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文化传递与价值传播探析
2022-05-30李蔚
【内容提要】奥运会开幕式肩负内聚民族情感、外塑国际形象的双重使命,是主办国展现本国文化魅力、提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严格贯彻“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共舞、民族特色与全球视野相融,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结合,为世界人民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以“文化中国”“绿色中国”“开放中国”为核心要素,塑造了一个生机勃发、自信文明、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奥运会开幕式 国家形象 对外传播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一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更是展现主办国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的仪式性媒介,兼具内聚民族情感,外塑大国形象的双重作用。作为奥运会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开幕式更是被誉为“奥运景观皇冠上的明珠”①,成为主办国集中展现本国文化魅力、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叙事场域。
如果说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个窗口,那么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则希望完成“认知”到“认可”的转变,向世界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现一个新时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②。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和文化传播,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③的嘱托,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严格贯彻“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四大理念,将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向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文化中国”、低碳环保的“绿色中国”、合作共赢的“开放中国”,塑造了生机勃发、自信从容的大国形象。
一、科技赋能,“文化中国”点亮世界文明新画卷
用世界的语言,演绎中国的历史文化,讲述中国人的情感、故事,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自始至终不变的追求。对于本次冬奥会开幕式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底色,奥林匹克精神是内涵,前沿科技是实现形式。在强化传统“礼仪之邦”“文化大国”形象的同时,开幕式主创团队还致力于打破自身刻板印象,将重构文化身份的目光投向未来,利用尖端多媒体科技的呈现形式,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蕴与精神气质。
(一)中国式浪漫——符号化的李白与盛世“迷思”
符号是一种象征物,也是信息与意义的载体,在国际传播中,善用文化符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国文化学者罗兰·巴特认为,除了本身明示的含义、隐含的含义,即索绪尔所称的“能指/所指”之外,符号还具有“第二层次语言”,即充满文化象征和意识形态属性的“神话”或“迷思”(Myth)。④正是这种“迷思”给我们深入挖掘和使用符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中国人民心中,李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床前明月光”家喻户晓,“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集体记忆更是使符号化的李白携带了一种与“大唐盛世”相勾连的“文化迷思”。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正是巧妙利用了这种文化关联,利用日趋完善的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李白式的中国浪漫。一滴墨汁幻化为黄河水,顷刻间泻流而下,又凝结成冰,由四万块LED屏组成的竖屏与世界最大冰面LED地屏相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气蓬勃,为全球观众奉上富有冲击力的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展现出“文化中国”恣意浪漫的精神气质;AR(现实增强技术)的辅助支持之下,片片雪花飞落,“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浑厚壮阔,将观众瞬间带入冰雪氛围,更展现了中华民族雄浑大气的文化品格。
“双奥”导演张艺谋多次强调“一个民族自信了,它才会梦幻和浪漫”⑤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完美地将中华传统诗词与冰雪、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符号化的李白背后的盛世迷思,展现的更是一个国力充盈,胸有成竹的“文化中国”。
(二)现代化的中国传统:富有未来感的中华元素
经过多年努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国际舞台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红灯笼”“中国结”“长城”“功夫”……這些符号化的中国元素使世界人民简单、直观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在日益刻板化,禁锢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立体化、多维度认知,值得警惕。
对于综合国力日益强盛,进一步争取国际社会话语权的中国来说,迫切需要挣脱刻板印象,将这些零散、刻板化的“中国元素”整合成为“真实、立体、多维”的中国形象,化“认知”为“认可”、变“了解”为“热爱”,使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元素背后的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与精神气质成为现阶段国际传播的重点突破对象。而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无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如果说本次开幕式除了浪漫空灵还有什么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那一定是极具科技性的未来感。开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通过“二十四”这个独特的计时数字,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目光;红蓝科技感配色、烟花与流光的延迟摄影、中国传统屋檐上衣着未来感十足的少女等等极具未来感的中国元素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对自然的感恩与敬佩以直观、易懂的方式传递给世界观众。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与世界流行文化、与前沿科技水火不容的,传统与流行、现代与未来对话、互动,冬奥会开幕式挣脱中国传统文化古典、内敛的枷锁,向全人类展示了一个底蕴深厚、朝气蓬勃、面向未来的“文化中国”。
