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圆模型四种形式的探索解析
2022-05-30胡雅玲
胡雅玲
【摘要】圆是重要的几何图形,其几何性质应用广泛,关于等角、等线段的特性结论在综合性问题中有着重要应用.而有些题目在呈现时,并没有明确设定圆,圆是隐性存在的,此时就需要根据圆的定义来提取或构建.通常隐圆模型有四种形式,下面结合问题具体探究.
【关键词】隐圆模型;圆;数学解题
隐圆模型1 动点定长
动点定长模型,即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为定长(定值).该模型是基于圆几何定义的衍生,即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称之为圆,实际模型中体现在线段相等上,具体如下.
模型 如图1所示,有AB=AC=AD,则B,C,D三点均在以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上.
策略 实际解题时需要证明出定长,常借用三角形全等或相似特性.
例1 如图2所示,已知菱形ABCD中,其边长为2,∠A=60°,点M为AD的中点,点N是AB边长的一个动点,将△AMN沿着MN所在直线翻折可得到ΔA′MN,连接A′C,则A′C长度的最小值为.
解析 分析翻折过程,将△AMN沿着MN所在直线翻折得到ΔA′MN,由翻折特性可知始终有MA=MA′=1,与点N的位置无关.结合动点定长隐圆模型可知,点A′的轨迹为以点M为圆心,MA长为半径的圆弧.
求A′C长度的最小值,连接CM,结合共线定理可知与圆的交点就为所求A′的位置,此时A′C长度最小,且A′C=MC-MA,其中MA=1,
过点M作CD的垂线,设垂足为点H,如图3所示,∠MDH=60°,则CH=CD+DM·cos60°=52.在Rt△CHM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MC=MH2+CH2=7,所以A′C=MC-MA=7-1,即A′C长度的最小值为7-1.
评析 上述线段最值问题中隐含了动点定长隐圆模型,解析的关键就是确定其中的定长,该定长与翻折特性密切相关,从而可直接确定动点的轨迹,后续结合三点共线可直接确定最值情形.
隐圆模型2 直角对直径
直角对直径隐圆模型,即90°角所对的线段为圆的直径,该模型同样是基于圆的特性定理所构建.根据该隐圆模型可知,任意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均在以斜边长为直径的圆上.实际上该模型属于特殊的定弦定角模型.
模型 如图4所示,AB为固定线段,且总有∠ACB=90°,则点C位于以AB为直径的圆上.
策略 该直角对直径隐圆模型的确认核心为直角,故可直接提取图形中的90°角,包括其中的特殊图形,如矩形、正方形,特殊关系:垂直关系.解析时从特殊图形、特殊关系入手来提取即可.
例2 如图5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已知AB=2.动点E从点A出发,向点D运动;同时动点F从点D出发,向点C运动.点E和F的运动速度相等,当两点到达各自的终点时停止运动.设运动过程中线段AF和BE的交点为P,则线段DP的最小值为.
解析 上述求线段DP的最小值,其中点P为两运动线段的交点.已知点E和F的运动速度相等,则始终有AE=DF,分析可证ΔABEΔDAF,由全等特性可得∠DAF=∠ABE.又知∠ABE+∠BEA=90°,可得∠FAD+∠BEA=90°,所以∠APB=90°,即点P运动过程中始终有∠APB=90°.直角对直径隐圆模型可知,点P位于以AB为直径的圆上,其运动轨迹为一段以AB为直径的弧,如图6所示.
设AB的中点为G,连接CG,与弧的交点设为点P,此时G、P、D三点共线,故DP的长度最小.在Rt△AGD中,由勾股定理可求得DG=5.
此时DP=DG-PG,其中PG=AG=1,故DP=5-1,所以线段DP的最小值为5-1.
评析 上述线段最值问题中隐含了直角对直径隐圆模型,解析的关键是确定∠APB=90°,该角的确定借用了全等三角形特性,并经过等角代换,相对较为隐蔽.在直角提取过程中有以下几大策略:一是利用特殊图形及特殊关系,二是合理进行等角代换,三是直接利用特殊模型中的直角或垂直关系.
