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联欢晚会的符号性特征
2016-05-14孙霏霏
孙霏霏
摘 要: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电视文艺的一枝独秀,持续数年而不衰,范围经济、文化和教育。然而,春节联欢晚会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并引来社会的争议和批判之声。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对春节联欢晚会的社会意义和功能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作为传播媒介的实质,提出符合春节晚会风格、要求的建议和意见。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春节联欢晚会符号分析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第二章,阐释春节联欢晚会符号性;第三章介绍春节联欢晚会符号的意义,诸如,时间、基调、穿插和置换符号;第四章,分析春节联欢晚会符号的功能,诸如,圆形、模式、仪式和传媒;第五章,进行全文的总结。
关键词:春节晚会;符号;特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277-03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气,是阴历的岁首,也是新年的开始。汉代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就开始执行历书,并调整秦朝以来的散乱信仰体系,加强政权对节日、民俗的干预。春节作为阴历岁首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并成为中国人的时间符号。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①,这一时间符号的作用日渐微弱。春节的仪式活动被现代媒体所代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央电视台的联欢晚会。本文针对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中的符号性、符号功能进行阐述,首选分析节目中的符号性,其次分析典型符号意义,最后分析符号的功能,这对于研究符号在春节联欢晚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②。下面就从仪式符号性、仪式符号分析,以及仪式符号功能等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春晚的仪式符号性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解放思想日渐强烈,也推出综合晚会,即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于1983年首次播出,并大获成功,截止到目前已经持续30多年的举办,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然而,春节联欢晚会的出现,也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议论,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以其高收视率、高播出率,占领中国电视的榜首。
(一)象征性代表
春节联欢晚会承载着中国人对历史的记忆,就像春节这样岁首符号一样,激发出中国人对民俗的回忆。吕新雨认为:“除夕属于结构性仪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俗的需求。”从仪式的角度来说,春节联欢晚会具有明显的仪式符号特征。第一,春节联欢晚会是一种特殊节目,是对日常生活的强调,也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春节联欢晚会于1983年开始播出持续数十年,并不断被反复播出,成为中国人的永恒记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期间,不断插播全国庆贺新春的视频,给中国人构建一个虚拟时空,形成共同的神圣空间。例如,2009年春节联欢会格桑梅朵组合演唱的抗震歌舞《天地吉样》内容是祝福灾区人民生活安康的,如图1所示。
(二)媒体特征
春节联欢晚会具有传媒特征,其以电视媒体的形式播放,并对传播效果进行控制。春节联欢晚会的表演时间属于特殊时间,在播放过程中,其让节目、内容按照自己需求播出,其他内容处于静态,形成动、静交互状态。
(三)程序特征
春节联欢晚会具有程式特征,按照一定规范、节奏进行,并形成自己的播放规律,符合仪式活动的特点③。春节联欢晚会保持茶话会的方式,给人一种团结的象征,主要原因是其代表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历届春节联欢晚会在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微调,但是整体框架不改变,一直保持着歌舞、曲艺、贺词等形式。同时,节目遴选流程比较固定:筹划、打造、播放,其中汇集名家、名作、名曲和名品,涉及内容涵盖56个民族。例如,2008 年春节联欢晚会共 37 个节目,反映主旋律题材的就占到了 18 个占总数的 49%,近五成的节目都是带有强烈政治话语的节目。和 2007 年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说明春晚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四)符号象征性
仪式事件涉及多个不限,不仅仅是自己本身。毋庸置疑,春节联欢晚会代表中国的传统,是官方的代表,是现代艺术与传统内容的有效结合。春节联欢晚会从措辞方面就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④,喻示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例如,从 83 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春节联欢晚会就呈现了两岸三地同乐的一个趋势。1983 年第一节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生中国的宝岛台湾的林丽芳在晚会第十个节目中表演了诗朗诵《每逢佳节倍思亲》。1984 年则有中国香港歌手奚秀兰和张明敏分别演唱了《我的祖国》和《我的中国心》等歌曲,这两首歌由此红遍大江南北传唱不衰。
二、春晚的典型仪式符号分析
(一)控制性时间符号
春节联欢晚会在播出时间、方式方面,以官方形式为主,固定时间为pm8:00。在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阶段,各个地方联欢晚会做出让步,并统一转播春节联欢晚会。这不仅仅体现出权力色彩,而且奠定了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国晚会中的地位。
(二)基调符号:团结
春节联欢晚会主要符号是喜庆、团结、祥和、奋斗,给人一种昂扬的基调。春节联欢晚会标志着中国人辞旧迎新,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然而,春节联欢晚会的作用不仅如此,而是以团结全国人民为主题,带有明显的政治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在 2009 年 10 月 7 日 BBC 中文网上的一篇采访马丁·杰克斯的报道中,马丁·杰克斯提到与其说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不如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Civilization State)。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在接受《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铭采访时,也提到“事实上凡认真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大多都指出,中国不是一个通常西方意义上的所谓‘民族-国家,而只能是一个‘文明-国家,因为中国这个‘国家同时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厚重历史的巨大‘文明,因此西方政治学界最流行的说法是,现代中国是‘一个文明而佯装成一个国家(A civilization pretending to be a state)。”
