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鉏麑触槐”考
2022-05-30邵万峰
邵万峰
“鉏麑触槐”的故事广为流传,该故事见于《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同样讲述了屠岸贾派鉏麑前去刺杀赵盾,却不想鉏麑最终触槐而死的故事,虽然与《左传》中的记载略有不同,但鉏麑最终触槐而死的结局并未改变。这样的结局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使结局更加耐人寻味。
一、自然与文化双重研究视野中的槐树意象分析
翻开历代文学著述,可以发现不少作品都有关于槐树的文字记载。《汉书》中记载:“山阳橐茅乡社有大槐树,吏伐断之,其夜树复立其故处。”山阳就是西汉时的山阳郡(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另外在《晋书·列传》记载道:“先是,河右不生楸、槐、柏、漆,张骏之世,取于秦陇而植之,终于皆死,而酒泉宫之西北隅有槐树生焉,玄盛又著《槐树赋》以寄情,盖叹僻陋遐方,立功非所也。”该段记载为西凉开国国君李暠的传记,西凉建国之前,河右地区没有楸、槐、柏、漆等树木。前凉张骏在位时,从秦陇取来种植,后来全都死了,而酒泉宫(今甘肃省酒泉市)的西北角有槐树生长,李暠于是作《槐树赋》寄托情怀,该赋大意是感叹僻陋偏远之地,不是建立功业的地方。从这些文学作品典故来看,槐树多种植在东北、西北,这也从侧面说明,槐树是古代中国北方种植率最高的树种之一。
槐树又称国槐,树形高大,羽状复叶长达25厘米,枝繁叶茂的槐树便成为人们种植的理想树种。国槐产自我国北部地区,产地范围广,其中以黄土高原及华北最为普遍。至于槐树为何能成为中国北方最为常见的树种,《周书》中的一段记载似乎可为解释:“废帝二年,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候,经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候处植槐树代之。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荫。周文后见,怪问知之,曰 :‘岂得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通过这段记载,可见“槐树”的两种功能,一为避荫,可以为旅行的路人遮挡阳光;二为免于修复,不用花费精力去打理,这也就为槐树的种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于是便有了“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的说法。槐树不仅受到了百姓们的喜爱,在官员们中也得到了偏爱。槐树不仅有避荫和免于修理的功能,而且还有清热、解毒等医用功效。未开的槐花又叫做“槐米”,是一味中药。《本草纲目》一卷中记载槐树的各个部位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它的皮、根白皮可以治疗中风,让身体有所好转;槐叶可以治疗肠风痔疾;槐枝可以缓解风热牙痛;槐花可以治疗鼻血、吐血等不适;槐树的果实可以治疗肠风泻血和目热昏暗等。在《梁书》中关于槐实功能的记载非常详细:“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馀,发鬓皆黑,目看细字亦其验也。古方以子入冬月牛胆中渍之,阴乾百日,每食后吞一枚,云久服明目通神,白发还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由此可以看出,槐树对于治疗疾病有着极佳的功效。槐树的自然因素为槐树的种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槐树的应用之广、功能之多,深受其时百姓的喜爱,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也为鉏麑为何触的是槐树得到了一些解释。
再从“槐”字的文化意义来看,“槐”具有多重象征意象。首先,槐树象征着权力,在《周礼》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朝士”指的是古代掌管外朝官次和刑狱等官员,也就是以宰相为首的中央官员,“三公”指的是古代地位最尊贵的三个官职:太师、太傅、太保。而以槐树指代官位,并以三槐指代三公,足以说明槐树在古代朝廷中所代表的尊貴地位,也就形成了“三槐九棘”的说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槐树的政治意蕴。其次,槐树起到了官员和百姓维护和谐关系的作用,《旧唐书·吴凑传》中记载:“官街树缺,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曰:榆非九衢之玩,命易之以槐。及槐阴成而凑卒,人指树而怀之。”由此可见,吴凑对于槐树的喜爱,也因为槐树的自然优势造福一方百姓。所以,在吴凑死后人们也因常看见槐树而怀念吴凑,可以说槐树成了百姓和官员之间沟通的纽带。除此之外,槐树的出现会伴随着神话色彩,如在槐树下占卜吉凶,预测未来,在《太平广记》中有很多处记载,如卷三百二十九中洛阳令杨玚在槐树下遇到了术士,手下让其回避,结果他端坐自若,当术士预测他两天后将会死亡后,杨玚惊恐不已,术士让他去贿赂前来索命的鬼差,杨玚听从了术士的建议,最终逃过一劫。