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洋泾浜影响下的青岛方言特点

2022-05-31王亚轩

南北桥 2022年2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青岛

[ 作者简介 ]

王亚轩,女,山东青岛人,华侨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 摘要 ]

青岛方言作为通行于山东省青岛市范围内的一种现代汉语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因其独特的地域条件和历史因素,青岛方言在语言要素尤其是词汇和语法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洋泾浜”现象,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达功能。青岛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记录了青岛地区语言的发展,对于研究汉语语言发展和青岛的地区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青岛方言;词汇;语法;表达功能;洋泾浜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59

1 背景

地域方言作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在自然、社会多种因素影响下汉语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对于研究语言要素、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方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人文发展非常重要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青岛是山东半岛南部的临海城市,青岛方言是胶辽官话的一部分,北方方言区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普通话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近代历史,青岛方言的发展体现出了与大部分北方方言之间明显的区别和独特地域特色,形成了一些自身比较独立的表达方式。

青岛大学教授、青岛语言学会会长李行杰认为,根据方言内部差异,青岛方言可分为市区、城阳(近郊区)、即墨、莱西、平度、胶州、胶南(包括黄岛在内)7个区。由于近代历史原因,青岛地区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且来源庞杂,经过长时间的混居融合,青岛方言形成了形式多样、历史短、发展变化快的特点。本文主要将以近郊崂山方言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青岛市区方言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2 青岛方言在语言要素方面的特点

2.1 青岛方言词汇具有鲜明的“洋泾浜”色彩

洋泾浜,原本是上海一条普通河流的名字,因抗战时期被作为英、法租界的分界线后逐渐变成了上海租界、十里洋场的另一个名字,后来经过发展变成了“不讲语法,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的英语”的代名词。可以说“洋泾浜”式语言是因为时间、地点以及巧合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是上海方言与英语的相互交融,也是中国本土语言和外来语言在特殊时期的畸形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结果,二者相互变形、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体现出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作为同样遭受殖民侵略的青岛,青岛方言受德语、英语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洋泾浜及在其影响下衍生出的外来词丰富的语言特点,甚至有部分表达方式存留至今,仍在青岛地区广泛使用。

例如,在青岛话中会将年轻的女孩亲切地叫做“大嫚儿”或“小嫚儿”,这种称呼与德语中的女士“dame”的发音是非常相近的。同样比较著名的还有“啤酒”,它对应的是德文“bier”,因为过去的字典中是查不到“啤”字的。1903年,英、德商人创办了青岛啤酒厂且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方便日常交流,人们便根据英语的音译,加上啤酒中有部分酒精,慢慢地形成“啤酒”一词。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平常青岛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古力”,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德语发音。“古力”是青岛人对“道路上的井盖”的独有称呼,它的德语单词为“gully”,也就是沟渠、下水道的意思。这几种词汇所体现出的表达方式在现在的青岛方言中使用频率仍非常高,并成为青岛话的典型标志之一。

可见,在德国殖民青岛的17年中,德语对青岛当地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青岛话中也存在很多英语发音,如在表达“抓挠”这个意思上,老青岛人会使用[kwaI]这个语音,这正是从英语中的“scratch”音译过来的。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是在青岛方言中“人”的读音和“音”比较相似,这是因为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发汉语中的[rn]这个音是比较困难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把[rn]变成比较简单的[yin]。久而久之,[yin]就变成了青岛话中的[rn]。

2.2 青岛方言中部分词汇与普通话形同义异

例如“彪”这个词在普通话中的意思是“彪悍、凶猛”,但是在青岛方言中却具有了“傻”的含义。同时,词义的转移在青岛话中也比较常见,如汉语普通话中的“布袋”在青岛话中是“口袋”的意思。与普通话相比,青岛方言还存在着词义缩小或扩大的现象。“走动”在普通话中有“来回移动”和“来往”的意思,但是在青岛方言中只采用了“来往”这个意思;“来回移动”这个意思则是用“动弹”这个词来表达。青岛方言的口语化色彩也是比较浓重的,比如用“嘟囔”表示唠叨。