(三)穿插符号:时事汇总
春节联欢晚会都会穿插英雄、重要事件、奥运明星和重要的演员等,这些穿插符号,不仅仅是丰富节目内容⑤,而且是国家主流意象的代表。同时,春节联欢晚会以当年重要内容、事件为背景,进行作品创作,或者蕴含国家领导人的祝福等。例如,2016年春晚中的节目-歌曲《美丽中国走起来》符合我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如图2所示。又如,小品《快乐老爸》的创造背景为:“贫困户精准帮扶深入家庭了,农民工孩子上学可以进城了,身份证丢了补办当地就行了,要二孩元月一号已经实行了。”
(四)置换符号:“家”与“国”
春节最初内容是表达人们的幸福生活,对未来美好的期盼,代表国家、人们的愿望。传统春节以庆典为主,祈求国泰民安⑥。春节联欢晚会以国家传统一样,给人们创造一个公共空间,是国家、民族集体仪式的代表。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片尾曲是《难忘今宵》,并持续成为春节晚会的主题曲,这主要是因为歌曲中的“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的歌词。虽然人民将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个民俗,但是上述符号性预示着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或者一种倾注全力的符号用语,具有政治色彩,代表中国文化的发展主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需求的文化体系。这些特征使得春节联欢晚会与中国传统庆典存在本质上的相同。
现代社会是文化综合的社会,由科学替代了宗教,但不代表春节联欢晚会的符号性无存在的价值。调查研究显示:节目可以丰富人类记忆,仪式可以规定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说明世界的本源、本性和命运。符号可以帮助人类在混乱、复杂的宇宙中,找到自信、把握命运。因此,春节联欢晚会代表时间的符号,是现代人寻找自我的需要。基于上述原因,春节联欢晚会保持30年的经久不衰,保持很高的收视率,诸如,2007年收视率为30.12%,2008年维96.14%,远远超出其他电视节目。总体来说,春节联欢晚会取得喜人的成绩,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年夜饭,诸如,2009年的小沈阳,2010年的刘谦,都成为中国人次年的主要讨论话题。
三、春晚仪式符号功能分析
符号具有再语义化特征,并在不同语境下,发生衍化和拓展。符号进入传播空间以后,代表不同的意境,并改变当初的意义。在语义演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内容,春节联欢晚会就是这一例子。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讨论春节联欢晚会的符号功能。
(一)圆形结构功能
英国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注重天、地形状,提出天圆地方的理论。”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圆形是神的代表,代表着宇宙、自然,诸如,佛教的轮回思想等。中国人对圆满、幸福的过分强调,在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也有体现,诸如,晚会在pm8:00举行,持续5小时,并以《难忘今宵》结束,这一原则被1985年、1986年、1990年沿用。在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直播形式、电话热线,都被后来的春节联欢晚会沿用,给人们一种团结、圆满的形式⑦。这种节目形式容易让中国人在情感方面产生亲近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同时,春节联欢晚会灌注了传统美学圆形观念,保持内容方面的丰富性、喜庆性,形成全面大联欢的氛围。
(二)模式化功能
春节联欢晚会持续30余年举办,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节目形式,诸如,开场歌舞,固定主持人和语言等。这种固定形式却成为社会批判的关键,认为其缺乏创新。在心理学方面,人类对习俗⑧、文化产生情感认同机制,诸如,年夜饭为例,其不比平时饭可口,但是其代表的意义大于实际,这就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文化功能。调查数据显示:1998年-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观众忠诚度下降幅度为12%,而2003-2014年,中国观众平均忠诚度下降20%,说明节目个别忠诚度与整体忠诚度保持一致。这一调查数据充分说明,春节联欢晚会的模式化不是影响观众忠诚度的关键,这主要归咎于晚会中的模式化符号,如图3所示。
(三)仪式功能的自觉
春节联欢晚会不是简单的重复以往,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墨守成规,而是发挥着其文化象征、社会化教育的功能,不断团结全国人民。春节联欢晚会作为重要的仪式庆典,通过活动程式、背景,对中国人进行行为指导。春节联欢晚会出去表层的意义,还在生肖方面做文章,或者现场布置,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巧妙结合。诸如,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申办,当年春节联欢晚会就以夸父逐日为背景,形成庆典布置,实现了民俗、文化、宗教的有机结合。上下五千年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春节联欢晚会通过对中华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弘扬,发挥文化的统一。事实上,春节联欢晚会上播放的音乐、节目内容,都是强化民族群体,获得各个民族的共鸣,提高民族向心力⑨。春节联欢晚会利用节目中的音乐、诗歌、舞蹈,给人们一个全新的音乐体验,并利用相关仪式,营造一个全新的文化氛围,换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实现民族、世界和自我的完美融合。春节联欢晚会属于一种庆典活动,让人们感受一种去异趋同的仪式,性别、民族、角色之间的差异消失,产生一种共同情感。简单地说,春节联欢晚会以团结、团圆为核心,进行节目创作。例如,1999 年春节联欢晚会则有任贤齐(台湾)带来了《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梅艳芳(香港)演唱了《床前明月光》;韦唯、黄伟麟(澳门)、苏芮(台湾)、温兆伦(香港)及众歌星联袂演出了《激情飞越》。2000年以前在邀请者的名字后面都会标注地点,但2000 年之后,则不再明确区分是来自香港、台湾还是澳门,如图4所示。
(四)满足大众传媒特性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其中仪式符号与节目内容紧密结合,具有大众传媒的自身特征:
1.大众参与、积极分享