再如卷三百八十四中,郜澄骑驴行槐树下,遇到了一个老妇人说她擅长手相,要给郜澄看手相,郜澄起初拒绝,在老妇人“彼此俱闲,何惜来相”的话语中,最终答应。老妇人占卜他会死,郜澄大惊失色,老妇人让他去给监狱的囚犯施舍些食物就会渡过灾难,郜澄也是通过在阴间贿赂官员并在已死妹夫的帮助下逃回阳间。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些记载中占卜者主动与被占卜者发生交集,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让故事充满戏剧冲突,又使得槐树的神秘色彩更加浓厚。在槐树下不仅发生过占卜吉凶的奇异传说,还发生过凄美的爱情故事,“董永遇仙”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班友书先生《有关〈天仙配〉演变史二三事考》一文提到关于“董永遇仙”的故事最早见于曹植的《灵芝篇》,但并未详细记载董永遇到仙子后故事的接续,后在句道兴《搜神记》和李昉《太平御览》中得以完善。在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在槐树的见证下结为夫妻,最终又在槐树下分别。槐树本身作为人与神沟通的载体,此处成为二人爱情始末的见证者,让二人的爱情故事变得刻骨铭心,也让槐树的文化意象更加丰富。
二、“槐”与“愧”通推考
“槐”和“愧”本是读音不同的汉字,但在对二者进行读音、含义深入研究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首先,从读音来看,“槐”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槐,木也,从木鬼声。”表明“槐”在上古音系中声符为“鬼”,韵部为“微”。而“愧”在《说文解字》中上古音声符也是“鬼”,韵部也是“微”,说明在读音上存在一定联系。其次从含义来看,“愧”的偏旁是竖心旁,意味内心的情感。一个行为的产生必定是因为人物内心活动交织的结果,鉏麑作为杀手,本应杀伐果断,但当面对“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的赵盾,内心却掀起波澜,想到自己却要将他暗杀之,顿觉心里有愧,便有了“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的感叹,他最终选择触“槐”而死。这里触槐的行动是内心的愧疚情绪的外化和结果。
《西厢记》中同样出现“触槐”这一情节。作品以“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主题流传千古,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崔莺莺、红娘等人物栩栩如生。除此之外,反面角色郑恒同样塑造得颇为丰满。郑恒出身于高贵的“王谢”之家,是一位与崔莺莺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合法”丈夫。因此当郑恒出场后与红娘的第一次针锋相对,红娘讥讽他是“木寸、马户、尸巾”,称赞张生是“肖字加个立人”,依仗门第的郑恒败在伶牙俐齿的红娘面前,一方面展现了其自大纨绔的性格弱点,另一方面也让郑恒不甘自己比不过一介白衣秀才,心生阴谋准备拆散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郑恒这一人物对崔张二人的爱情之路造成了实质性的阻碍。经他的挑唆之词,崔老夫人听信了张生早已另娶的谣言,重新将女儿许配给郑恒。直至张生重返,郑恒的谎言也不攻自破,相门之后的郑恒面对老夫人与莺莺二人羞愧难当,最终说出“罢罢!要这性命怎么,不如触槐身死”后撞槐而死。实质上,郑恒代表着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丑陋落后的一面,以其男女之别的清规戒律阻碍着人性中对爱情的崇高追求。《西厢记》在崔张二人身上完成了对两情相悦、追求自由爱情的肯定,也同时通过郑恒触槐而死这一结局大胆挑战了封建婚姻中违背人性的精神禁锢的一面,使得作品描绘的爱情超越了时代局限,源远流长。
与《西厢记》中郑恒不同,杂剧《半夜雷轰荐福碑》中的张镐出身卑微。这个人物的设定在弱势一方,自己滿腹才华却得不到赏识,只能靠在村里教蒙童度日,在得到帮助后,本以为会飞黄腾达,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压倒张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连救济自己的碑文也伴随着龙神一掌被轰碎,才导致触“槐”行为的发生。在《荐福碑》第二折中,张镐在古庙中题诗骂龙神的行为其实也就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当他面对碑文被轰碎后,也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怒与自责,他愤怒在于老天对他的不公,前几次的碰壁让他的情绪在此刻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他自责是因为自己在龙神庙中责骂龙神才最终导致碑文被轰碎,二者交织在一起,让张镐的情绪瞬间迸发,在第三折用了“鲍老儿”一曲来抒发情感,他说道:“当日个七个女思凡,养着俺这秀才,那其间可不好霹碎了天灵盖。古庙里题诗,是我骂来。我不曾学了煮海张生怪。我腹怀锦绣,剑挥星斗,胸卷江淮,饶你冲开海狱,磨昏日月,崩塌山崖。(云)长老,小生命运如此,是天不容小生也。这殿角边有株槐树,要我这性命做甚么?倒不如撞槐身死。”他也认识到自己这样的下场是咎由自取,羞愧之情难以言表,最终选择触槐。《荐福碑》以张镐这一小人物为叙述本体,通过“雷轰荐福碑”这一奇事,意在以他的视角来阐述追求仕途之路的曲折与坎坷,也通过他“触槐”的行为表现出元代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悲惨命运。
