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当代表达
2022-05-31张笛
[ 作者简介 ]
张笛,女,安徽皖萧人,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写意花鸟“笔墨结构”研究创作)。
[ 摘要 ]
在艺术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画的现实主义发展也相对较为迅速,但这种发展与中国画的传统特性有所不同,因为中国古代画作更加注重传神,对于其形象方面的关注是相对较为有限的。而现实主义的快速发展,让其与原本的浪漫主义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独特创作手法,尤其在文学艺术、美术艺术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画的发展,还需要对其历史进程、传统表达和当代表达特点进行充分解读,从现实主义的概念角度出发,回顾、了解现有的中国画创作方面的特点。
[ 關键词 ]
中国画;创作;现实主义;传统表达;当代表达;发展历程;影响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56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画在创作发展历程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现代表达特点,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先理解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特征。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浪漫主义形成的一种创作基本手法,在文学发展的和美术发展过程中,这一手法都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与传统中国美术之中的写生和写形等各种概念较为相似,但其本质上作为一种艺术发展思想潮流,自19世纪30年代之后,开始广泛发展并被人们所熟知。伴随文艺复兴不断传播之后,现实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多个国家落地生根,最初阶段,在欧洲各个国家以各种即时性的作品宣扬人文关怀理念,主张要从现实出发,创造为人民的艺术,而真正传入我国融入中国画之中,则是在20世纪初。
1 中国画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传统表达
1.1 出现与发展
清朝末年,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传入中国,也就进一步为其艺术性发展提供了支持,尤其像杨周翰等人认为在这一时期,写实主义的出现为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概念从传入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五四运动之后,美术界的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将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画的领域之中。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18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之中所刊出的两篇美术革命文章。吕徽和陈独秀等人所发表的同名文章之中进一步反思了我国传统美术的弊端,对传统进行反思之后,再度提出了对美术界进行改良和革命的口号,明确指出美术创作应当以传统中国画为关键性基础,然后对文人化画行改良,并提出其改良和革命离不开西洋艺术发展之中的写实精神,必须要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进行改良。
这种发展其本质意义上是文化的碰撞,伴随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不断改良,中国美术界的革命和改良,是经过长时间酝酿和发展的结果。尤其在更早的维新运动之中,康有为便提出了中国画的发展弊端、发展困局的问题。在后续不断的发展中,又有鲁迅和徐悲鸿等人的支持,特别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画家成为20世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们对中国画进行了改良,提出了弥补传统艺术不足的改良方案,在不断发展之中融入中国画创作,让中国画的理论日渐丰富,作品日渐成熟。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标志性的发展里程碑,之前“realism”一直被称之为“写实主义”,或称之为“现实主义”,但译名不统一,五四运动时期普遍使用“写实主义”为译名。但在20世纪30年代这样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实主义”这一译名固定下来并在马哲基础上给予其全新的阐述、解释性的更新。
1.2 全新解释与传统表达
现实主义理论的出现与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进行解释之后,学术界普遍认为现实主义理论传播属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附属产品,是在美术方面与近现代苏俄靠拢和借鉴的一种中国画美术发展历程。在这一阶段现实主义得到了全新的阐述,确定了详细的译名和内涵,认为这一概念之中所讲的是利用美术的方法,将其细节进行真实性描述的同时,再现其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人物,明确了功能性的价值,同时也拓展到了创作理念这一层次,有了更加抽象的哲学理念和哲学功能。
而在传统表达方面,在20世纪早期,一般都是利用各类写实的技巧和方法,对文人画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从而形成相应的绘画模式,这一绘画模式影响到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形成了当时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和创作方式。其中以徐悲鸿和蒋兆和等人最具备代表性,他们的创作更是极大程度上展现出了中国画现实主义发展的历程,尤其像徐悲鸿是20世纪接受西方美术教育之后归来的第一代美术大家,他在这个时机进行中国画的创作,就进一步将写生、解剖、透视等概念和技巧融到了中国画的创作之中。像徐悲鸿在1931年所创作的《九方皋》、1940年所创作的《愚公移山》这样大幅的人物画,运用了这些技巧,同时也将白描和素描进行结合,满足了写实的要求,并在色彩方面应用了中国特有的各类色彩元素,让其展现出了中国画的特色,又融入了现实主义的各类技巧。而且历史题材版画,具备较强的古典主义特色,而且其本质上有很多主题,都以劳动人民作为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围绕着人的艺术题材逐渐增多,各种美术创作也更加符合现实主义的特征。徐悲鸿1937年所创作的《巴人汲水图》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将人物作为创作主体,然后通过人物的写实体现出现实主义的色彩,透出人定胜天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向往。
