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故事力的语文课程融入劳动教育启示

2022-05-31薛莹

南北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 作者简介 ]

薛莹,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讲师,研究方向:文学教育、教育管理。

[ 基金项目 ]

2019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编号:JXTD201920);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卫生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耦合专业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1SJA1538)。

[ 摘要 ]

本文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青年形象为例,剖析他们身上勤劳的传统美德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定义了人生价值、塑造了人的品质、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体现了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更能带来精神世界的富足。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构成的故事力,冲击着读者的感性思维。以此为例,选择语文课程中的优秀作品,融入劳动教育,对引领青年学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 关键词 ]

故事力;劳动教育;平凡的世界;青年形象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35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紧接着,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就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在公共基础课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的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中典型的人文学科,具有较高的故事性与艺术魅力。其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在阅读和欣赏古今中外优秀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故事力,有效地影响和引领学生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追求,能润物细无声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劳动思想,进而培养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类生来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但是却能很好地理解故事。”故事力是语文学科进行情感、道德、思想、价值引领的核心魅力,根据MBA智库百科“故事力”条目所记载:“故事力是指信息时代具备的把信息置于某一情境之中,使之具有某种情感冲击力,这样一种能力,就是故事力。”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一个能贯穿事件的故事线索、故事情节,二是调动了读者/听者的感性思维,使之产生一种代入感。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用生命写就的不朽经典,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全书以1975年到1985年中国城乡社会巨大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着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的奋斗历程,展现最平凡的生活中蕴含的最动人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力量穿越时代,深刻影响了一代代青年。据2018年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志愿中国”和共青团中央官微进行“改革开放40年”大型青年调查,本次调查中,受访青年选出对自己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作品。66.0%的受访青年认为《平凡的世界》对自己影响最大,获选率排名第一。当代青年读着主人公读过的书,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经历着主人公的青春岁月。优秀同龄人身上的故事,所产生的榜样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作品中青年劳动者的形象,勤俭、奋进、乐观、自信,劳动的充实感、成就感冲击着当代青年学子,进而使他们对劳动的意义、劳动观念以及劳动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意识,乃至深刻的认同。

书中对劳动的描写俯拾皆是,仅“劳动”一词就出现二百八十余处,作者路遥在本书的后记中说,这本书“包含着劳动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对这个冷暖世界的复杂体验。……也包含了我对生活从未淡薄的挚爱与深情”。可以说,在《平凡的世界》里,劳动是贯穿在青年成长的全过程的,劳动定义了人生价值,塑造了人的品质,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体现了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更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富足。

1 劳动定义了人生价值

书中不止一次地说,劳动是农家孩子的第一堂功课。少安的劳动课是从六岁时砍柴开始,因此赢得了村里人的夸赞“将来是个好受苦人”,他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荣耀。即使是去山西看媳妇,“他营务庄稼的本领立刻就使贺家湾的人赞叹不已;大家都说秀莲找了个好女婿”。十八岁,他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后来抓住时机、开办砖厂,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是劳动,彻底改变了孙少安和全家的命运。

少安的妻子贺秀莲,同样因为劳动,成为《平凡的世界》中可亲可敬的人物。为了这个家,她置孕身与疾病不顾,与丈夫同甘共苦,共同兴家。然而就在丈夫的事业达到辉煌时,她却倒在了出资新建的双水村小学的落成典礼上。作者用浓墨重彩的笔触写道:校舍碑石“可以看作是孙少安夫妇的一块人生纪念碑”。读者也不妨将之看作秀莲一生劳动定义人生价值的墓志铭。

李向前因车祸而失去双腿后,“他感到这样活着是一种屈辱,他是个男人,不劳动而靠老婆养活,便失去了活人的尊严。是的,尊严,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地活着啊!”当他决定当个钉鞋匠时,妻子润叶明白,“这劳动对他来说,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是在體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她说:“去钉鞋,这又有什么丢人的呢?这是劳动。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只有四肢健全而不劳动的人才是丢脸的。”这话但是由润叶口中说出是如此熨帖,读者读之也是心有所得。

2 劳动塑造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少平在黄原城揽工的经历足以让年轻的读者记忆深刻。为了一天一块五的工钱,“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以至于睡下的时候,“整个身体像火烧着一般灼疼”。他的一番内心独白激励着自己,也足以引起读者的思索:“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于是,他隐藏起乡村教师的过往,在底层挣扎求生,靠人品得到帮助,谋得一个当煤矿工人的名额,进了“公家门”,并且在艰苦的煤矿工作中依然保持积极的信念。

书中姐夫王满银的形象则是一个反面典型,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被称为“逛鬼”。他走南闯北、坑蒙拐骗,最后浪荡半生,白了头发,老了面容,却依然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一无所有。

3 劳动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

书中描写少安是种地的好手,“对这一点自留地,他宝贵得不知种什么好,从庄稼到蔬菜,互相套作,边边畔畔,见缝插针。种什么都是精心谋划的……有时简直不是在劳动,而是在倾注一腔热情。……只要能切实地收获,劳动者就会在土地上产生一种艺术创作般的激情……”

而二爸孙玉亭则是劳动者的反面典型,他既不善于农活,连家也拾掇不好。书中写道,他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地刨挖开后,连籽种都下不到地里。甚至要厚着脸去找他哥,求他把一些技术性的农活帮助做一下。而他逼着他哥孙玉厚腾挪给他的窑洞,“由于多年不整修,山水从破窑檐石中间流下来,把窑面子上的泥皮全冲光了,烂石头碴子暴露在外面,里面住了许多窝麻雀……院子原来还有个横石片围墙,自孙玉厚搬走后,就逐渐塌成了一圈烂石头。墙角里用这塌墙石头乱垒起的厕所,似乎连个羞丑也遮不住”。在书中,劳动与学历高低、工作贵贱都无关,关涉的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此中凝结的智慧。

4 劳动培养家庭责任感

少安十三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而且他还对少平和兰香的前途负起了责任。……尽管过得艰难,但这个家庭还维持着——这就是他的骄傲!