二、低碳环保,“绿色中国”引领全球发展新模式
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⑥,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冬奥”理念也贯穿冬奥会筹办始终。开幕式上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彰显着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态度,一场碳中和的绿色盛会交出了一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答卷,也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绿色中国”。
(一)由“放”而“收”:低成本打造绿色盛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从源头减少铺张浪费,“简约”是本届冬奥会为办赛要求,也是开幕式的一大特色。因为节俭办赛的要求和新冠疫情的影响,本届开幕式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人海战术,摒弃大场面、大歌舞,回归普通人。时间短、节奏快是对“简约”最好的贯彻,不再设置专门的文艺汇演,相比2008年15000人的大规模演员群体,本届开幕式全部节目用了约3000名演员,仅为2008年的20%。演出人员的锐减所带来的开幕式人工成本的降低也大幅缩减了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经费。
其次,为践行环保理念,本届开幕式的烟花表演也追求“小而美”,更加精益求精。放弃氛围焰火,只选取“五环”“雪花”“冰花”等焰火造型展现中国的“北国风光”。特效烟花品类的选取上也十分注重环保。据视觉艺术总设计蔡国强介绍这次使用的烟花均是高科技环保微烟化焰火,经过对发射药成分的改进,焰火药剂无毒、微烟,大大减少了焰火燃放时对环境的影响。
除此之外,本届冬奥会还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开幕式流光溢彩的鸟巢与其他所有赛事场馆一样,所使用的全部是清洁无污染的绿电。
(二)微火永存:大道至简的东方美学
主火炬点燃仪式一直是奥运会开幕式最受期待的保留节目。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残疾运动员东尼奥-雷波洛身着古希腊传统服装,精准地将载着圣火的箭射向了21米高的火炬台,创造了世界人民的独特的奥林匹克记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伴随着大脚印烟花,李宁凌空绕场一周点燃位于鸟巢上空的巨大火炬也让人印象深刻。
在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中,中国开创式的低碳环保点火方式不仅体现着贯彻开幕式始终的低碳环保理念,更展现着中国独特的“滴水看世界”“一叶知秋”、大道至简的东方美学,也成为奥运史上的一个经典瞬间。两位年轻的中国运动员一起将最后一棒火炬嵌入雪花台,随后,雪花台缓缓旋转上升,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主火炬。没有奥运之火“点”的过程,也没有盛大的火焰,而就是这一没有点燃动作的“点燃主火炬”,让主火炬比以往节省了99.9%的能量。插进“雪花台”的主火炬还首次使用氢气作为火炬燃料,燃烧时只产生水,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真正实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绿色、环保的结合。⑦微火永存,冬奥会开幕式这一开创式的主火炬点燃仪式向全世界骄傲地宣示,新时代的中国,是走在低碳环保新发展模式前列的“绿色中国”。
三、携手未来,“开放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变暖日渐迫切,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今天更需要人类的团结。2021年7月,因疫情延后一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together)加入奥林匹克格言,耳熟能详了百年的“更快、更高、更强”变为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对世界团结与和平的向往是中国自古不变的追求,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上,“开放中国”也通过独具创意的主火炬台和对中国及全世界人民的致敬与关切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发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向未来”的邀约。
(一)一片雪花的叙事:变“我”为“我们”
中国始终敞开大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能走向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已经充分展现了自己辉煌的历史与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14年过去,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国际传播的努力已使中国成就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已经不再需要借助开幕式的舞台拼劲全能力向世界说明“我是谁”,而将眼光投向人类共同的情感,打造“开放中国”,描绘“我们”的未来。
由“我”到“我们”的转变不仅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底气和信心也是一种担当与使命,开幕式上由世界91个国家和地区名称共同构成的雪花台无疑是“开放中国”最有力的注脚。运动员入场之后,引导员将雪花形状的写有各个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引导牌汇聚在一起,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一朵璀璨而独一无二的雪花,全世界的雪花汇集到北京共同构成一朵大雪花,这朵由橄榄枝缠绕的主火炬也体现着“开放中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世界主义精神。
对低碳环保的追求本身就彰显着对人类共同前途命运的关切,《构建同一朵雪花》的主火炬台也呈现了“开放中国”所倡导的“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放下“小我”融入“大我”,也只有放棄“小我”才能拥有“大我”。
(二)致敬人民:活力中国凸显开放信心
不论是阅兵式还是大型演出,整齐划一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踏实隐忍,似乎构成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气质的又一“刻板印象”,而本届冬奥会开幕式反其道而行之,力图展现的是一个随性自由的活力中国。只有自信了,才能呈现出自然、轻松、快乐的状态,也只有将最自然最接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状态展现出来,才更能展现打开大门,坦然接受全世界审视的“开放中国”的底气与合作发展的诚意。
