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易中的那些猫腻

2022-05-31夏芯

廉政瞭望 2022年7期
关键词:交易中心公共资源评标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夏芯

2021 年2 月,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委原常委、敦化经济开发区原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凯被“双开”,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张国凯的违纪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特别是在经济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违规操作,使得本身不够资质的企业承接项目,进而从中谋利。

无独有偶,2021年7月,陕西省住建厅针对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和矿产开发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期间,榆林市横山区双创办原主任马戍戎被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通报。

马戍戎先后违规插手干预15 个工程项目。他曾向时任横山县招标办主任、某招投标代理公司负责人打招呼,帮助利益关系人以围标方式中标并收受贿赂。

在去年1 月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坚决查处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的腐败问题”首次被写入全会公报,释放出新的反腐信号。

这个反腐信号持续至今年的中央纪委全会,引发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探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腐败有何特点,为何屡禁不止?

“内鬼”:交易平台行方便之事

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应当公开交易的公共资源包括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土地及矿产资源及国有产权四大类。

什么是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腐败?从发生的阶段而言,以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为例,交易前期的项目预算、设计,交易后期的施工监管、项目变更、决算、审计、资金拨付等,当中都有可能发生腐败行为,而公共资源交易的腐败发生在交易事中。

从参与的对象来看,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专家分别构成不同的市场主体,与业主单位、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从业人员形成利益输送,以寻求利益最大化。

2019年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一起腐败窝案,成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腐败的典型。

齐齐哈尔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林海波从事采购业务十余年,熟悉交易项目备案审批程序、开标形式确定以及评标方式等。他负责对专家评标、评审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却勾结串通评标专家,操纵评标结果,帮助不具备相应施工资质的公司拿下施工标段,索取、收受他人贿赂266.1万元。同时,他还向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

与林海波一起被查的,还有冯晶。她曾在市国资委产权交易中心负责财务、拍卖、产权交易工作8年,负责抽取评标专家和在开标现场指引专家签到。她与专家表面上接触时间非常短,实际上已经私下串通好,评标结果早已“内定”。

冯晶的这些行为仅靠她一人实现不了,交易中心聘用员工金迪、科员史某某都是她的帮手。金迪向冯晶提供评标专家名单,协助冯晶向签到的评标专家传递纸条;史某某则为冯晶的这些的“小动作”秘密。

此外,市建筑工程领域专家库资深专家马世伟、政府采购和工程专家库工程概预算专家王英杰等9名评标专家涉嫌受贿、行贿;程某某等4名投标企业代表、招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涉嫌行贿犯罪……

“从职责上来说,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只是充当组织者的角色,是政府搭建的一个交易平台,原本没有决定权和裁量权,只凭一个‘内鬼’的力量是办不成这些事的,但起到的作用却非常关键。因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腐败一定是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腐败。”一名地级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事实上,全国各地对于公共资源进场交易都有相应的工作规范。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在2021年9月修订了《四川省公共资源进场交易规范》,不仅明确了各项工作规程,还梳理了中心存在的廉政风险及防范清单,涉及各部门存在的外部环境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岗位职责风险共125条,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其中,交易评审处的岗位风险多达18 条,且全部标记为高风险,涉及专家抽取、标书准入、专家准入、评审过程、评审结束等多个环节。以评审过程为例,“工作人员受人之托向专家传达违规信息,导致专家违规评审,影响评审的公正性”“不阻止专家借故离开封闭的评标区,可能导致专家对外联系,发生泄密事件”等都属于高风险。

即便是看似平常的交易受理环节,也可能存在“请托受理工作人员打探透露项目各方交易主体信息、报名信息、保证金收缴信息等”高风险行为。“哪怕是泄露报名者数量都不要小看,投标人如果知道数量比较少,就更会选择围标串标来提高自己的中标概率。”一名纪检干部告诉记者。

浙江省嘉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工程科的一名劳务派遣制工作人员伍佳烨,看似是个没有多大权力的“临时工”,却通过泄露内部信息、向专家打招呼,收受投标老板所送271.81万元好处。

怀化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信息技术与市场服务科工作人员熊某早在评标前,就受参与投标的某公司委托人所托,将专家名单搞到手,方便该公司提前与专家达成合谋。

“这些案例其实都反映出,相关单位对权力的监管还存在很多漏洞,在制度的执行力、对工作人员的纪法教育上打了折扣。”这名纪检干部说。

“大手”:业主单位意图贯穿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自2000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公开招投标的作用正在逐步凸显出来。

虽然已经有法可依,但国家计委曾组织重大项目稽察办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对2000年以来89 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情况进行了专项稽察,结果表明,部分项目该招标不招标、规避公开招标或搞虚假招标的情况依然存在;招投标中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招投标中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仍较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招投标的行政审批和干预过多。

按规定,在招标投标过程中,业主要制定标底,作为投标人报价得分的评判依据。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腐败主要发生在事前,包括招标文件编制、资格预审等阶段,在此过程中发生泄露重要信息、谋求明招暗定等情况。”一名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业主单位的主观意图往往从一开始就已经植入,且主要是通过为其服务的代理机构来实现。

