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重塑“自我革命”精神的“大先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重要讲话精神体悟

2022-05-31○柴

文艺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自我革命文艺工作者文艺

○柴 华

2021 年 12 月 14 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同时提出具有极强针对性和指引性的五点希望。

研读讲话,感受深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和政治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对引领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也为百年大党开启新的百年奋斗征程确立新的文艺指南。讲话提出许多新论断、新思想,特别是从不同角度提出八个“新”——新时代、新征程;新担当、新作为、新风貌;新气象、新辉煌、新境界。无论是阐述历史方位,还是明晰责任使命,内涵主旨鲜明地凝结于“新”字。从事物发展逻辑判断,“新”相比于“旧”,是对比审视后的再确认,是扬弃革新后的再出发。八个“新”,既是吹响中国当代文艺热忱描绘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号角,又是向文艺工作者发出的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召唤,也是激励文艺实践创新与大历史大时代同向同行的境界升华。如何追求“新”,创造“新”,厚植“新”,更是实实在在指向作为实践主体的文艺工作者。顺应时代的发展律动,深入思考八个“新”的丰富内涵,激发主体自我辨识、奋进有为的内生动力,意义重大,意味深远。

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队伍可谓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同代际的创作主体,因为经验、知识准备、写作立场和态度的差异,在建构个体和时代的关系上,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图景。”[1]同为创作主体,面对文艺实践具体问题时,因代际差异,选择虽有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其感受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却必须契合时代文艺发展的思想脉动,自觉上升到对时代的判断,才能找到自身思想锐力和创造活力的创作支点。八个“新”紧扣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时代脉搏与问题症结,从主题到内涵,从正向到反向,前后逻辑关联,理论文脉贯通,为不同代际的文艺工作者阐明当代文艺实践需要明确的几个重要“常识”。

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这一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方位。

明确方位意在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旨在赢得未来。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深刻领会这一历史方位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新的方向和大势,深度阐释民族复兴时代主题的精深要义,更好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是当下文艺工作者迅速融入时代氛围的精神导航。

这一历史方位感召文艺工作者,积极把握文艺发展主动权,看清文艺发展大势,把准前进方向,踏踩时代节奏,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文艺发展的引领者、奋进者、搏击者,自觉选择和积极建构新时代文艺话语体系,主动营造新时代文艺发展语境,让创作观念和思想立场时刻与新时代发生共振和响应,反映新时代文艺自身的张力和担当。

这一历史方位引领文艺工作者,深耕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和时代主题,赋予自身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情怀,赋予当代文艺创作以更高追求,努力成就有历史感的“大家之作”。就像“九叶诗派”诗人郑敏在《我对新诗的七点意见》中所言:“历史感打通诗人的心灵与时代的联系。如果诗中有历史的声音和时代的痕迹,这种诗就属于大家之作。所谓历史感并非指作品写到历史事件,而是要体现人对这些历史事迹强烈深远的感受和领悟。”文艺是审美的,但绝不纯粹是审美的,好的文艺需要有历史感的加持。

这一历史方位启迪文艺工作者,在时代气势的昂扬自信中擎起艰巨,无畏艰苦。“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百年奋斗的大党凝结着文化奋进的历史,由单纯细微走向纷繁巨大,站在又一百年新征程的起点,需要文艺工作者充分认识新征程的艰苦性、艰巨性,警惕文艺繁荣发展的盲目乐观主义和狭隘二元对立思维,遏制文艺实践偏离客观现实的自我膨胀,始终清醒地用力作熔铸魂魄,为人民树立精神,为民族挺直脊梁。

深情扛起新担当、新作为、新风貌这一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主体责任。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作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实践主体,更需具备毅然承担的豪情壮志,这是文艺自觉与主体自觉的双重体悟,后者在实践层面尤为重要。

要自觉增强培根铸魂的价值担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特别是在遭遇西方强势文化的观念挤压、价值真空、意义危机冲击之后,在文化秩序重建中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中寻找精神力量和思想支撑,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担当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着力增强文艺创作的主体性、人民性和原创性。

要自觉开拓守正创新的文化作为。百年征程的伟大实践为文艺发展提供广阔创作空间,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解读历史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当代中国伟大变革中发现新主题,捕捉好灵感,加快艺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在创新发展中有所作为,以优质的文艺创作促进当代文艺不断走向深层次、高水平。

要自觉净化明德修身的精神风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自律修德省身,辅正思想为要。文艺工作者作为公众人物,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必然遵守,修炼艺术品德也不可忽视,在关注现实与迎合公众之间选取前者,不与市场妥协,不与庸俗妥协,对热闹和时尚保持警惕,始终追寻文字、声音、图像背后的真实历史文化景观;要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珍惜社会形象,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代表时代精神,展现积极风貌,有正义感兼具崇高道德,真正成为受人民欢迎的人。

深度彰显新气象、新辉煌、新境界这一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时代特质。

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激荡的大时代,宏阔的大实践,为文艺发展孕育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提供前所未有的舞台,只有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时代特质,才能成就有创造、有文化、有质量的文艺队伍和精品力作。

