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化路径

2022-05-30许喆

今日财富 2022年23期
关键词:养老机构服务

许喆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当下我国养老产业刚刚起步,面临着供给不足、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以及监管不健全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明晰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找到优化途径。

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期、战略性的发展,人口是关键性因素。但随着家庭结构以及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的养老体系开始兴起,传统的养老模式开始被打破。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前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社会老龄化正呈加速发展趋势。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现有65岁及以上人口约19,059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约13.50%;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净增加老龄人口约8,600万人,如表1所示。

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养老产业的发展。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五年规划,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划入国家专项规划的范畴中。到了2019年末,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又印发了我国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作为依托,发展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多个领域,旨在提升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质量。2022年2月卫健委和财政部等十五部委《关于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通知》中提出,要同时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让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得到满足,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受益于政策扶持,我国养老服务的供给正不断加强,养老产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2.9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1.0万张,比上年增长5.9%。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群体更关注疾病的治疗以及自身保健的问题,“医养结合”的模式受到欢迎。总结来讲,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是医院内部设立的养老机构;其次是在养老院的基础上增加专业的医疗服务部门,主要业务是围绕养老展开,医疗作为辅助服务运营;第三是医疗与养老机构并行的模式,主要是一些实力雄厚的集团化企业,投资养老机构的同时,还配套建设综合性医院,以医促养,以养助医。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两证齐全(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5857家,床位数达158万张。

我国养老产业还在朝向科技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产业链涉及医疗健康电子产品制造、平臺搭建、服务运营等等。截止至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规模达到3.2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近百分之二十,到2025年预计产业规模将达到8.3万亿元。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

(一) 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动力不足

我国养老产业的有效供给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好,数量和质量优势大,服务种类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缓慢。同时,城市养老机构的数量远低于需求量,一床难求。但城郊及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养老资源被浪费。

同时,公办养老机构供给不足。公办养老机构是福利性质的机构,价格便宜,选址一般在城区,出行方便,周边配套好。但供给不足导致很多老年人没机会选择公办养老机构。然而,仅靠政府财政增加投入显然不够,必须借助市场化的手段,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现阶段养老产业投资回报较低且盈利周期较长,制约了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具体而言,有两方面的因素值得深入分析:

1.资本投入门槛高

养老物业的投入方式有新建和改建两种方式。

由于社会资本举办的多为营利性养老机构,不能通过国有土地划拨方式(基本免费)取得“社会福利用地”,往往是通过出让方式有偿获取建设用地,对企业的初始资本投入要求高,往往只有拥有大资金的保险企业及地产企业可以承受,例如泰康旗下的高端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碧桂园旗下的永湖山庄等。

大多数的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包括如欧葆庭(Orpea)、凯健(Cascade)等在内的外资机构,一般是租赁现有建筑物进行适老性改建。租赁改建方式对企业的初始资金虽然要求略低,但改建工程复杂,总体成本和工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再叠加租金支出以后对运营方的日常资金压力并不小。举例而言,笔者所在单位参与投资的一家新近落成的养老机构,由一所位于当地核心城区的,初建于1985年的园林式宾馆改建而成。由于涉及建筑结构调整,以及消防、环保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改造,在工程上极具挑战,项目总床位数约200张,历时近5年方完工,改造费用超过1亿元人民币。

2.融资及退出渠道不畅

我国养老产业目前的融资渠道基本仅限于传统的股权融资与银行贷款。国内资本市场上几乎没有以养老服务为核心主业的上市公司。由于上市退出渠道不清晰,难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VC)及私募股权基金(PE)等财务投资人的积极参与。就债权融资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需要提供足额资产抵押作为履约担保。这对于以租赁方式取得物业使用权并进行改建的养老机构而言,在实务中的可操作性不高。

与国外市场相比,我国目前最为明显的差距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s)发展滞后。有了活跃的reis市场,养老产业运营方就可将流动性低的物业重资产转化为资本市场上可交易的金融资产,从而回收项目资本金,实现资本的循环使用。财务投资人则可通过reis同时参与多个项目投资,分散风险。reis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立法基础还不完善。在投资者保护,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等方面亟待解决的实务问题更是繁多。

(二)养老产业消费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

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依然是“养儿防老”,大多更认可家庭养老。子女担心社会舆论指责,往往也倾向于让老人居家养老。同时,我国老年人的收入整体较低,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大多数老人每月获得的养老金有限,仅能满足基本生活,严重限制了养老消费能力。况且老年人有储蓄习惯,习惯将自己的收入存入银行,更进一步削弱养老需求。