可以看出,三部杂剧中触“槐”行为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这种变化亦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西厢记》中的张生和莺莺勇敢冲破封建爱情枷锁的行为,在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掀起了波澜,也让以郑恒为代表的封建婚姻制度土崩瓦解,最终含愧而终;《荐福碑》中的张镐和元代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空有满腹才华却不得志,在绝望之际决定触槐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赵氏孤儿》中鉏麑在屠岸贾暴政统治下处于两难境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不得以牺牲自己来保全别人。通过三部作品中人物触“槐”的行为,不难看出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作品的主题的揭示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鉏麑触槐的意义
通过以上梳理可见槐树意涵之丰富,而《赵氏孤儿》作品中“鉏麑触槐”这一情节鲜少受到关注。笔者认为鉏麑触槐笔墨虽少,却以春秋笔法丰富了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意义。
赵盾是剧中的正面人物,两个版本的故事都是围绕他展开叙述。《左传》是因为晋灵公对赵盾多次进谏不满,认为他有谋反之意,于是派遣鉏麑前去暗杀。《赵氏孤儿》是因为屠岸贾和赵盾不和,屠岸贾想要陷害赵盾,才有了接下来屠杀赵家三百余口的行为,可以说,赵盾的人物设置使得情节延续上更加具有戏剧性。
回归到鉏麑刺盾之事,作者运用了文学手法来对鉏麑触槐进行重新建构。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作品中对鉏麑以触槐身死的结局来保全赵盾的存活就是用到了反衬的手法。李喜平在《浅谈反衬》一文中提出“反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剧中赵盾就是主要形象,鉏麑是次要形象,赵盾作为正义的一方,而鉏麑作为邪恶的一方,他们是对立的两个载体,有着相反的特点,本没有交集。却因鉏麑受到指令前去刺杀赵盾,两个人在同一空间相遇,鉏麑本应果断完成任务,却不想见到了赵盾盛服将朝的场景,与自己想象中的赵盾形象不一,被赵盾忠义之心所感动,决定保全赵盾、牺牲自己。这种以自己的牺牲来保全别人的叙事手段,正是恰用了反衬的手法,用鉏麑的牺牲来反衬赵盾的忠诚,这样显得更加有说服力,也使得戏剧情节更有张力。综上所述,鉏麑触槐的行为丰富了赵盾的形象,让读者看到赵盾不一样的一面,也看到鉏麑作为反派一方的真实内心活动,对于赵盾的形象的塑造有着正面的作用。
此手法同样应用于反面人物的塑造,在《赵氏孤儿》中,国君晋灵公和君主代言的屠岸贾代表着恶势力的一方,二人用不同的方法践行着对忠臣的残害,用这样的行为来告诉那些企图反抗者的下场。鉏麑作为一名杀手,最终却临时倒戈,选择用触槐的方式来回应。他的行为既是内心的觉醒也是从侧面说明二人的残暴,“鉏麑触槐”的行为是对二人的强烈讽刺。
对于《赵氏孤儿》,它的主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主体,有学者认为其主题是忠良与奸佞的对立冲突,是在邪恶横行的时代,以正义力量的不断牺牲最终取得胜利,是作者借“赵家故事”来表达隐喻的政治希冀。笔者认为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固然是作者在剧中想要表达的一点,然而更多的是想要通过这些义士的行为来表达对暴政统治的反抗。以鉏麑为例,鉏麑作为反派一方,最终却选择被正义所折服,他的牺牲是对邪恶的反抗,是对正义一种无声的支持,鉏麑的无畏精神也是引导着后来者为了正义前赴后继,在阴暗的气氛笼罩下,有一群人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作出自己的努力。
综上所述,首先可以发现,由“鉏麑触槐”反观槐树作为中国传统作品中一个重要意象背后丰富的自然与文化因素,槐树因其自然功能的优势稳定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但却在文化系统中得到了不断的延展和流变,可见民间文化的想象力之活跃。其次,对“槐”与“愧”字通考的解读,重新阐释了槐树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广泛应用之根源。最后,基于对“槐”之意象的全面理解,鉏麑触槐在《赵氏孤儿》中所起的反衬功用则显得格外醒目,起到了丰富人物和点缀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