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与专题摄影的转换
2022-05-30满都拉
摄影译自photography一词,据考证来源于希腊文,“以光线绘画”之意。自1839年银版摄影术产生,摄影的发展已近200年。如今,摄影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数码相机、手机镜头等自动化摄影设备破除了胶片冲洗所构筑的壁垒,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将暗房技术数字化、程序化。
在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摄影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新闻照片作为一种直观、有效、令人信服的报道形式,具有一定立场与新闻理念。通过取景角度、范围等拍摄方式的选择,同一新闻事件的新闻照片从不同的角度,会给读者呈现不同的观感。新闻照片的应用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新闻性,二是视觉性。新闻性是从照片的内容考虑,针对读者的认知能力,图片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具有时效性,是否包含充足的新闻内容;视觉性是从照片的视觉效果考虑,针对读者的心理感受,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是否能引起读者美感、警示、联想等心理变化。
新闻照片在真实性的前提下,可通过后期的图像处理对照片进行一定的调整,以达到编辑要求。最常用的方式是剪裁图片和色彩调整,删除冗余信息,使照片画面重新构图,放大局部或细节,将读者视线集中于主要新闻信息上,凸显重点信息的视觉冲击。图片的色彩调整指不改变照片的信息内容,对图片的色调、亮度等进行调整,使图片展现不同视觉感受。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坐落在首都北京的市中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 “祝福祖国”巨型花篮,2011年9月首次作为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在国庆节期间向祖国献礼。“祝福祖国”大型花篮采用规则的椭圆形造型设计,通体颜色使用中国红。篮体按照“一麻五灰”的传统工艺制作,配饰描金图案。花篮选取牡丹、桃花、紫藤、百合等中国传统特色的花材,采用国际流行的庆典花篮制作方法。花篮的底面选用耐寒的本土花卉,由一品红和小黄菊组成如意图案,坡面延伸花坛将花篮烘托得更加喜庆热烈。我拍摄“祝福祖国”巨型花篮,源于为中共北京市委主办的党刊拍摄封底照片,从2011年起拍摄至今,已有10余年。党刊是宣传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的重要载体,党刊的视觉审慎而严谨。
2011年10月,编辑部决定选用以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巨型花篮摄影为2011年第10期刊物的封底配图。为突出独家性,作为特约美编,我被邀去现场拍摄。
新闻摄影展现“祝福祖国”花篮国庆主题
新闻摄影记录新闻事件的瞬间,以拍摄体现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反映新闻背景与影响,可分为突发摄影和常规摄影。突发摄影注重时效性,表现新闻事件过程。常规摄影在尊重真实性的原则上,表现新闻事件中最典型、视觉效果最好的瞬间,突出视角的独特性、拍摄画面的美观性和新闻元素的完整性。
接到任务,根据常规新闻摄影的操作角度,制定的拍摄方案为晴天和夜景两个方向。了解季节与时段的自然光投射在环境上产生的不同效果,翻阅资料,预先做了根据拍摄地的环境特点,选择拍摄角度,构思画面等拍摄准备工作。
拍摄“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受天气、时间、光线、风速等诸多因素影响,需要达到新闻摄影的新闻、技术、审美三项基本指标,即新闻内容的信息量,物理光学、成像指数与出版標准的技术达标度,以及画面构成、心理联想、情感表达的审美性。新闻标准指要求图片内容体现新闻事件的5W要素(Who、When、Where、What、Why),具有时效性,遵循真实性原则。技术标准指摄影图片的聚焦、景深、色彩、清晰度等符合摄影器材的光学表现,成像质量达到印刷、电子显示等期刊出版要求。审美标准指画面构成符合透视原理,具有美观性,摄影角度有新意、有创意,画面能够满足审美要求,激发联想,引起共鸣等。即要达到新闻出版的应用标准,也能作为资料图片等其它应用。
第一次拍摄“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因未考虑到交通与安检的因素,导致拍摄比较仓促。10月12日下午14:00出发,途中遇堵车,弃车转乘地铁,逢天安门广场游客较多,排队安检用了近2小时,下午16:30到达现场,听工作人员说是最后一天的展示,当晚天安门广场清场后将撤坛。拍摄临近下午17:00开始,光线暗淡,幸好当天是晴天,日落后继续拍摄了夜景,分为短、中、长三场景。克服了恐高,还尝试了乘升降车进行了高空拍摄。
