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午饭的起源

2022-05-31维舟

同舟共进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食正餐午饭

维舟

【文明规训的过程】

家乡方言里有一个让我困惑多年的词,即将午饭称作“点心”,其中似乎隐藏着某种历史根源。这些年才渐渐意识到:我的困惑来自于现在生活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保持一日三餐,而在用“点心”来指代午饭的那个年代,每个人却是一天只吃两顿饭的。

为什么人每天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点吃三顿饭,这其实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理所当然。在原始的“狩猎—采集”族群生活中,由于食物产量的多寡难以预料,他们的饮食也全无规律,有时能一天吃多顿到极饱,有时一整天不进食也没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婴幼儿时代便重现了这个过程——刚出生的婴儿饿了就哭着要吃奶,吃完再睡,一日多餐,其进食规律是需要逐渐培养起来的。

因此,规律性地进食,本身就是“从混沌到有序”的一种文明规训的过程。所以孔子在《论语》中才强调要“不时不食”(不到适当的时间点就不能吃饭)。最初,一日两餐在古代社会是相当普遍的。据考,商代人就为两餐制,一餐是在上午进之,约当今7到9点之间,被称为“大食”,一餐在下午,约当今的15到17点之间,被称为“小食”。迟至两宋时,人们普遍每天仅早晚两餐,官员士人概不例外,即使贵为宰相,每天也只早晚各一餐,中午通常是不吃饭的。《夷坚丁志》中便载一打油诗:“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直至明代,普通人仍多习惯两餐。明初洪武年间,宫中饮食相当俭朴,即使御膳,也只是在奉先殿日进二膳。根据清宫档案所藏乾隆南巡的膳单,乾隆帝每天只吃两顿正餐,分别叫“早膳”和“晚膳”。1875年时,有日本人注意到,在天津“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与上海相同……”从种种当时的记载来看,从西北到东北、江淮等各地,一日两餐是非常普遍的情形,有不少地方甚至至今如此。

两餐制下的时间安排也颇为不同。1934年的川西羌族地区,每日照规矩仅吃两顿:早饭约在上午10时,第二顿在下午5时左右,从各种记载看,在两餐制的时代,这样的时间安排较为普遍。但也有例外,像乾隆的两餐分别是在早上六七点、午后12点到14点——他在下午2点就吃完晚饭了。话说回来,古代人的晚饭原本就不像现代人这么晚,成语“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起床),便以“天黑后吃饭”来称颂帝王勤劳政事。

两餐制在更早前其实是一种普遍的世界性情形。古代近东、希腊、印度的百姓一般也只吃两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说,在前往叙拉古时,他想知道的是,在一个“幸福被看作一天吃两顿饱饭,晚上从不一个人睡觉”的地方,年轻人能懂得节制和公正吗?古印度人也只早晚吃两餐,14世纪时伊本·白图泰到访印度,发现德里苏丹宫廷内“他们一日两餐,一次在午前,一次在黄昏后”,且这一情形一直延续至相当晚近的时代。

【午饭变为正餐】

由两餐演化为如今普遍习见的一日三餐,最早或见于古埃及。古埃及人本也只早晚各一顿,但富裕者逐渐在下午加一餐。在食物供应匮乏的时代,能多吃一餐,本身即是经济状况较好、社会地位优越的表现之一。

两餐向三餐的演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从整体来看,中间加餐的主要动因,一是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后可得到更多稳定的食物供应,二是为应对体力劳动的支出而临时加餐逐渐固定化。这在日本表现得很明显: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常因勞作时两餐无法支撑其体力消耗,所以开始在早晚两餐之间吃点心,后逐渐演变为午餐。最早他们将这第三顿正餐叫作“中食”。日本早先的食俗中,每天上午10时、下午3时,有给儿童食用点心的习惯,被称为“御八”,即“吃零食”;后来成年人也在这个时间喝茶、吃点心,叫“御八时间”,这同样是非正式加餐。

中国的情形也不例外,如果说有什么差别,那可能是这种演化,在中国出现得更早。有一种观点认为,汉代已出现一日三餐,但显然这并未普及到整个社会。如前所述,两宋时官民均日食两膳,但已沿用唐代的饮食习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对敦煌餐制的研究表明,唐末五代时期敦煌已出现在两餐之间加小食的习惯。

三餐制的演化定型,最初可能见于明代江南较富裕地区。相关记载表明,明代江南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为足”。此外,又有上下午中间的点心。这种饮食习俗,不仅存在于官宦人家待客,即使工匠、佣夫之家也如此。清人张履祥《补农书校释》就提到,农忙时佣工“炎天日长,午后必饥;冬月严寒,空腹难早出。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在这里,“点心”和“早粥”都是临时加餐。因此,“点心”才在某些吴语中演化出了“午饭”的意思。

有趣的是,中国的佛教僧侣同样出现了加餐的情形,原因也是为了接续体力。传统佛教戒律有“过午不食”的规定,至今在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仍是如此。当时谨守戒律的僧侣每天只吃一顿午饭,而“多餐晚食”则“甘同鬼畜”。然而,每日只吃午饭一餐,乃是基于僧人不参加生产劳动这一前提之下。中唐禅宗兴起以后,在农禅并行的普请制度下,寺僧普遍参加生产劳动,“过午不食”和“日中一食”的律制已难以坚持。日本料理中著名的“怀石料理”,正起源于此:因为僧人原本午后不能进食,饥饿难耐时只能用石头按住腹部,后来发展出的精致餐点遂以“怀石”为名。

随着一日三餐的逐步形成,我们对三餐的内容本身也固定化了。午饭渐渐地从非正式的点心,变成了重要的正餐,而原本重要的早上第一餐,反而渐渐地非正式化了。在二战期间,德军的饮食配给模式是:早餐约占17%,午餐占55%,晚餐占33%,可见午餐才是日常用餐的中心。对现代都市而言,也许晚餐有时更重要,而午餐仅是工作餐,但不论如何,午餐的存在至少对餐饮业而言至关重要——设想一下,如果现在仍是两餐制,那城市餐饮业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其收入几乎要减半。

三餐的演变史告诉我们: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事物,并不那么理所当然,它与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相关。虽然三餐制在某些地区、某些阶层中出现,但其普及却也许经历了千余年之久,直至被人们普遍视为当然。这其中又和一系列社会变化的机制有关,例如钟表计时、学校和工厂等标准作息时间的推进,这些有力地促使人们在差不多共同的时间点上有规律地进食。虽然也有一些健康专家推广一日两餐的“健康生活”,但现在难以得到全社会认可,因为我们的整个生活都是按三餐制来安排的。不过,任何社会中都存在非正式加餐,现代也偶尔有下午茶、夜宵,谁又能预料,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它们会不会“晋升”为正餐呢——未来的人们或许就习惯于说“一日五餐”了。

(作者系文史学者)E22EA842-731F-4442-AED4-DF6D3F0BF07A

猜你喜欢

小食正餐午饭
外卖到了
闽菜复苏:佛跳墙的“小食代”突围
营养小食是王道
易小食“如花”小食的召唤术
心甘情愿,掉进零食的陷阱
小食神
印度人不爱正餐好零食
承诺,不过是甜品
承诺,不过是甜品
洗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