新气象突出强调文艺发展的创造精神。展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气象,就是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精神,把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文艺工作者要致力传承创新的卓越创造,把个人的艺术创造同国家发展、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紧紧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艺术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如此方可焕发文艺新气象的勃勃生机。

新辉煌突出强调文艺发展的文化内涵。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文艺发展的时代内涵,任何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实践,都会丧失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工作者只有全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有机组成,在艺术实践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不只择其一二而不及其余,才能成为创造文化辉煌的时代“火炬手”。

新境界突出强调文艺发展的质量追求。优秀文艺作品是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显性标识,其所能抵达的境界,验证着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文化高度。凡是时代精品力作,均以质量作为生命线,在内容选材、思想开掘、艺术创造方面,始终恪守“严、深、精”,不断提升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文艺工作者的“劳作”,应当是有质量的,不只是机械的重复,要努力创作与时代、与历史同频共振的优秀作品,开创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文艺新境界。

综观历史方位、主体责任和时代特质,八个“新”作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思想枢纽,与其说是文艺工作者走向未来必须点燃的明灯,不如说是站在历史和政治的新高度,努力唤醒文艺工作者因习惯而近乎处于“沉睡状态”的洞见和勇气,使其深刻领悟进入新时代的使命价值。正如作家李洱所言:“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如果你不想仅仅成为畅销书作家的话,那么,这个作家如果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话,他的写作是不真实的,没有价值的。”[2]身处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中,真正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理论认知,其自觉积淀且不断创新的可贵品质,亦是主体探求真理、追问价值的高尚姿态。

百年大党是在自我革命中不断完善的。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已然置身变革叠加的伟大时代,在文化奋进的历史浪潮中,想要“跟上时代”,必须具备现代人的典型标志——快速应对和消化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在心理机制上获得勇于自我革命的反应能力,并将其作为主体的鲜明品格,激发奋进有为的内生动力,完成一次精神系统的版本升级。[3]特别是在今天你我相互追赶的“大数据”时代,文艺现象纷繁复杂,文艺工作者学习讲话备受鼓舞同时,还应冷静抽身出来,以适当方法,刀刃向内,反思既往的思想言行、价值立场和审美姿态,进行更有效的纠偏和更有益的补充,夯实文艺海航的“压舱石”,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努力塑造文艺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主体形象。

具体说来,新时代重塑“自我革命”的奋进精神,文艺工作者必须在三个“更加自觉”上下功夫。

一要更加自觉涵养契合时代格局的远阔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精准定位了中国所处的历史坐标和世界坐标。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然顺应这一时代变革潮流,加快构建自身繁荣发展新格局。作为文艺工作者,应站在新的历史和政治高度上,精准把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使命和光明前途,在“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中,迅速捕捉时代脉搏,深刻省察问题症结,坚定文化自信,努力追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胸怀气度和蓬勃气象。

大时代氛围中,创作什么,怎么创作,背后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眼光和实力。眼光和实力首先表现为胸怀的宏阔高远,是心灵的吐故纳新,它不是一个海绵吸水般的被动过程,需要主体自觉认知、悉心涵养、精心锤炼,在反复实践中孕育胸怀、提升格局。如何涵养远阔胸怀,首要之举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以真知灼见和辩证分析,自觉反思、反省和审视中国文化,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对文化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此基础上,认同、肯定和坚守中华灿烂文化的精神追求。其次,俯下身来,重视自身艺术理论的学术建设,着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思想和文化及文艺的重要篇章,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方面的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在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锐意创新中,善于用经典理论内化精神气质,提升理论气度,展现家国胸怀。否则,必然是“素无学术,每当朝谈议,涉于浅近”[4]。再次,自觉区别于社会名利追逐者,重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拿出时间精力,沉潜中国历史文化,抛开功利性期望和价值,专心提高史学修养,开阔胸怀气度,在不断推陈出新的文艺实践中,雅化脱俗创作行为的气息格调,努力成为“完整”的人。

二要更加自觉厚植具有高尚情感的深切体验。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面对新时代聚焦讴歌的主旋律,文艺工作者的热情、深情从何而来,赞颂、褒扬是否客观,这既是对情感体验的深度考量,更是对坚守人民立场的精神拷问和价值检验。如何获得更加丰富、微妙而立体的真切感受,如何与文艺作品进行或隔绝时空或面对面的真诚交流,如何与源远流长的“民本”传统保持恰如其分的互动,面对这些话题,文艺工作者需要放弃属于“远”的那些外在的、欲望的、他者的目光,回到人民群众火热时代生活的“近”处,回到一己鲜活的体验中,把单纯追求玄妙深奥的理论之道,转化为在当下直接的“近”处显现真实。换句话说,就是“行动”起来,更加积极地走出书斋,走向人民,走向生活,主动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破解精神密码,洞悉生活本质,领悟人民心声,激发表达的真情和赞颂的热情。

不可忽视的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对话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文艺实践的精神创造。“精神的工作具有长远的眼光,它试图找到全神贯注的活动领域,而摒弃暂时性的环境需要。个人向外进入世界为的是发现他可以从这个世界带回去的东西。”[5]文艺工作者由内向外,自觉进入人民群众的世界,并始终“全神贯注”,才可能发现点燃其赞颂热情和深情的“东西”,最终凝铸有时代感的人民情怀。