夜景摄影与白天摄影的光源不同,需要配适当灯光,给读者以华丽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但白天摄影色彩层次更丰富,最终领导选择了晴天照片。
专题摄影提升“祝福祖国”花篮品牌形象
2012年起,根据选题确定“祝福祖国”巨型花篮摄影为中共北京市委主办的党刊每年第10期的封底图片,成为特定主题的专题摄影。专题摄影是对重大活动或事件进行专题拍摄,拍摄过程须配合事件发生时间、场景与过程。须提前了解拍摄场地状态、事件流程与发生场景的光线环境,确定拍摄景别,有准备地拍摄关键场景。
在信息量、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急剧扩张的时代,如何提升阅读效率、增强影响力是专题摄影的重要课题。专题摄影相比新闻摄影对于现场的捕捉,艺术摄影对于意象的深度追求,专题摄影更多的考验摄影师的策划能力,包括对主题的领悟、对角度的选择、对价值观与情感的传递,不仅是对影像的捕捉,更是带着编辑思想的拍摄,综合拍摄内容与视觉美感。
为达到拍摄“祝福祖国”巨型花篮的最佳视觉效果,针对拍摄时间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根据天气预报、天安门广场的重大活动安排、安检的时间等提前制定拍摄规划。考虑到除天气情况外,9月30日(国家烈士纪念日)、10月1日(国庆节)等国家重大纪念活动,天安门广场须进行戒严及国庆假期游客众多等因素,随天安门广场庆祝国庆主题的布景时间拍摄,时间定为每年9月24日-29日,以达到蔚蓝天空、国旗飘扬、盛大花篮的精美画面。
画面构图以花坛为视觉主题,从远到近,采用天安门-国旗-花坛的依次顺序,天安门城楼点明地点、五星红旗突出爱国主义精神、主题花篮展现庆典气氛,视觉层次分明。以“北京蓝”为背景,表现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以飘扬的五星红旗体现国家繁荣昌盛,要掌握风速,根据从左到右的大众视觉习惯,抓拍国旗西向东飘扬,呈现国旗的正面五星画面。光线采用上午10:00-11:00时段的顺光拍摄,顺光拍摄具有明亮、清朗的视觉效果,秋季的光线相对柔和、和谐。综合以上要点,结合每年天安门广场实际情况,对“祝福祖国”巨型花篮进行了全方位的拍摄。
加强拍摄应对能力提升图片多元应用
图片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图片评判标准综合新闻、技术与美术三项原则。新闻原则指是否遵循新闻真实时效,技术原则指摄影器材的科学运用,美术原则指画面构成的视觉美观。
一幅成功的摄影图片的拍摄,需要摄影师科学地配备器材,突出新闻视角,讲求画面的审美,重视图片质与量的结合,这样有利于提高新闻图片的使用率。专业的技术器材有利于提高照片的清晰度、色彩等物理指标,保证发布的要求。敏锐的新闻视角为图片注入观察事物的角度,提升画面现场性、新闻性与独特性。新闻摄影要注重画面构成,以具有美感的画面结构,提升视觉品质,吸引阅读。拍摄既要注重信息、时效、审美的质,也要保证全方位、多角度拍摄的数量,为后期提供选择。
对于摄影而言,“长枪短炮”从来不是区分专业与业余的标准,只注重器材,忽略专业属性,不注重文化底蕴和创意思维不可能拍好照片。因关系到发布载体版面的信息量与视觉效果,新闻图片应符合真实性,即图片要真实、客观;相关性,即图片要与内容配合;发布性,即图片符合发布要求;版面性,即图片根据版面处理等要求。
图片摄影应用需要考虑版面应用与发布媒体的要求。版面是媒体发布内容的具体承载单元,对于不同的媒体来说,版面的呈现形式和视觉特点各不相同。报纸其传播属性、选用纸张、印刷工艺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等,形成单版、散页等视觉特点。报纸的单版视觉的形式源于18世纪的英国,由于当时按纸张张数收取印花税,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使用最大号纸张。报纸的散页视觉,即报纸用纸未装订成册,各版面相对独立;期刊杂志具有栏目视觉、精度视觉和封面视觉的特点。栏目将同一类信息统筹在一起,不同栏目之间相区别,呈现层次分明、连续性的视觉阅读。封面是期刊杂志品牌定位与文化属性的浓缩。封面展现每期视觉的创新与冲击力,吸引读者阅读。期刊杂志的精度视觉体现在图文设计精美,对纸张选用与印刷技术有较高要求,可刊登形象广告、奢侈品广告等;电视具有线性连续、转瞬即逝、以图像为主和视听合一的特点。视觉的线性连续是指电视画面是按时间顺序组合的连续画面。电视视觉转瞬即逝,每个画面在视线中停留的时间较短,并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认知特点。视听合一,体现在视觉与声音的互相补充,画面与声音节奏的配合;网络包含多媒体融合、可超链接跳转和数字网络化傳播的属性,具有多元、单屏、链接、模块化的视觉特点。网络及手机媒体受显示屏限制呈现单屏视觉,网页显示需拉动滚动条观看,通过链接跳转进入不同页面,网络及手机媒体更具便携性,增加了读者与媒体的双向互动。
作者简介:满都拉,新华社《环球》杂志首席摄影
编辑: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