隐圆模型3 定弦定角
定弦定角模型,即固定长度的弦所对应的角为定角(钝角或锐角),则角的顶点位置并不唯一,且与弦的两个端点位于同一圆上.该模型所依据的是圆周角定理,即同弧或同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模型 如图7所示,固定线段AB所对的∠C的大小固定,由圆的知识可知点C的位置并不固定,在⊙O的优弧ACB上即可以.
策略 该模型确认的核心是定弦,以及所对的定角,两者为相对关系.实际上动点C在优弧还是劣弧上,取决于∠C的大小.实际解析时需要把握“定”,即线段定长,角度定值.
例3 如图8所示△ABC中,BC长为定值2m,∠BAC=2θ(一般是我们常见的60°、90°、120°等).
(1)试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试求△ABC周长的最大值.
解析 上述在△ABC中直接設定定长——BC,所对定角——∠BAC,故点A的运动轨迹为圆弧.
(1)作△ABC的外接圆,设为⊙O,则点A可在⊙O上运动,如图9所示.△ABC的底边BC为定值,则当点A到底边的距离最大时,其面积可取得大值,即当点A处于A′位置时,此时连接A′O,有A′O⊥BC,设垂足为点H,分析可知,此时△ABC为等腰三角形.
A′H=mtanθ,所以△ABC的最大面积为S=12·2m·mtanθ=m2tanθ.
(2)该问求△ABC周长的最大值.可延长BA至点D,使得AD=AC,再连接CD,则∠D=θ.定边BC对应定角∠D,可作△BCD的外接圆,设为⊙O.
在图10中有AB+AC=AB+AD=BD≤BE=2msinθ(BE为直径),所以AB+AC的最大值为2msinθ,从而可得△ABC周长的最大值为2msinθ+2m.
0
评析 上述问题解析利用了定弦定角隐圆模型,在第(1)问中体现尤为明显,利用该模型确定了动点轨迹,从而直观的确定了线段最短时的情形.需要深刻理解模型的特点,即角与弦中存在“动”与“定”相对关系,可以是角顶点运动,也可以是弦动.
隐圆模型4 四点共圆
四点共圆隐圆模型,顾名思义四点可确认一个圆,四点均位于圆上.实际确认时常借助等角关系,所依据的是圆周角特性,即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模型如图11所示的四边形ABCD中,有∠1=∠2(或∠3=∠4),则A,B,C,D四点共圆(模型中始终有∠5=∠6).
1
策略 可借助等角来证明四点共圆,往往有两种策略:一是如右图中通过等角代换证明∠1=∠2或∠3=∠4;二是二次证明对应的三角形相似,如图中的“8字形”三角形相似模型.
例4 如图12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CD=90°,AC为四边形的对角线.过点D作DF⊥AB,设垂足为点E,与CB延长线相交于点F.如果AC=CF,∠CAD=∠CFD,DF﹣AD=2,AB=6,则ED的长为.
2
3
解析 本題目在四边形构建了图形,已知∠CAD=∠CFD,结合四点共圆模型可知:A,B,C,D四点共圆.连接AF,作四边形AFCD的外接圆,如图13所示.利用圆特性可得:∠FAD+∠DCF=180°,∠FAC=∠FDC.
由∠DCF=90°可得∠FAD=90°,再由AC=FC可得∠FAC=∠AFC.等角代换可得∠AFB=∠ABF,所以AF=AB=6,分析可知DF=AD+2.
在Rt△ADF中,由勾股定理可得DF2=AF2+AD2,代入线段长,可解得AD=8,故DF=10.分析可证△ADE∽△DAF,所以ADDF=DEAD,所以DE=AD2DF=325,即ED的长为325.
评析 上述问题解析时利用角度关系确定了关键的四点共圆,从而提取出关键的角度关系,为后续的几何分析提供了基础.四点共圆模型有一定的难度,要掌握两大内容:一是模型的证明方式,二是模型中的几何特性,包括等角关系和相似关系.
总之,充分掌握隐圆模型的四种形式十分重要,对于整合图形、挖掘条件十分有利.从上述探究过程中可知,四种隐圆模型是在圆的特性原理基础上构建的,故实践探究中建议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从圆的特性、模型原理、模型结构及性质等方面加以解读,拓宽解题视野,强化模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