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云平台的语文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22-05-30张小青

中国教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秧歌诗歌学科

张小青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是青岛地区探索智慧课堂并开展常态化、全学科应用的信息化推广学校。语文学科教学充分利用云平台,实现了学科教学环境信息化、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化、课堂互动交流立体化、学生学习过程反馈与评价即时化、学科资源推送与指导指向明确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如何在课标的引领下,在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追求。基于此,笔者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教学为例,开展了基于云平台的语文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

一、课前预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情是教师开展教学任务的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在进行有意义学习之前,需要“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产生新认知提供思想上的固着点,帮助学生理解不熟悉的知識,促进学习的迁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了解学生认知的原有状态,云平台为此项工作的落实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教师通过云平台数据观察学生的思维状况和水平,根据数据统计和具象表现分析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习惯,从而优化教学设计。

1. 课前调查,以学定教

在学习《芣苢》《插秧歌》之前,笔者通过云平台向学生推送了这两首诗歌的音频诵读文件、预习任务和自学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情况、理解层级及疑难问题。笔者作了如下问题设置。

(1)听《芣苢》《插秧歌》音频,初步体会两首诗歌的内涵与情感。

(2)诵读《芣苢》《插秧歌》,用平板电脑录制诵读过程,观看并自我改进。

(3)《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歌,给你印象最深的形象或者场景是什么?为什么?

(4)在诵读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疑惑?希望得到教师哪方面的指导或帮助?

在云平台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笔者看到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推送的音频学会诗歌中的字词,体会到诗歌叠章复沓结构所呈现的声情之美。根据云平台的反馈,笔者也发现学生被《芣苢》《插秧歌》中劳动者乐观积极的劳动精神所吸引,能够理解诗歌中劳动者的劳动状态,但忽视了诗歌的某些细节描述,把《芣苢》展示的劳动场景描绘得千差万别。由此可见,学生能够真实地捕捉文本的显性信息,但对诗歌细节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待提升。通过云平台的问卷反馈,笔者还发现,学生对《芣苢》这首诗歌产生变化的“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理解得不够透彻,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基于云平台数据分析出学生的“忽视”“未知”与“需求”,笔者果断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提高学生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将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学生的认知状态即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智能化学习平台能帮助教师快速发现学生内隐的学习需求,帮助教师摆脱基于个人经验预判学情的束缚,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协助教师做出提升学生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提升。

2. 课前诵读,监控预习

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准确理解与灵活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与本质追求。要想让“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落地,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依靠各种场景丰富语言经验,锻炼言语能力,完善自己的语言逻辑和思维体系,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内化,以便在未来真实复杂的言语环境中能够准确、熟练、有效地进行言语沟通和交流、表达自我。

在《芣苢》《插秧歌》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借助云平台课前布置“花式朗读大挑战”活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诵读以音频或者视频形式传至云平台,然后,班级内选出5名学生的诵读音频并进行点评。学生的课前诵读任务变为朗诵展示活动,每名学生都是“朗诵者”,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还专门为自己朗诵的《芣苢》添加了配乐,“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不断获得提升。有的学生在云平台空间中写道:“我发现每位同学都很认真,有同学甚至会反复诵读后再录音,我也开始这样做了,并且我还找了其他的有关劳动主题的诗歌来读。”“通过反复诵读,我对《插秧歌》的理解不断加深,感觉自己朗诵的语调和情感也越来越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我能不断深入体会古代劳动者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劳动品格。”

信息技术的引入,帮助教师对学生自主预习开展监控,也使学生自学效果明显变好,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是其语言体系自我建构的过程,更是坚定文化自信与素养落地的过程。

二、课堂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基于云平台的语文智慧课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更好地协助学生展开多向度、深层次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素养课堂,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创造合适场域。

1. 学生成为学科资源的发现者和分享者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科资源的收集者与提供者。教师将各种语文学习资料在课件或者导学案中呈现。而基于云平台的语文智慧课堂教学,学生则是学科学习资源的发现者与分享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在网络平台上查阅资料,并对所查资料进行筛选、提炼、整合,继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源包,通过云平台分享给大家。

例如,基于对《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的课前调研,笔者知晓学生对《芣苢》这首诗歌产生变化的六个动词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理解得不够透彻。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用平板电脑收集关于《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的资料,查阅《诗经》中常用的赋比兴手法知识,借助云平台的实时互动和即时共享功能,让资源的收集范围更广阔、分享更灵活。在信息检索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信息素养逐步提升,感悟到自己生长在新时代是多么幸福,从而更加珍惜青春,明白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2. 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思考者和评价者

语文教学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文本的学习由“单篇”过渡到“专题”,篇章阅读升级为“群文阅读”,学习任务也变成“任务群”的学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创设更具思维挑战和审美追求的课堂实践活动。云平台的系列预习和跟帖讨论,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所探究的内容深入思考,将自己的思考发布在平台上,同时伴随点评与自我点评,整个过程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及思维发展提升的过程,也有助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增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例如,基于对本节课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把握,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与评价题目。

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樂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代吴师道评价《芣苢》

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徐中玉评价《插秧歌》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描绘的劳动场景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谈谈是否赞成吴师道和徐中玉对《芣苢》和《插秧歌》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云平台的优势同样表现在数据的统计和积累上,课堂内外联合记录学习轨迹,云平台的语文智慧课堂教学评价指向学习过程,关注成长与生成,看到的是学生作为独立学习个体的发展与提升,而非学生之间的比较,让评价更科学、更综合。

语文学习的评价其实是贯穿学习始终的。数字化学习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结合学生回帖的数量和质量,统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依据设定的评价标准,将学习者纳入课堂评价中,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3. 学生成为学习话题的创造者和交流者

开放的云平台带来开放的思维碰撞。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参与学习的所有个体的知识储备与思维成果都可以与文本一同构成学习资源,借助数字化的云平台,使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语文学习过程中,师生借助校园网络、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对课文内容进行深阅读,将对问题的探究进行即时分享,学生在共同所处的讨论组跟帖发言。师生可阅读并可通过打字或语音输入的方式对讨论组内同学的发言进行评论。这样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热情。学生互相启发,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智慧共创共生。跟帖发言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外化的过程。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提升,将读与写相结合,可以推动阅读的精细化,促进对话题认识的深入化。例如,“我身边的劳动模范”话题的形成,是基于学生对这节课两首诗歌的学习与理解。学生选择这一话题,遵循了以下原则:(1)话题从教材中拓展,尊重教材;(2)选材关照现实生活,具有现实价值;(3)内容能够引发共鸣,有感染力;(4)话题能够从多维度切入,思维发散兼具审美。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作答,师生均可看到全体学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看到学生的提交顺序与未提交者名单。许多学生看到同学的作品深受启发,又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思考,重新修改提交。平等的发言与展示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积极交流完善,笔者结合学生的表现继续开展有深度的学习活动。基于云平台的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数据与信息的创生与交流,让学生成为话题的创造者和交流者。

学科教学进入“素养时代”,数字化工具不断为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赋能。积极深入开展智慧课堂实践探索,丰富学生体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适应学生未来成长,彰显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积极追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秧歌诗歌学科
诗歌不除外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昌黎地秧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