在同时期的画作之中,蒋兆和的很多作品也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利用现实主义的特点展现出了对于和平的向往,用现实的色彩展现出对现实的不屈。1934年所创作的《流民图》和1938年所创作的《阿Q像》等,都充分展现了中国画在现实主义方面的发展,通过人物画像,展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描写当时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况,严格按照艺术方面的原则,将素描当作造型艺术的关键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蒋兆和与徐悲鸿以中国画现实主义发展为原则,形成了相应的特色美术体系,即“徐蒋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现实主义的传统表达初步形成了相应的标准体系和美术标准原则,而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历史进步这一特点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产生了具备特异性和特色性的现代表达特征,在方法和风格方面伴随文化的进步也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1.3 革命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得到了深化和哲学层次的发展后,在历史进程中,进一步提出了艺术走向群众的观念,艺术开始与工农兵群体相结合,这一文艺新时期的开始,促进了其自身的全方位发展。在美术发展的过程中,现实主义不单单是一种风格类型,更有了一种特殊的内涵。传统表达又融合了“徐蒋体系”,从旧国画的角度出发,围绕着苏联模式进一步确定了革命现实主义艺术。这时期的作品数量之多,标志着传统的笔墨与现实生活开始密切结合在一起,不再是距离生活遥远的艺术,而是真正地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这一阶段因为在思想潮流方面发生了改变,艺术手段和创作风格方面,也就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创作者将思想特点和创作风格密切联系在一起,开始进行人物和景物的创作。一般来说,以1965年作为界限,之前的作品属于早期的艺术创作,而在此之后的作品就发生了改变,前期一般以叙事模式为创作的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更是融入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人物的精神力量和艺术的张力有明显的提高。而中国画在近现代发展中受到的文化方面冲击更大,在艺术色彩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2 中国画现实主义的现代发展和现代表达
2.1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及表达
中国画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实主义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沉淀,按照每个时代的文化方面不同也呈现出了艺术方面的多样性,传递出来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色彩也不太一样。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这一期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世纪60年代在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元素特点就是红、光、亮三种,这样的色彩元素成为当时中国画的关键性形态,也为后续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支持,体现出当时的色彩特征。而创作背景大多数以工农兵形象为主,更加偏爱进行写实的工农兵形象创作。当时的很多作品的处理与写实油画基本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对线条处理和渲染方法则应用了很多中国画元素。将阳光等各种光线影响因素融入这些创作之中,进一步让写实中国画更加细腻,画面的人物形象光滑红润。而山水画方面,像1973年关山月创作的《绿色长城》,1974年林曦明创作的《太湖新歌》等,更加具备自身艺术特色,尤其强调在俯视的角度下利用各种写实的手法,将视觉感受进行空间层次的真实性处理。艺术发展步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创作思想方面开始更加接近还原事物的本身,具备较强的反思性特征,因此这一时期绘画的形象美和抽象美得到了关注和探讨,其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启蒙发展。1985年,新美术热潮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围绕着历史发展进行了反思和重新构思,然后艺术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中国画的现实主义表达也日渐多样化,很多美术大家开始探索不同方向的艺术性,让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得到不断创新,并按照时代发展变迁的特点以艺术展现人文关怀。这一阶段也有很多具备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比如1980年罗中立所创作的《父亲》,1979年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等。这种现实生活的艺术映射,进一步展现了美术发展过程中独特的人文性特点,而且各种乡土写实的色彩融入之后,传承了徐悲鸿注重写生并关注民生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此阶段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可以选取的艺术处理手段明显变多了,因此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实主义艺术方面的拓展。
2.2 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的发展及表达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在美术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画的创作也呈现着多元化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有了不同的表现、实现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让艺术呈现出了较强的多样性,而且可以运用的美术语言明显变多了,在现代和西方观念的影响之下,有了更多的造型方式,不再单一地强调按照生活本来的样貌进行描绘。在审美日渐多样化、发展日渐多元化的今天,各种各样的元素在此类画作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特别像《活着之觅食》《重塑》等画作,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有了更加开放的特点,这种表达方式进一步让其脱离了题材和技法等方面的限制,也让现有的文化背景在相应的作品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现如今的文化氛围之内,尤其注重协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让这种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在总体的艺术创作之中。而在创作理念方面,像《重塑》的作者毛冬华的创作初衷则是,有责任和义务记录城市的变化瞬间,利用画面构成虚与实之间的对话。这种责任和理念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画现代化发展,现实主义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之下,再一次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而且其艺术张力继承了既往的相关体系,并在现有的文化背景之下得到了发扬和传播,偶尔在艺术效果和文化传播方面都相对更加满意,形成了现有的特色现代表达。
3 结语
在中国画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程,有着无数的文化融合和艺术方面的碰撞,在历史进程之中,传统表达和现代表达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而现代表达则进一步发扬传统,积极创新,引领审美文化方面的前沿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智开.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2]马颜群. 山东临沂地区汉画像石的叙事空间表现研究[D]. 杭州:中国美術学院,2012.
[3]张运君,孟凡苗. 论儒学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