋鬼』
2022-05-31徐纪玲
□徐纪玲
像李伟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做到的是不抛弃、不放弃,剖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加强家校合作,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是对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形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对他进行再教育,无论是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可见父母的言行及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捣蛋鬼”的故事
李伟(化名)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别看他年龄不大个子不高,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儿童:上课时,李伟不但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还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在教室里到处乱爬,在课桌上、教室墙壁上乱涂乱画。课间休息时,他更是不消停,经常拿着尺子和铅笔与别人追逐打闹。
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的李伟不仅让老师们很是头疼,更引起了许多同学的不满。据学生反映,李伟经常不经过别人的同意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竟拿剪刀偷偷剪前面同学的头发,还有个同学被他打破了头。入学才一个多月,全班同学都对李伟意见极大,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不少学生家长为此多次找到我告状。其他科任老师也反映,李伟不遵守课堂纪律,每次批评教育他,他都充耳不闻,把眼睛一翻,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让人束手无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难道真的会有孩子天性顽劣吗?在有的老师跟我抱怨李伟“无药可救”、学生家长提醒我对李伟“敬而远之”时,我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伟。
每当到了放学的时候,李伟的父母很少准时来学校门口接他,看着班里的同学一个一个拉着家长的手离开学校,李伟一改往日的不屑,眼神里显露出的是深深的落寞;当体育课上老师要求分组活动时,李伟永远是被“甩”下的那一个,孤单的他虽然强装着无所谓的样子,可眼神里的窘迫与失望是藏不住的;分发作业时,有些同学不会把李伟的作业本放在他的桌子上,而是气哼哼地扔过去……
这样的一个孩子,哪里是老师与同学眼里的“混世魔王”,明明就是一个渴望被关心、被尊重却不知道该怎么做的“小可怜”。为了弄清楚李伟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他脱离成长的困境,我来到李伟家进行了家访。
他是“需要关注的孩子”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李伟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的农民。父亲在饭店里当厨师,晚上很晚才能回到家,根本没时间和孩子沟通,父子俩平日里基本上没有交流。母亲做推销员,平时忙于业务,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儿子。因此,李伟小时候只能在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不懂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老人,从小就对孙子特别溺爱,对孙子的一些行为习惯不加约束和限制。父母逢年过节回老家,怀着亏欠孩子的心理对孩子百般呵护,疼爱有加,致使李伟变得越来越“天不怕地不怕”。
据李伟的母亲说,该到上学的年龄了,才把孩子接到身边,由于夫妻俩没时间照顾李伟,只能让孩子在“小饭桌”吃饭,晚上九点多才接回家,回家后也没时间跟孩子交流。而孩子在课堂上经常捣乱、作业不写的情况,她也是听老师和其他家长反映才知道的,可她也没有好的办法管教,气急了夫妻俩不是打就是骂,可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甚至对父母产生了怨恨和敌对情绪。感觉教子无方且心力交瘁的他们逐渐对孩子失去了信心,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
听了李伟妈妈的一番话,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同学和家长眼里的“混世魔王”,其实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孩子”。
由于李伟的父母工作繁忙,对他关心很少,因此在李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亲情的滋养。在校园中,李伟既没有归属感,也没有得到同学的尊重与认可,更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导致没有同学愿意和他相处。他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别的同学也对其产生了厌恶,导致李伟更加孤立,也助长了他我行我素的性格。
李伟本性不坏,只是想在同伴中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但由于自控力不够,就想方设法地通过一些怪异动作或者声音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殊不知如此南辕北辙的做法,更增加了同学们的厌恶和排斥。该如何帮助像李伟这样的学生走出困境、健康快乐地成长呢?这是作为班主任的我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让他不再孤单
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转变教育方式。为了更好地教育和帮助李伟,我多次与他的父母进行微信沟通和电话交流,也进行了多次家访。一开始家长不是很配合,甚至对我这个班主任表现出不理解、不信任,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家长逐渐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怀着感激的心说一定配合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我首先建议家长要抽出甚至挤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不要放在“小饭桌”里就觉得万事大吉了。为了照顾妈妈的工作,我提议放学后暂时先帮着看管孩子,让家长晚点来接,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便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一个月后,孩子各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家长也非常配合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李伟把教室的墙壁弄脏了,妈妈没有和以前那样责骂他,而是和孩子一起粉刷墙壁,让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李伟在教室与同学打逗,把同学的脸磕破了,家长就连李伟一起带到医院让他看着医生给同学包扎,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给同学带来了多大的痛苦,让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内疚,也能理解父母挣钱的不容易。
我建议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把心里对孩子的那份爱和关心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不容易,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渐渐地,李伟和父母的隔阂逐渐消失,距离也拉近了。李伟感觉到,父母是非常爱自己的,老师也是非常关心自己的。父母看到孩子可喜的进步,更加支持我的工作。我在和家长谈话的时候提到要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多鼓励,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思想动向,争取让孩子有更大的转变。
发挥集体的力量。为了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让李伟感觉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相互团结的温暖大家庭中,我引导同学们积极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安排一个乐于助人的班干部和他同桌,在课堂上时刻提醒他,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有人热情帮助他,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在课堂上,我会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学生们一起鼓掌鼓励,使他逐渐树立起了自信。我还经常让学生帮他找优点。李伟在别人给他找出十多个优点的时候大吃一惊,激动地说:“我以前只知道调皮捣乱,给同学们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对不起,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
像李伟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做到的是不抛弃、不放弃,剖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加强家校合作,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