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022-05-31高俊丽
[ 作者简介 ]
高俊丽,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老年社会福祉。
[ 摘要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老年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以济南市某社区为例,考察了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现状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探索解决城市社区老年人社会交往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为缓解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问题提供参考意见,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问题,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城市社区;老年人;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04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老龄问题研究成为更多学者所关注的话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8亿人,成为重度老龄化国家。同时,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老龄问题研究变得尤为重要,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研究是老龄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老龄化过程中,城市社区老年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老年人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会引发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改变了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参与社会交往的条件,以及对社会交往的态度和需求。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包含着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内容,而且社会交往情况也反映着老年人的生活面貌。但是,新时代许多城市老年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问题研究,大部分是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角度以及社会参与的正功能研究出发进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关于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的实证研究较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个课题研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研究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对个人、家庭、社区及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通过社会交往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感受到被尊重,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社會适应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群体对于自身生活的满意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丰富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2 研究概况
本文主要以济南市某社区为例,该社区属于老式住宅小区,建造于20年前,一开始为本地公务员及教师住宅小区,后因相应的行政机关及学校搬迁,部分公务人员及教师相应搬离,部分人员仍居住于此住宅小区。后期,由于该社区一直治安良好,且一直作为公务小区,售价相对较低,对于购房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吸引了一部分济南新迁入居民的热购,这也造就了人员构成具有济南本地居民和新迁入居民的双重特征,属于大杂居性质的社区,且人员结构较合理,但以老年人居多。该社区的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同住,部分老年人与配偶居住,部分老年人独自居住,具有天然的便于调查的优势,基本满足本调查研究所需的样本特征。
该社区实际居民858人,年龄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664人,年龄在60岁以下的居民为194人,此人数不在本研究范围内。本次研究范围内共有664人,其中男性285人,占比42.9%,女性379人,占比57.1%;其中年龄60岁~70岁的325人,占比48.9%,70岁~80岁的253人,占比38.1%;80岁及以上的86人,占比13%;城市户口413人,占比62.2%,农村户口251人,占比37.8%;未婚0人,占比0%,已婚(有配偶)314人,占比47.3%,丧偶未再婚257人,占比38.7%,丧偶再婚89人,占比13.4%,离婚4人,占比0.6%;文盲的有44人,占比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04人,占比15.6%;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67人,占比40.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49人,占比37.5%;个人月收入500元及以下的84人,占比12.7%,500~1000元的146人,占比22%,1000~2000元的181人,占比27.2%,2000~3000元的164人,占比24.7%,3000元及以上的89人,占比13.4%;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257人,占比38.7%,偶尔参加社区活动的225人,占比33.9%,从不参加社区活动的182人,占比27.4%。
3 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发现,在老年人所有交往对象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成员构成了老年人关系网的中心,成为老年人交往的主要对象。家庭关系还是老年人社会情感关系的最基本要素,虽然现在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职能也在不断削弱,但他们仍然是大多数老年人寻求心理慰藉的基本力量。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子女的孝敬以及与配偶之间的关心和爱护。而且我国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是基于血缘本位和家庭本位的,亲属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子女更是老年人的主要交往对象,由于血缘关系,老年人经过与子女的交往享受天伦之乐,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支持。
随着我国城市家庭呈现出核心家庭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但是,城市空间距离影响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很发达,电话、网络等通信设备也可以辅助老年人进行社会交往,但是有些老年人缺乏使用这些通信设备的能力,相对于与远距离的亲戚朋友交往,面对面的邻里交往更踏实更贴近生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正体现了面对面交往的社会关系网。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削弱老人与子女之间在生活诸方面的依赖关系,更多的老年人选择独立生活并加重对社会的依赖,老年人不用为子女分担更多的家务,因而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种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但是,城市单元楼的房居住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邻里之间的往来,从而减少了老年人与邻居的交往活动。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不仅能够起到相互之间的心理相容、相互吸引、相互依赖的作用,而且能够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与寂寞感,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老年人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与人交流,保持积极互动,不仅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年人不参加社会活动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没条件参加,并不是自己本身不愿意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影响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的因素主要有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性别、文化、职业等个性化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网的发展程度也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社会交往需求的满足,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的社会网并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无法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其能够安享晚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进入老龄化阶段后,会面临着从主体角色向依赖角色的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会比以前更差。