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带来无限生机

2022-05-30拉斯·特维德

财经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努斯皮尔逊飞机

《逃不开的大势》

(丹麦)拉斯·特维德著

陈劲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4月

人类拥有35万年的漫长历史。终其一生,也许很多人都没有留意过周遭社会的显著变化。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多年以来会有那么多人低估未来,这其中不乏知识渊博的人。举例来说,著名的罗马工程师、作家、政治家弗龙蒂努斯就在公元98年提出:“人类的发明早已抵达了极限,我看不见任何发展的希望。”创新的机会早在几千年前就枯竭、穷尽了。至少弗龙蒂努斯这样认为。

在弗龙蒂努斯的悲鸣过去几百年之后,迦太基主教西普里安道出了他眼中的事实:“高山大川,面目全非。放眼望去,满目疮痍。它们出产的大理石越来越少,矿藏越来越贫乏,可供人类开采的贵金属日渐稀少。”换句话说,地球上的资源早在1770年前就已经所剩无几了。这同样是现在许多人的看法。

1908年,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召开了一次紧急危机会议,商讨一个迫在眉睫的严重问题:美国的资源即将耗尽。我们现在当然知道这种说法是错的。但是,这种未来资源极度匮乏的想法很快就卷土重来了,其中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为突出。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沃爾德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世界人口将在2000年翻一番”。

由此可见,专家们认为这一灾难是在所难免的,他们唯一的分歧在于灾难发生的时间,而不是它是否会发生。奇怪的是,在沃尔德的警告之后,全球的饥荒反而快速减少了。尽管资源怀疑论者正确地预言了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创新,以及由此而来的自给自足的能力会更加快速地提高。

从纯粹的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很难想象未来与当下的悬殊差异。的确,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这一变革是多么剧烈,也能看到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但是,当我们展望未来时,往往会按以前的方式以线性的眼光推测将来的发展,甚至看不到发展。因此,历史上充满了大人物低估未来的事例,这些大人物中甚至包括一些依靠数据的“狐狸”式的聪明人。

举个例子。1995年,未来学家伊恩·皮尔逊在一次讲座上预测,短短几年之内,IBM的人工智能计算机“深蓝”就能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讲座结束之后,一位听众告诉皮尔逊,他本人正是“深蓝”程序的撰写者。他认为该程序存在某些局限性,永远都不可能打败卡斯帕罗夫。然而,短短18个月之后,“深蓝”战胜了这位世界冠军。

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一种从未被引领潮流的专家们低估或者拒绝过的创新。比如,1903年10月9日,在一篇题为《不会飞的飞行器》的文章中,《纽约时报》对人类创造飞行器的努力大肆嘲讽。

《纽约时报》的编辑们并不知道,就在他们发表这篇社论的前一天,默默无闻的怀特兄弟正在忙着组装零件,制造飞机。也许这些编辑受到了《北美评论》12月号的影响,它刊登了声名显赫的海军少将、蒸汽工程局局长乔治·梅尔维尔的文章,认为发明飞机的尝试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自然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假设你此刻正在乘坐飞机,比如波音787,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过天空,如果你读到这段文字,那么你一定会觉得这非常可笑,尤其是在我们想到怀特兄弟不仅顶住了物理学家、海军少将和报纸编辑的非议,在短短几个星期内造出飞机,还在几天之后,也就是1903年12月17日,成功地让它飞上天空的时候。

由此可见,人们常常会低估未来的可能性。不仅如此,即使被他们低估的事物变成了现实,这些人仍会做出毫无根据的判断,如“很明显,它根本没有市场”等等。

由此可知,虽然人们通常对创新抱有怀疑态度,但是,一旦创新的结果行之有效,人们就很愿意购买它们。确实如此,但是,当人们大量购买创新成果时,末日论者又会浮出水面,提出“有一说一的保罗”式的观点:假如人人都去购买某种商品,人类很快就会耗尽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平均而言,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商品的价格经历了大幅下降,这一点无法说明我们正在走向资源的枯竭,反而说明了资源的日益丰富。

(本文摘自该书第一章,略有删改;编辑:臧博)

猜你喜欢

努斯皮尔逊飞机
努斯:人类灵魂的最高活动
飞机失踪
现代统计学之父:卡尔·皮尔逊
现代统计学之父:卡尔·皮尔逊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Excel在水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卡方分布的探源
乘坐飞机
论普鲁塔克的叙述立场
——以《对传·菲洛波埃蒙与弗拉米尼努斯传》为中心
神奇飞机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