2.3 青岛方言中存在明显的用单音节形容词代替程度副词的现象

在青岛方言词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使用“很”“非常”等程度副词的,而使用其他单音节形容词。“很苦”会说成“倍苦”,“非常甜”会说成“甘甜”,“很硬”会说成“钢硬”,再例如“喷香”“稀烂”“稀软”“震凉”。还有一些表示颜色的词,会用“条白”“烘黑”“显黄”“铮绿”等形式多样的词来和不同的颜色词搭配代替“很”的作用。

2.4 青島方言中的部分祈使句和是非疑问句一般通过特殊形式实现

由形容词构成的祈使句是青岛话中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这样的句子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在形容词后面加上表示祈使的语气词“滴”来构成的。这种形容词的形式可以直接构成祈使句,也可以在祈使句中作谓语、状语等,且在“滴”前面的一个字一般是需要重读的。例如:老实滴!你老实滴!直接用“老实”这个形容词来表达指令。

是非疑问句以语调代替“吗”。是非疑问句在普通话里一般要在句末加上语气词“吗”构成,在青岛方言中则往往不用语气词,其疑问口气用语调来实现,方式主要是句末的语调上扬和最后音节略为延长,例如,你不喝水?(你不喝水吗?)你拿动了?(你拿得动吗?)他上过北京?(他去过北京吗?)

3 青岛方言在表达功能上的特点

3.1 青岛方言中的名词表达更形象

在青岛方言中多音节的名词是很多的,通常在普通话中以一个字就可以说明的事物放在青岛方言中音节会变多,这其实也可以说是它的一个特点,但我认为在表达效果上可能会更贴切。例如:“肘”叫“拐肘”、“蛇”叫“长虫”,“串门”叫“闯门子”、“睫毛”叫“眼枝毛”等。相比于普通话,青岛方言对事物的描述更倾向于具象,因为胳膊肘是肢体的一个拐点,所以会叫做“拐肘”,“长虫”则是从蛇的形状出发描述它的特征,青岛话把“睫毛”称为“眼枝毛”一是说明了它的生长位置,二是因为睫毛长在眼睛上的形状就像树枝一样,最后再加上它的主体对象“毛”。这样的词在青岛方言中的体量是很大的,也直接反映出了青岛话在表达上的抽象性比较低,偏向于以直接反应事物特征或采取一定修辞的方式来构词,总体而言词汇和语言表达是比较形象和通俗易懂的。这也说明了事物的命名受到看问题视角不同的影响。

3.2 青岛方言组词能力比较强,可以实现一词多用

一个动词或一个量词在青岛方言中的使用范畴有时是非常广的,普通话中没有办法实现的搭配在青岛话中也可以得到合理化。如“块”作量词使用频率比较高,“一块东西”“一块歌”。前者在普通话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用法,后者就比较有青岛方言的特点了,取消了“首”这个量词的使用,而统一用“块”代替。这是因为“块”在青岛方言中是一个泛义的量词,任何有“整体(块状)这种含义的词都可以与之搭配,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例如上面提到的“一块歌”就是因为歌曲给人的感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其他还有“一块走”(两人或多人一起走),“一块电影”都是相同的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青岛方言在表达上是很灵活的,从语言表达的简单省力原则出发,它的一词多用性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并且具有特点的一项表达功能。

3.3 青岛方言在外来词的影响下形成了很多“独创词”

青岛方言形成的时间实际上是比较晚的,在近代殖民侵略之后才表现出来明显的与普通话有差异的特征。它融合了周围其他各地区方言的特点,加上青岛的发展速度较快,也促使方言发展得较快。另外,由于经济交流、文化流通等原因,青岛方言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在普通话中没有对应词汇的词汇,只能解释其大概的意思,形成了青岛地区的独创词汇。 例如,形容“大”为“么是大”、形容“小”为“嘛点点”等。还有一些词汇也能体现这方面的特点,比如形容“得意忘形”为“涨淀”、“讨好于人”为“舔么”等。这些独创词除了在第一点中提到的是比较形象化的表达之外,还用了很多语气词来传达相关的情感。比如“嘛点点”中的“嘛”在青岛话中就带有一种“嫌弃”的感觉,所以这样的词汇在表达上也能体现出比较强烈的情感色彩。