就文艺评论而言,尤为强调主体情感体验的民本源泉和人文情怀。今天已然是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文艺”的深度融合也为文艺评论带来了新的评论力量和发展空间,面对正在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网络文艺评论生态和格局,一些文艺评论者往往热衷于获得网络关注和粉丝点赞,容易执迷数据算法制造的技术诱惑,轻视或放弃深入人民、深入生活的主体责任,不可避免陷入无边膨胀的“小我”中心,进而忽略或消解赞颂、褒扬中应蕴涵的高尚情感和深切体验,降低热情的温度和深情的浓度,弱化了主体厚植情感体验的高尚追求。

三要更加自觉培育凝聚向上力量的审美气度。习总书记号召我们的文艺家要向全世界艺术地呈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蕴涵“真”,可爱呈现“美”,可敬凝结“善”,在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艺实践中,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需要努力抵达可信、可爱与可敬的辩证统一,这显然需要持续修炼凝聚向上力量的审美气度,努力建构向上向善的审美世界。

文艺工作者如何培育凝聚向上力量的审美气度?首先,要在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中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百年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迎来伟大飞跃和伟大跨越,文艺工作者必须在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中升华审美理想,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厚植审美理想的崇高要义,修炼探寻美、追求美、发现美的崇高气质。其次,要在唱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中坚持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对现实和艺术的审美活动中,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摒弃狭隘的、陈旧的审美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泽心智、砥砺品行,积极发挥观念指导实践的能动作用,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再次,要在体味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中创化纯正的审美趣味。朱光潜先生曾说:“趣味是对生命的澈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化,趣味也要时时刻刻在进展和创化。”[6]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不能拘囿狭小的圈子里,必须摒弃单一审美倾向,注重汲取中华优秀艺术向上向善的审美精髓,培养纯正的趣味,如此方可进入宽敞爽朗的新境界,健康文化新风尚才能蔚然成风。

之所以特别呼唤向上向善的力量,也是因为新时代文艺获得繁荣发展的同时,还一定程度存在精神境界不高,导向跟着流量走、标题跟着市场走,潜心创作让位于话题炒作等现象,其背后都是功利的审美观念和畸形的审美倾向在作祟。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保持创作初心,以高尚审美为追求,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时代带来的审美庸俗,究对错、明是非、辨美丑,以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纯正的审美趣味,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作为文艺活动系列领域之一,文艺评论具有“评估性”和“对话性”。前者具有权威性,但如果评估得不恰切,未必能给时代和读者带来多少实际益处,反而限制、阻碍读者与好的时代作品“幸福地联姻”;后者具有敞开性,在与作者、作品的对话中交流沟通,如果过于表面化、随意化和媚俗化,未必能给时代增添有力度的评论作品,也无法给读者留下更多思想和学术的回味。评估也好,对话也好,如果仅是谈论文艺评论的一般功用和意义,将文艺评论者弃置一旁,似乎缺少主体感和责任感,也缺乏诚意和力度。让文艺评论浸润“新”气质,升华时代内涵和创造精神,积极淬炼主体的自我“镜像”,这些意识不失为与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同向而行的一种存在。

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文艺评论者应与自我进行一次深度思考。评论什么重要,但为什么如此评论,以及怎样评论得更好,显然更重要。思考这些问题,在保持专业学术姿态的同时,应尽可能切入历史的、时代的、社会的问题视角,自觉融入波澜壮阔百年征程的精神元素,审视外在表现与内在之心的契合度,估量主题基调与历史时代共振的饱满度,在向内思考和自我批评中滋生成长的新动力。

肩负新担当、新作为、新风貌的主体责任,文艺评论者应与自我完成一场对话。“我”是什么样的评论者,“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评论者,“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评论者?评论主体应该化身一位智者,与自我展开互动交流,回顾过去,审视现在,期冀未来,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让自我同评论一道散发新的魅力与光芒,努力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的“样子”。

追求新气象、新辉煌、新境界的时代特质,文艺评论者应对自我给予一种激励。“如果说作品是树,评论不应该是跟帮的杂草,或者附庸的藤蔓,而应该是从作品之树衍长出来又独立根植于大地的另一棵树。”[7]作为“另一棵树”的“守护人”,生逢时代盛世的文艺评论者,应不断激发主体性和创造性,把扬新奋进的气质修为作为鲜明品格,把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作为最大优势,与时代的呼唤和期待同向同行,努力成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的“大先生”。

[1]黄灯《“50 后”作家何以仍是中流砥柱?》[J],《当代作家评论》,2017 年第 2 期。

[2]李洱《问答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年版,第 90 页。

[3][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 页。

[4]语出《旧唐书·杜暹传》(卷九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5][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版,第92 页。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 3 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第 352 页

[7]林东涵《文学评论,是一种对话》[N],《文学报》,2022-01-02。

猜你喜欢

自我革命文艺工作者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反腐败“成绩单”令种种质疑论调不攻自破
简政放权,“自我革命”从国务院开始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有德者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