他们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需要照顾、帮助和依靠他人过正常生活的群体。这使得一些老年人无法适应这一角色,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不能很好地享受老年生活。退休后的老年人从原来的工作角色转移到目前的休闲角色,会让他们感到生活没有目标,自身的价值难以实现,无法适应空闲时间的角色,对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和影响。老年人在退休后,终结了长达几十年的工作轨迹,脱离了熟悉的工作环境,导致同工作相关的社会交往机会的流逝,人际网络的缩减,生活空间的狭隘。因此,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重心急需从工作向家庭和社区转移。但是由于家庭居住模式的变化,即几代人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传统模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从家庭渠道满足交往需求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处于退休状态的老年人群具有明显上升的抑郁情绪和症状。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继续参与到社区和社会的互动是建立社会网络、社会互动,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渠道。
4 结论
目前,我国对城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重视程度不高,家庭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建设的关注度也不高。城市老年群体在物质生活普遍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滿足与否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其精神生活的质量,而老年人构筑或维持他们精神生活的基础就是他们对于社会交往的需求。但是,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大,可以外出活动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人际交往的范围也相应变得更为狭窄,虽然如此,但是这并不能说老年人对于社会交往没有需求。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退休后不仅没有对人际交往的需求降低,相反他们更希望可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从而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并且大多数老年人仍然有发挥余热、自我实现的需求,怀揣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抱负,希望在退休后可以再有机会继续为家庭、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老年人的潜力是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基础,老龄社会就是要依靠老年人自身的技能、经验和智慧,通过改变老年群体自身的条件,从而促进全社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老年人同年轻人一样都是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会交往发挥更多的社会价值,而且老年人可以通过这种自身和社会价值的彰显,改变社会上对老年人的负面看法。
研究发现,社会交往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社会交往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过社会交往不仅能够填补老年人精神上的空白,而且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研究还发现,交往频度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还可以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交往频度越高,孤独感越低,主观幸福感越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老龄化时代,我们更加应该关注老年群体,重视老龄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重视对老年人社会交往的研究。家庭和亲戚邻里作为影响老年人社会交往的重要对象,在老年人社会交往过程中是最密切的。在离退休后,老年人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生活环境由工作单位转向了社区,主要交往的对象也由同事变成了家人和亲戚邻里。邻里关系在此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虽然城市社区的单元楼的住房模式会给邻里间的交往带来一定的不便,但是,由于邻里之间相隔不远,交往相对来说比较方便,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传递信息,进而互帮互助,形成了关系相对密切的社会交往网络。
在中国城市社区中,老年人离退休后,其家庭地位和社会的地位普遍会有所下降,以往形成的权威角色地位逐渐消失,进而被排斥到社会的边缘位置,成为弱势群体,被认为是社会的负担或包袱。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老年人在退出自己工作岗位后仍然继续保持活跃状态,并希望通过社会交往进一步发挥他们积累一生的才智和技能,在晚年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可否认的是,老年人离退休后在社会组织中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变少,进而参加的集体活动变少,更多时候他们是进行独来独往的个体活动,或者只是局限在家庭这个小圈子内活动。老年人为子女照顾幼龄的孩子,而子女则经常探望父母,通过这样的双向交流,给老年人以情感上的慰藉。正因为如此,为子女照顾孩子占据了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从而影响了他们个人的社交活动。单调的交往对象、狭隘的社交范围极大地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的开展,同时,传统保守的价值导向、交往模式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老年群体社会关系网的形成和发展。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状况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情绪,而且他们对于社会交往的满意度对提高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呼吁社会继续加大对老年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社会交往问题的关注,希望可以通过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并借此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策,李彦,林明鲜. 城市老年社会人际关系网及其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影响——以烟台市文化苑社区为例[J]. 新疆社会科学,2009(4)110-115.
[2]万冰青.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人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 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9.
[3]应慧英. 城市社区老年人群体交往中的空间变迁与融合[D].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8.
[4]唐忠新.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252.
[5]袁缉辉. 当代老年社会学[M]. 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203.
[6]杨宗传. 中国老年人口参加老年活动研究[J]. 人口学刊,1995(6):21-25.
[7]王爽,高健. 交往频度对退休老人心里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2007(15):1287-1291.
[8]左伟,吕立国. 高校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的调查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76.
[9]王硕,艾斌. 西藏城市老年人社会交往结构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74-83.
[10]徐勤. 我国城市老年人的社会交往[J]. 老年人口研究,1994(4):54.-59
[11]孙彦峰,丛梅. 天津市“老年社会网”研究[J]. 社会学研究,1993(5)65-71.
[12]王来华. 老年人社会交往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向[J]. 社会学研究,1986(3):21-27.
[13]吴捷.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8(4):984-986;1004.
[14]陈奇娟. 南京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