春节联欢晚会符合大众联欢的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属于人们共同事件,在虚拟空间进行参与、体验,并要求大众遵循一个共同的文化行为、文化仪式。因此,春节联欢晚会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现代媒体的自身约束性,春节联欢晚会保持自身的播放、传达形式⑩,诸如,时间长度、画面视觉等。另一方面,春节联欢晚会属于线性传播,参与节目录制的人员、演员和观众,要受到现代媒体的制约和限制,诸如制作方法、形式共享和积极参与等,营造一种全民联欢的效果。春节联欢晚会这种联欢效果,不仅是符号功能的体现,而且是符合娱乐功能的体现。
2.市场细分的需要
相对于其他晚会来说,春节联欢晚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占据了大份额的市场率。春节联欢晚会具有收视率高、观众反应好的特点,诸如,其1993年-2015年的pm23:00以后收视率在44.5%左右,而一般娱乐节目在pm8:00-23:00的收视率仅为6.5-6.9%左右。春节联欢晚会即使在pm23:00-00:00,其收视率也达到35%左右,具有超高的节目忠诚度11。同时,春节联欢晚会被很多商家看重,成为商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重点节目。春节联欢晚会高昂的广告费,著名的冠名商家,以及分秒的节目、实力演员之间的竞争,都代表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实际地位。
目前,春节联欢晚会不断打造自身的市场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成为权威形象的快速通道。尽管如此,春节联欢晚会要明确自身地位,不但通过各种符号特征满足观众的实际需要12。随着其他节目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春节联欢晚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例如,陈临春(导演)评价:“春节联欢晚会虽然是原创节目,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也会像其他节目一样无法再垄断市场。”传统庆典活动是国家行为,不考虑经济成本问题。然而,春节联欢晚会具有商业属性,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13。商业属性决定春节联欢晚会持续存在的前提,也是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同时,春节联欢晚会具有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春节联欢晚会具有自身的先天优势,不单单是简单的商业节目,而且是娱乐、传播和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春节联欢晚会要注意经济、政治一体化,为了满足市场多元化的发展需要14,不断进行创新。例如,吕新雨认为,“目前的中国市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而且也是自我不断创新的动力。”作为中国传统庆典节目的春节联欢晚会,要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代表社会意识形态,而且要依据市场需要,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未来,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娱乐符号、政治符号,将是节目一直关注的重点和议题。
四、结语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民族记忆。它所开创的电视综艺节目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各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春晚》中所包含的创造欢乐意识,节目制作精品意识,构建“国”与“家”的团圆意识,已经成为中国这一电视大国的电视文艺创作基本原点。《春晚》曾经和正在带给中国人的快乐,是其他任何电视节目无法企及的。
改革力度最强,改革涉及面最为广泛的一次社会变革。处于这样一种变革的时代而想与时代保持距离,或者压根就脱离时代变革的想法既是无知,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春晚》的症结除了自身节目形式的发展相对单一以外,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它放到一个社会思潮多元化,各种文化,如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观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简单的节目创意构思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或许能获得些许新的想法。还原《春晚》赖以生存的春节联欢性质,以大众文化的制造快乐作为晚会的基本点,逐渐调整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看上去不一致的地方,以受众喜爱为节目编排为最终落脚点,这也许是《春晚》可以继续快步前行的关键。批评《春晚》,是希望看到更好的《春晚》,因为有期待,所以眼光更加挑剔。感谢历届《春晚》演职人员给我们提供的节日视听大餐,祝愿《春晚》一路走好。
注释:
①刘小龙.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
②邵静.媒介仪式: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以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范本[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6).
③王英.媒介仪式:国庆60周年庆典及其媒介呈现探析[J].新闻记者,2009(12).
④张华.作为电视仪式的春节联欢晚会[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
⑤宦晓渝.媒介仪式与国家形象塑造.以央视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直播为例[J].东南传播,2011(01).
⑥张兵娟.国家仪式-电视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J].现代传播,2010(08).
⑦张茜.媒介发展对仪式的影响及媒介仪式的产生[J].东南传播,2009(06).
⑧张华.作为电视仪式的春节联欢晚会[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
⑨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⑩王进,韩青,段晓超.媒介仪式与奥运延伸[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2).
11 田华.仪式中的象征符号-读维克多·特纳的《象征之林》[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04).
12 石义彬,熊慧.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和诠释[J].湖北社会科学,2008(02).
13王寄梅,薛薇.春晚的后仪式时代-思考媒介仪式的大众重塑与仪式理论[J].传媒观察,2009(10).
14 张平,金宏奎.关于红色文化活动的仪式观解读[J].东南传播,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