打破一板一眼、千人一面的僵局,本届开幕式的暖场舞蹈采用的是大型广场舞的形式,身穿黄色羽绒服、头戴红色围巾的中国大妈,用手机跟冰墩墩合影的一家三口,跑来跑去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这些似乎随处可见的场景再现,力图营造的是中国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在场”,通过奥运会开幕和媒介转播的方式,让世界参与到中国的日常生活来,无需刻意解说和辩解,中国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中国,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欢腾景象自然而然的呈现在聚光灯下,让一切猜疑和误解无处可寻。
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开幕式3000多名演出人员,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明星,都是中国与世界各地普通的人民群众,这其中有95%都是青少年,少年的朝气一如立春的青草,一如在国际舞台展翅欲飞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是人民的中国、是青春的中国、是朝气蓬勃敢于创新的中国。
除了通过流行文化与日常生活侧面展现中国开放共赢,友好合作的底气和信心,开幕式中还通过《致敬人民》环节直接传递中国携手世界人民一起向未来的决心和愿景。《致敬人民》是一个行为展示节目,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国籍的76名学生一字排开,同向同行,并肩向前,身后走过的地方,形成一个由照片组成的影像长河,呈现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人民的生活瞬间,随着画卷的展开,长河两边象征着团结的中国结幻化为“一起向未来”的主标语。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求同存异的聚集在一起,并肩走向未来,这一节目是对全世界人民的致敬,也彰显着“开放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世界人民共同走向美好未来的决心。
四、结语
国家形象事关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家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风云变化的国际环境和本国发展战略的变化而重新定位和调整。⑩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不断调试,深刻调整,这种关系的不断变化也使得中国迫切需要在国际舞台重塑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国家形象。本届冬奥会开幕式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由“文化中国”“绿色中国”“开放中国”共同构成的生机勃发、自信从容的大国形象,也为我国今后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积攒了很多有益经验。
(一)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需要与世界同频共振
认知是认可的前提,接触是接受的先决条件。想要在国际舞台构建一个积极正面的大国形象首先需要让世界人民有了解、接触真实、具体的中国实际情况的机会和兴趣。这就需要在国际传播中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嫁接,找到中国文化中与人类共同情感和世界共同关照相契合的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准发力。保持民族底色的同时,中国国际形象的传播需要与世界同频共振,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二)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需尖端技术的辅助与配合
数字媒体技术在此次开幕式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北京冬奥会8K与5G技术共同使用,将体育赛事的转播带入新时代。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通过主媒体中心一块巨大的8K大屏,众多因疫情防控等诸多原因没能进入主会场的中外记者观看并记录下精彩瞬间,将开幕式的“中国故事”传递到世界各地。“交往在云端”的互联网时代,善用尖端媒介技术的辅助与配合,无疑为良好国家形象的传播插上了翅膀。
(三)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需要善用多维渠道、主动发声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在国际传播中,新闻媒体要抢抓主动权,主动发声才能避免被动解释,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据统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观看數据创造了历史新高,在社交平台上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热度。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要善于利用短视频等新兴方式通过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积极正面国家形象。
注释:
①骆正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景观制造与价值传播[J].体育与科学,2016,37(6):54-60.
②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001).
③新华社.习近平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的贺信[EB/OL].(2021-10-25)[2022-2-16].http://www.news.cn/2021-10/25/c_1127993561.htm.
④张静.论罗兰·巴特符号学与视觉传播理论[J].人文杂志,2013(09):70-74.
⑤张艺谋,张英.奥运会开幕式:大就是美——张艺谋访谈[J].西湖,2022(01):80-93.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01).
⑦人民网. 奥运火炬大火变“微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这些细节彰显绿色理念[EB/OL].(2022-2-6)[2022-2-16].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2/0206/c1004-32346138.html.
⑧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02).
⑨尹韵公.努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J].理论导报,2020(08):52-53.
⑩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02):141-152+161.
作者简介:李蔚,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宫承波)
编辑: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