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名家作品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

2022-05-31韩博张怡雅

南北桥 2022年2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责任感苏轼

韩博 张怡雅

[ 作者简介 ]

韩博,女,河南南阳人,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语言文学教育。

张怡雅,女,河南南阳人,,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语言文学教育。

[ 摘要 ]

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职诸多课程中,语文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正向引导作用。以苏轼及其作品为例,在高职语文名家名作教学中,教师可从知人论世教育感染学生,用多彩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用丰富的课外阅读引领学生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美好,塑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 关键词 ]

高职语文;健全人格;苏轼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34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还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使被教者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指出:“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判精神和行为能力方面的意义。”可见,在全世界范围内,教育被普遍认为对于受教之人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迈出中学校门,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善加引导,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高职诸多课程中,语文的这种正向引导作用尤为明显。

1 高职语文具有培养健全人格的功能和优势

1.1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人格培养功能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在他的《谈手艺》和《论文学》等文章中提出了“文学即人学”的观点,他认为在文学领域里,一切都是从人出发,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以文学为主要载体和讲授对象的语文学科的主要功能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人的发展。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人”的教和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既是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未来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1.2 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健全人格培养的优势

人格教育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教师利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影响和浸润的过程。除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以外,语文因其教学内容本身即包含诸多真善美的元素而在人格教育上有着独特的优势。高职语文课文多为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这些作品是人类不同文化和思想形态的浓缩和结晶,读来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大多可称得上是理想人格的典范、良好道德的楷模,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操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科内容上,与那些纯理论性课程和专业课程相比,语文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可见,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对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名家名作的讲授。有时候,一位作家、一篇文章、一首诗歌,甚至是一句话,都可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讲授基本知识之外,更应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灵变化,要能够充分利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濡染和道德的熏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人格向正常、健全的方向发展。下面,将以苏轼及其作品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2 苏轼作品教学与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1 在知人论世的教育中融入健全人格的培养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与纯理论学科紧扣教材的教学原则有所不同,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除了教材课文以外,教师往往需要对课文所涉及作者的生平、為人、作品创作年代和具体时间,甚至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进行补充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即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教育。除了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育方法还可以很好地将健全人格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2.1.1 恰当的自我评价与及时的自我调适

苏轼的一生,是大起大落的一生,从制科考试的百年第一到因文章诗词获罪下狱,从正三品的翰林学士到没有品级的流放犯官,从繁华京城到蛮荒海岛,身份荣辱的巨大反差,今昔生活的强烈对比的确需要超凡的承受能力。尽管也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自题金山画像》)的漂泊无定之感,但苏轼更多的是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及时地对自己的身心加以调整。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断地体察变化中的自己,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与心理调适,所以他在随时随地的自譬自解之下,心灵自有安顿,精神不再焦虑,无论何种情况都能泰然处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苏轼的这种自我调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帮助其构建健全人格。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词作名篇《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时,教师应当结合作品的创作年代和作者当时的人生际遇来进行讲解: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正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此时的苏轼已年近半百,即古人所谓“知天命”的年龄。苏轼在处理被贬黄州这一人生首次大挫折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面对无权无势、缺衣少食的谪居生活,苏轼首先接受现实,完成了自己从身份到心灵的转换:我已不是当年科场上一鸣惊人的榜眼苏子瞻,而是躬耕在东坡的乡野农夫。他常“焚香默坐,深自省察”(《黄州安国寺记》),静观默照中,不怨天不尤人,认真进行自我反省与批判。但自省不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完全否定,更不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完全泯灭,所以,面对扑面而来的狂风骤雨,苏轼无惧无忧,不躲不避,坦然面对。天气的阴晴雨雪也好,官场的宠辱进退也好,无不是自然和人生的一部分,都被他平静接纳。

在这首词中,苏轼这种宁静超然、旷达潇洒的境界正是我们这些碌碌于尘網、孜孜于眼前利益、身心俱疲但却不知放慢人生脚步的现代人应该思索和追求的。作为一名即将走上社会的高职生,虽然宠辱不惊的高度的确难以企及,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苏轼身上学到几分达观开朗、豪迈洒脱,在身处困境之时能够自我解围,不失生活和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2.1.2 出、处皆兼济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尽力做好的一种情感,同时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一个人具有责任感,他往往就是一个负责的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不管是对于一个家庭也好,一个企业也好,整个社会也好,都是需要有责任感的人存在的。苏轼就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典范。

