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2022-05-31王丽竹
■王丽竹
一、引言
内部审计在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作为国有企业自我监督与约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也越来越受重视。但不可否认,受制于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距离审计署要求的内部审计“定位要高、范围要全、指向要准”还任重道远。因此,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适时地加以改进和完善,并以此为基础谋求更大更快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作为国有企业的战略经营护航者、合规管理的守望者,内部审计为加快企业市场化转型、推进廉政建设、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内部审计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提升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监督企业合规经营,促使企业提高风控能力,让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当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组织机构设置方面,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单位组织架构设置的合理性紧密相关。实践中,受制于内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人员力量不足等因素,内部审计常设于财务部下,或与其他职能合并办公。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作为经营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若内部审计不由党委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则难以履行相关职责,造成某些问题被人为掩盖。
二是审计覆盖范围方面,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距离“应审尽审”的全覆盖要求尚任重道远,审计监督和保障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具体表现为:对控股子公司和参股企业覆盖程度较低、对各类审计项目的安排不全面、对重大政策落实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的开展不够到位等。
三是内部审计标准和流程管理方面,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单一且薄弱,审计效率不高,审计标准尚不能完全指导实践需要,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流程建设。
四是内部审计人员管理方面,人才资源供不应求,审计资源稀缺成为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和价值实现的主要壁垒。审计人员的职级梯度、专业结构、年龄层次或多或少存在断层断档,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人员考核激励机制还需不断完善。
五是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当前我国企业对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不够充分,部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进展滞后,个别单位存在老毛病在改、新问题在犯的现象,屡审屡犯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此外,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较慢,审计工作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也是制约当前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并成为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提高信息专业技术能力、开展大数据审计,将成为今后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重点内容。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组织领导,坚持一个核心。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不能动摇的核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应当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党委各项决策部署,把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强化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从健全治理体系的高度审视审计工作,从维护制度权威的高度强化审计职能,把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企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坚持审计全覆盖,做好两个侧重。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关注的内容,坚持应审尽审,精准识别企业内部各单位业务板块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领域和业务流程的执行风险,以“综合性审计项目”和“小专项”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发布实行内部审计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中对内审业务的分类,将内审项目划分为不同板块,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对子公司、事业部、职能条线和各业务领域开展审计监督,确保审计对象全覆盖、项目类型全覆盖。
同时,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新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要做好两个侧重。一是要切实提升政治判断力、执行力,关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和企业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有效发挥审计服务工作大局作用。近年来,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地计划,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分别开展了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审计、境外投资项目管控专项审计、清理僵尸企业“处僵治困”专项审计和重大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审计等项目。二是要开展风险和管理审计,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提质增效。国有企业通过开展贸易风险审计、采购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资金管理审计、境外投资经营审计等,深入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揭示企业发展过程中制约效益增长的各类问题。并通过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举一反三,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堵塞制度漏洞,不断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和规范经营能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提质增效。
3.提高审计效能,统筹好三个方面。
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审计效能,需做好充分的统筹安排,主要来说有以下三点:
一是做好人员统筹。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好坏。内部审计要做好人员统筹,就要在选人、育人、用人方面深挖潜力。做好集团本级与各级子公司内审人员的交流、轮岗工作,形成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同时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审计培训专业体系,通过组织内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参与国家审计项目“以审代培”等措施促进其提升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同时要构建内审人员项目管理机制和月度考核机制,通过评选优秀审计项目,将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业绩与审计发现问题数量、发现问题降本增效率、审计整改率等关键指标相挂钩,以形成正向激励。此外,面对审计力量不足,内部审计可借力外部审计,通过购买外部审计服务等形式弥补自身不足。
二是统筹好审计标准。内部审计要编制、修订覆盖项目全流程的管理办法和各类审计项目的作业规范,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具体而言,要建立“1+N”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1”为一份纲领性文件,即《内部审计管理制度》;“N”为其他支撑性文件,如不同审计项目类型的操作指引,档案管理、质量管理等配套制度等。此外,还要构建审计发现问题清单、常用审计文书等审计工作标准文件。
三是统筹好审计项目计划。做好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一是要与外部审计相统筹,进一步加强与外部审计对接,本着互补互用的原则,科学制定公司年度审计计划。二是要与子公司审计计划相统筹,牢固树立审计项目“整体一盘棋”的工作理念,合理统筹集团内部审计、子公司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数量安排上科学谋划,避免重复审,减少多头审,在保证审计项目覆盖率的同时,努力减轻被审计单位的迎审工作量。
4.创新审计方式,加大信息化建设。
现代审计要想从巨大的数据量中发掘出有用的线索与信息,就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将通信、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应用于审计工作中,搭建审计信息系统,可全面改造审计业务流程,建立并完善新的审计工作方式,并最终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
做好信息化审计,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要夯实环境基础,形成数据审计氛围与应用理念。通过培训、业务交流等,向新进做法学习,向每一名审计人员灌输信息化理念。二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内部审计要提前介入,打通审计系统与各业务系统的数据端口,确保基础数据信息的获取。三是要打造高素质的审计团队,确保审计项目中有懂数据、懂业务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四是要开发“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系统”,集合统计分析、问题查询、法规查询、整改进度查询等功能,实现全过程、全流程动态管理。
5.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建立五个机制。
审计不仅在于揭示和打破,更在于建议和改善。为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五个机制。
一是建立审计整改台账和销号机制。针对屡审屡犯问题,要建立重点整改事项约谈等机制,实行对账销号制度,把审计报告反映问题分类细化,逐条列出整改责任单位、时效要求,形成“问题清单”“整改清单”。二是建立审计部门与专业部门的问题整改联动机制。要把审计监督同巡视巡察、舆论监督等力量贯通起来,与多方力量加强配合,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分类督导机制。对审计发现问题,坚持分类整改,不搞“一刀切”,特别是对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整改到位的,要求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提出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的防范措施。四是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评价与考核挂钩的机制。五是建立审计整改“回头看”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加强审计约谈,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