2020 年,湖南省邵阳市纪委监委通报5 起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突出问题典型案例,其中包括邵阳县委原常委、统战部部长罗翔国利用曾任该县副县长等职务便利,先后8次收受126万元帮助他人中标工程的案情。

2013年,邵阳县人民政府将县城清扫保洁和垃圾填埋场经营权承包项目对外招标,时任副县长的罗翔国总体负责该项目招投标。据罗翔国交代,为了让本地商人李某中标,他和另一名“朋友老板”商定,“找一个比较熟悉的招投标代理公司,并设置相关的招投标准入门槛和报名条件”。

“招标代理机构其实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它掌握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人的信息和诉求,在公共资源交易腐败案件中,扮演了非法‘利益分配器’的作用。”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招标代理机构存在专业素质不高、内部管理混乱、吃拿卡要以及利用掌握内部信息进行违规操作等问题,交易平台对其从业人员挂靠情况、信用状况甄别无力。

一名采访对象曾在某地级市纪委下属的招监办担任负责人,他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当地某县有个预算5000多万元的场平项目,代理机构在招标文件中设置了一个资质条件——投标单位必须有爆破资质。在报名环节有人投诉到他这里。

按照相关规定,爆破作业必须专业的爆破公司,从事爆破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爆破作业培训,考试合格并持有爆破作业证,方可从事爆破作业。当时这个地方所在省符合设置条件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最初投标人仅有12家。这名招监办负责人根据经验判断,很可能是一家企业企图操纵招投标,这12家企业的实际中标人都是同一个。

于是,他提出修改招标文件,表明有爆破资质的企业可以参与,没有爆破资质的在中标以后,先与有爆破资质的公司签订合同,方可与业主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最后有80多家企业报名,实际中标价降了接近1/4,相当于为财政节省了1000多万元。如果按照原方案招标,中标价只能降低一两个点。

“一开始,业主单位拒不修改条件,经过多轮较量才修改了条件设置。我也表明态度,谁不改就查谁。”他表示,很多情况看似是代理机构的问题,实际上他们是履行业主单位的主观意图。此外,一些业主单位所在的行业监管部门,没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或者自身就是被腐蚀的对象,而“履行招投标程序,反而成了为一些腐败行为‘洗白’的工具”。

“圈子”:评标专家成不可控因素

“评标专家群体本身就是一个熟人圈子,前期工作做得再保密,但专家评审这一环节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一名曾从事招投标监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特别是市、县两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天开标的项目不多,被抽中的专家被告知哪个时间段要到哪个地方评标,消息一传出来,“圈子”里很快就能锁定当地具体是哪个项目开标,而这个项目的潜在中标人就可以“精准”对接各方利益主体了。

“过去有在高速公路口堵人的。还有的地方评标室建设不规范,距离附近房屋太近,有在对面楼透过窗户举纸条传递消息的。”这名工作人员说,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标准化建设,实行全流程闭环监管,基本上可以防住进场交易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但场外环节就防不胜防了。

去年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了一则《评标群里藏暗语》的要闻,揭露了评标专家圈子里存在的猫腻。

河南省新蔡县纪委监委接到群众举报,反映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二批次投标结果存在问题。该县纪委监委成立专案组展开核查。

核查发现,新蔡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河南省专家库抽取专家后,被抽中的评标专家李兆林等人意图利用手中权力变现,便在河南省评标专家微信群中放话:“新蔡县这几年建设得很好,建议去看看。”这在当地一群长期用评标权力变现的评标专家中是约定俗成的暗语,暗示本人将要到新蔡县去评标,可以进行利益勾兑。这样,别有用心的人会与他取得联系,商量串通投标事宜。

之后,同为省里评标专家的程礼联系到他,表示想就该标段请他帮忙,李兆林欣然应允。在该标段开标前,程礼勾结李兆林等其余几名评标专家私下见面,把请托人参与投标公司的名字通过纸条的方式交给他们。经过一番暗箱操作,实际投标人王新伟借用的两家公司抽中了第一名和第二名。

专案组最终查明,该案涉案总金额达600 余万元,19名评标专家、投标人员、代理人员及业主代表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涉案的党员干部也被严肃追责问责。

“还有一些地方专家数量少,被抽中的几率较高,他们也容易成为被投标人‘围猎’的对象。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地方更愿意把项目拿到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上述这名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部分地区存在专家不足、不懂电子评标、跨专业评标、评标专家“老面孔”、熟人“圈子”和专家抽取信息泄露等情况。专家与各方交易主体互通互联,现有手段无法做到有效监管,串通专家行为已成为易发、多发的突出问题。

猜你喜欢

交易中心公共资源评标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英国天然气交易中心启示
基于TOPSIS模型的精益评标方法
评标工作中有关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
云南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工作
江蘇省蘇中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云南省搭建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
天津的“5+1”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