即使惨遭贬谪,苏轼也没有放弃济世精神,依然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同身受地体察着百姓的苦难。在黄州,他召集组织了民间慈善机构——育儿会,募集善款帮助那些多子的穷困之家。到惠州,他不在其位却谋其政,以在杭州建病坊的经验,协助广州知州开办了广州医药院;他甚至沟通道士与官府之间,采纳道士的建议为广州修筑了自来水工程……他以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感召了地方官员中的有识之士,使得社会生活中的良性机制得以正常运转。他没有被贬谪捆住手脚,而将自己的能力通过别人之力发挥出来,造福一方百姓,这是平凡中的伟大,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这种出、处皆不忘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但对于语文教育来说,要求高职生“兼济天下”似乎是个崇高却有些遥远的梦,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必要求学生真的像苏轼一样去开办孤儿院,筹建自来水厂,但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兼济”周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为公众、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孕,主动扶一把,让个座;节假日去社区参加志愿者活动;在过年回家疫情防控需要时,在小区门口帮助测量体温……责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相信这种点滴积累如果坚持下去,天长日久,春风化雨,会在我们的学生心中埋下“责任”的种子,并且这枚种子必将生长、壮大,开出美丽的人格之花。

2.2 在语文活动的开展中加强健全人格的培养

2.2.1 多彩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走出封闭的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辩论、演讲、课本剧等活动的开展而着意地尊重、调动每个学生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学生与老师间、学生与学生间彼此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形成一种和谐、宽松、良好的课堂氛围。老师不再充当课堂的操纵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文的分析当中来,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发现并掌握知识,主动开启自己心灵的大门接受。

比如在学习了苏轼的数篇名作之后,笔者指导学生将作品翻译、再创作为剧本,然后加以润色,在班里分组进行表演。学生的行动力很强,有的小组还自觉安排了“导演”“编剧”“主角”“配角”等,把一个小小的课本剧排演得有声有色。甚至还有两个男生根据“赋”这种体裁特有的主客问答的形式,把苏轼与客的对话编成了简单的相声。可以说,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且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相互协作的意识,甚至将他们的表演天赋也调动了起来。部分不会说不愿说普通话的学生开始说普通话了,部分内向的学生也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开口了,班级的气氛也更为融洽了,可谓一举多得。

2.2.2 丰富的课外阅读引领学生体悟美好的人性

钱理群先生曾说:经典的阅读,可以使年轻一代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正是经典的阅读,会使教师与学生的生命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状态,这种难得的高峰体验,生命的瞬间爆发与闪光,会使学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我与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与选择。

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情感等的思索和体悟,而读者读书,就是通过这些文字实现与作者的沟通交流,从而将作者的观点、看法、体悟等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有人说,读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由于课程安排有所限制,高职语文课堂的教育时间是有限的,而对于语文这种以“育人”为重要目标的课程来说,“育人”的过程远不应局限在上课的45分钟之内。因此,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来保证语文课程育人效果的持续性、有效性,课外阅读就是其中之一。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语文教学无限延伸,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对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对于一个人的润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这些蕴藏着人类最美的思想的语言,已经像种子一样在一遍遍地诵读中被植入学生的心田,默默生长,然后有一天在岁月里优雅地绽放。教师阶段性地、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作品,不仅能巩固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思维得以开阔、境界得以提升。比如在讲完《前赤壁赋》后,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后赤壁赋》,抽出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解疑。因为《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是作者对人生、对时光流逝和宇宙变化所作的一个系统的思考,读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苏轼随缘任性、阔达开放的自由观念。虽然学生不一定能很快读懂,但至少为他们认识世界、看待人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健康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平叔. 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4:407.

[2]高平叔. 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4:16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9.

[4]何新宏. 对中学生责任感的调查——兼谈责任感的培养[J]. 教书育人,2007(10):5-7.

[5]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42.

[6]薛瑞平. 我们二年级啦[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责任感苏轼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苏轼吟诗赴宴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