兰香刚四岁的时候,就在院子外边的土坡下蹒跚着拾柴。……她心疼家里所有的大人,随时留心着看能为他们帮点儿什么忙。父亲和哥哥从山里回来,她就赶快给他们扫身上的土。早晨,她帮助母亲叠铺盖,或者双手抱把大扫帚,把地扫得干干净净。奶奶害眼病,家里又买不起眼药,夏天一大早,她就和二哥一起跑出去摘带露水的草叶,回来给奶奶淋在眼睛上……

孙家人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我们读到的是互相顾念、奉献自己、分担家庭责任,读到的是爱与温情,这也是中国传统劳动人民质朴的家风。

5 劳动激发了创新的动能和激情

少安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农村贫困问题的症结——大锅饭,因此设想在一队分几个承包责任组,来个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最后竟然得到了全体社员的一致拥护。尽管这一自发性改革尝试还没实行就宣告失败了,但是在不久后的全区农业工作会议上,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这样的改革方向无疑是顺时而为。后来他两度兴办砖厂,也是劳动闯出来的新路。

少平当了煤炭工人后,出于“对他的工作环境不仅关心,而且是带着一种感情在关心”,发现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太落后了,他联想的是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我想有机会去报考局里办的煤炭技术学校。上这个学校对我是切实可行的。我准备一两年中一边下井干活,一边开始重学数、理、化,以便将来参加考试”。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就是由这些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想敢干的劳动者们书写的。

6 劳动激发社会责任感

如果说少安、少平兄弟在劳动中的思考汇入了国家发展史,那么田晓霞的牺牲更是源于她的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冒险精神闻名全报社”的女记者,她说“报道这次特大洪水是我们的职责”,义无反顾地冲到最前线,采写报道、指挥救援,毫不犹豫地投身洪水勇救落水女孩,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7 劳动能带来精神层面的富足

7.1 崇高感

兰香虽是一个大学生,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还悄悄去工地上干提泥包的活儿。她激励自己:“要自强自立!她一家人都是吃苦干活的人,她自己干点活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二哥说了,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地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对,她这样做,不应该有任何一点害臊的感觉。”

7.2 尊严和自豪感

少平被评为铜城矿务局的“青年突击手”,他不全是为荣誉高兴,而是感到,他的劳动和汗水得到了承认和尊重。他看重的是劳动者的尊严和自豪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的劳动和创造才是最值得骄傲的。

7.3 充实感

当少平和晓霞谈论未来的打算时,他表示准备一辈子就在煤矿干下去。他说:“一个人的命运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至于所谓理想,我认为这不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也就是说正确看待劳动,带来的不仅是生活内容的充实,还有精神世界的充实。

他在煤矿踏踏实实地工作,换回了硬铮铮的票子,给自己买了新皮鞋和蚊帐,在蚊帐搭起来的小天地里不受干扰地看书。而那些干部子弟们在凌乱不堪的宿舍中,因没领到多少工资而情绪低落地躺在床上。作者鲜明地点出:“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

7.4 精神上的平等和强大

紧接着,作者毫不客气地评论道:“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虽然这是和平而正当的征服,但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

7.5 精神疗愈

师傅死后,留下惠英嫂和明明沉浸在痛苦中,少平要用劳动和生活把他们带出这痛苦和黑暗。对此,他有深刻体会:“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劳动,在这样的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而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

少平为救工友而受伤毁容后,婉拒了调到省城工作的建议,选择回到煤矿。因为“他对煤矿有了一种不能割舍的感情。……他在那里流过汗,淌过血,他怎么会轻易地离开那地方呢?一些人因为苦而竭力想逃脱受苦的地方;而一些人恰恰因为苦才留恋受过苦的地方!”全书在少平回到煤矿的刹那戛然而止,他的感情和生活何去何从,读者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对少平有最笃定的把握,唯有磨难方能锻造生活的强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少平,定能抚平创伤,在平凡的人生路上再一次勇毅前行。

正如路遥在全书后记的结尾所说——

“结论一目了然: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本书是路遥对他的青年时代投去的“最后一瞥”,一个个青年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田晓霞、李向前……他们身上既渗透着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尽管全書中有关“劳动”的话语现在看来似乎有些陈旧,但是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拨动心弦的情节,将平凡世界中的人生百态展现无遗。这些元素构成令人震撼的故事力,冲击着读者的感性思维,令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代入感,进而思考劳动与人生。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优秀作品,在语文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引领青年学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 教育科学论坛,2020(15):3-6.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2):2-11.

[3]黄冲,杜园春. 对当代青年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仍是《平凡的世界》[N]. 中国青年报,2018-12-11(7).

[4]路遥. 平凡的世界[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5]刘文松. 试论《平凡的世界》中劳动者形象给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启示[J]. 散文百家(理论),2020(6):6-7.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