4 青岛方言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近代以来青岛先后成为德国和日本在中国的殖民地,语言的发展自然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较大。本土方言与之不完全融合而出现“洋泾浜”现象就在情理之中了。之所以这些带有外来色彩的语言能够留存至今,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国语言和外语畸形融合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传播的手段主要是口语,书面形式少之又少,大部分具有鲜明的青岛特色的青岛方言词汇是没有办法找到对应的汉字准确表达出来的,它们通过人们口口相传的形式一直在青岛地区使用。另一方面,在语言的使用上自古以来遵循的原则就是省力和简单,所以我推测这些带有“洋泾浜”性质的词汇在长期使用之后,青岛地区的人民已经对此和习惯,能够明白这些词所表达的含义,从而也就从近代沿用至今。我认为这也是上文中提到的青岛方言口语色彩比较浓的原因之一。

语言本身存在缺位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客观上由社会物质层次决定。在某些新事物出现的初期,与之相应的词语是缺失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词汇的“缺位”。清后期,中国被迫通商,大量西方新事物涌入中国,为了交流的便利,人们需要给这些新事物“命名”,其在外语中的表达成为非常重要的参考,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字对字翻译的带有“洋泾浜”色彩的词汇。

多义现象的认知激发。词义之间往往会形成转喻或隐喻的认知现象。方言则往往激发其在词汇范畴中的边缘义,形成了与普通话中原义不同的方言义。 这可以通过上面第二条特点中的例子来说明,“布袋”在青岛方言中有“口袋”的意思,是因为衣服上的口袋一般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这样的表达方式突出了“口袋”的制作材料,利用转喻的认知机制突出了某一个特性,从而逐渐形成了青岛方言。再如,山楂称为“酸楂”,毛巾称为“手巾”都是突出了其中的一方面,利用转喻的相关性形成方言词汇。青岛方言中还有一些是通过隐喻的认知机制形成的,用“锅腰”来指称驼背,用“锅腰”来隐喻人的背弯。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由人们心理认知上的差异造成,比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青岛话“彪”表示“傻”的意思,并不是因为词义的转移、扩大或缩小这样的常规变化,也没有很明显地体现出上一段中所说的多义现象,可能仅仅是因为青岛这个地区人民对于具有彪悍这样性格特质的人的认识思维不同发展而成的词义。因此地域的差异所带来的人们的心理认知侧重点不同也是青岛方言逐渐和普通话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青岛属于港口城市,海洋文明比较发达,贸易往来频繁,所以经常会受到江浙、东北、西南等移民语言的影响。江浙地区的吴方言变调是其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山东地区与江苏毗邻,人口贸易交流密切,受到吴方言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加之,20世纪50年代山东地区很多人都前往东北“闯关东”,后面由于思乡、山东经济发展等原因,大量参与“闯关东”的山东人返回故乡。但由于他们在东北地区生活的时间较长,语言自然会受到东北方言的影响,这类群体回乡后其语言表达就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东北特征,即语调的起伏较大,这也直接影响了青岛乃至山东地区方言的发展,所以语调起伏大也成为青岛方言的一大特色。

5 总结

总体而言,青岛方言是比较晚才在北方方言中形成比较独立的特色的,主要原因还是近代德日殖民侵略所附带的语言融合以及后来的海洋经贸发展引起的人口流动。青岛方言中的“洋泾浜”现象、独创词和比较强的构词能力都是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发展而来的。虽然青岛方言的起步比较晚,但它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已在中外融合的基礎上也实现了自身独立,可以说青岛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做到了“兼容并包”的。

作家王蒙说: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观。从带有“啤酒味”的青岛方言的发展历程和独有的特点中也能看到青岛地区不一样的人文历史。

参考文献

[1]李行杰. 青岛方言:历史与现状[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1):56-59;69.

[2]李静文. 青岛方言词汇特点及其认知机制[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4):85-87;92.

[3]王紫琬,李慧. 青岛方言中的外来词研究[J]. 休闲,2020(12).

[4]赵红梅. 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青岛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青岛明月申牌?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