目前我国养老体系主要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即人们常说的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仍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这是养老支付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截至2022年3月,经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专业养老保险机构仅有10家。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税收政策优惠缺乏支持。我国从2018年起开始实施税延养老险试点,截至2020年末,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26亿元,参保人数4.88万人。因税收优惠力度有限,覆盖范围较小,保费规模低于此前预期。

(三)养老产业监管体系不健全

我国养老产业在监管体系方面仍不健全:第一,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养老机构自我监督为主,政府相关部门作为辅助监督。养老机构由于存在盈利需求,所以对自身的监管十分放松,而政府部门由于涉及的部门很多,协作存在困难,所以导致对养老机构的监督很难落到实处;第二,没有快速便捷的投诉方式。老年人一旦与养老机构发生纠纷,很难进行投诉,导致少数无良机构有恃无恐,损害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认可度。2022年5月上海疫情期间引起轩然大波的新长征福利院错转未死亡老人事件就暴露了一些行业乱象。

(四) 养老产业缺乏专业人才

首先,当下养老机构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一方面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时间尚短,社会认可度不高,尤其是对于护理人员的认可度更低,所以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入;另一方面薪资待遇不具竞争力。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压的环境当中,但是实际收入却十分微薄,个人发展的前景也十分迷茫,人员流动性大。其次,养老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急缺。在我国各类型的院校当中,针对养老技术与养老服务的培训很少,相关专业凤毛麟角,养老机构并没有与职业院校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二者是相互脱离的,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进行养老服务工作,与此同时对于养老院而言,还需要自行进行人才的培训,加重了成本和负担。更何况当下不少养老机构对于员工的职业并没有进行长远的发展规划,所以就没有相应的培训计划,因此员工所掌握的技能并不能满足老龄化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国养老产业的优化路径探寻

(一)提升养老产业供给能力

首先,要改善区域供给不平衡的情况,这需要政府制定相关计划,设立专項基金,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养老产业也能多样化发展。同时政府还要做好城郊地区和乡镇地区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郊养老机构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老年人的入住率。

其次,增加公办养老机构的数量。一方面要增加公办养老机构的容纳能力,增加养老服务的床位,主要用于满足经济比较困难和失能失智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剩余床位可以向社会开放,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需要转变传统的包办管理的机制,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融入养老机构的运营当中来,降低政府的负担,同时也能给社会增加床位。

最后,要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养老产业的投资,考虑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给予合理的优惠,在养老设施的开发建设、租赁、持有经营等阶段合理减轻赋税、加大金融优惠力度、拓宽融资及退出通道。对于接收高龄老人和失智老人的民办养老机构还可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二)做好养老服务的市场培育

培育养老服务消费市场,首先要打破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宣传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优势,让老年人群体改变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让老龄群体能感受到养老服务产业化的优势和便捷,增强其对养老机构的认同。另外,还要千方百计提高老龄群体的消费能力。一方面是做好商业养老保险的产品设计和推广,让人群可以通过年轻时投买保险,补充养老金,提升自己年老后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养老服务消费新业态进行培育,让老年人有更多的选择需求,刺激老年群体的消费欲望。

(三)完善养老产业的监管体系

要实现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与服务的标准。不但要打击失信的养老机构,还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评定,进而对养老机构进行划分,促进养老市场的竞争。还应建立便捷的投诉通道,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再者对于养老护理人员的从业资格标准要进行完善和制定,明确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申报标准,通过多种手段来快速培育养老产业的服务人员,缓解养老护理人才的短缺问题。

(四)做好养老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显著提高养老产业护理人员的待遇。一方面要做好宣传,提升养老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转变大众对于这一职业的认知;另一方面是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保证其薪资水平与劳动强度相匹配,同时还要有合理的工资增长的机制,降低人员的流动性。

其次,还要加大养老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养老职业教育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设定不同层次的养老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服务人员。另一方面养老机构还要积极与高等院校进行联系,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办学。

最后,养老机构要做好员工技能持续培训的规划。专业机构能够根据员工的优势和老龄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专门的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准,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是当下全社会都需要重视和面对的问题。我国养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政府层面要重视宏观政策的延续性和协调性,发展模式上也要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多方合作共同做好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养老机构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